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2:4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走向衰亡 B.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莫定基础
C.赤壁之战——为西晋统一创造条件 D.淝水之战——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
2.下表记录的是某次战争的信息,请判断这次战争是( )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曹操 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 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3.“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近日,大街小巷都在传唱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吟唱着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迫切意愿。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台湾 B.日本 C.海南岛 D.菲律宾
4.三国时,为开发我国西南地区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曹操 B.曹丕 C.诸葛亮 D.孙权
5.在三国历史故事会上,同学们讲了很多故事。下列故事所反映的史实中,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三顾茅庐 B.官渡之战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赤壁之战
6.孙权称帝是在
A.建业 B.洛阳 C.成都 D.长安
7.小明同学在学习完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后发现:《三国演义》将曹操塑造成一个“大反派”,史书中却记载曹操统军30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生活节俭。为此,小明请教以下四名同学,他们针对此问题认识正确的是
A.小华:文学作品情节虚构,没有任何史学价值
B.小丽: 史书的历史价值高于任何史料
C.小红:文学作品趣味性强,可以替代史书记载
D.小军: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客观全面评价历史
8.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两次战役的共同点有( )
①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②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
③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④都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不属于曹操所为( )
A.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北方统一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D.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10.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下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解读最准确的是
A.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出现盛世局面 B.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C.各方势均力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D.民族矛后尖锐各方杀伐征战频繁
1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A. B.
C. D.
12.如图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更迭示意图》,①指代( )
A.梁 B.蜀 C.前秦 D.东晋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段故事对应成语是( )
A.鞠躬尽瘁 B.妄自菲薄 C.察纳雅言 D.三顾茅庐
14.2021年,《坐上高铁去台湾》、《2035去台湾》等网络歌曲广为传唱。中国古代从哪一时期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经营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A.西晋时期 B.秦朝 C.两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5.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准备统一南方。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在赤壁与曹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弱点,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军。这次战役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以上叙述缺少( )
A.曹操开战主要原因 B.交战双方的兵力
C.孙刘联军破敌策略 D.战役的重大影响
二、综合题
阅读下表后判断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涂“正确”;与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填“错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卷对应题号后填“未涉及”。
16.从时间上看,春秋战国结束后,我国进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7.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18.两个时期都有形式上的共同的君主。
19.两个时期的社会生产都有发展。
20.两个时期都出现了很多著名军事家。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1)请写出三国鼎立形势图中①②③分别指哪三国?
(2)材料中所追忆的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什么战役?这一战役有何特点?这次战役有何影响?
(3)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据所学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排除A项;200年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排除B项;383年淝水之战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2.C
【详解】
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官渡之战发生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淝水之战发生在前秦和东晋之际,排除ABD项。故选C项。
3.A
【详解】
根据材料“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将军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结合所学可知夷洲就是 今天的台湾,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
【点睛】
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人,排除A项;曹丕建立北方的魏国,排除B项;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排除D项;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5.D
【详解】
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三顾茅庐和挟天子以令诸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影响不是最大,排除AC项;官渡之战主要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故选D项。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A项正确;魏国的都城是洛阳,排除B项;蜀国的都城是成都,排除C项;西汉的都城是长安,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据《《三国鼎立》中对曹操的评价和“史书中却记载曹操统军30余年,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生活节俭”可知,材料对同一人物“曹操”的认识不同,观点不同,所以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需要多种史料相互佐证,客观全面评价历史,D项正确;文学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排除A项;史书的历史价值高于任何史料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文学作品不能替代史书记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大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在赤壁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两次战役的共同点有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目的是夺取统治权。因此,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东汉末年,这两次战役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无关,因此,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①或④ABD项。故选C项。
9.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那时候战乱频繁,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多谋善断,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200年,同处在北方黄河流域的两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曹操和袁绍展开了一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与赤壁,联军用火攻的方法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由此可见,C不属于曹操所为,C项符合题意;ABD属于曹操所为,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由材料“魏、蜀、吴”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三国时期,政权对峙,社会动荡,排除A项;三国时,三分天下,并非南北对峙,排除C项;三国均为汉族政权,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B项正确;建立魏国的是曹丕,当时曹操已经去世,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
根据材料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先后顺序的口诀为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西汉和东汉);三分魏蜀吴,二晋(西晋和东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五代十国)传;宋(北宋和南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①是三国时期的蜀国。B项正确;③是梁,排除A项;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之一 ,排除C项;②是东晋,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根据题干“臣本布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刘备曾经三次去诸葛亮的隆中请诸葛亮,留下了“三顾茅庐”典故,D项正确;“鞠躬尽瘁”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排除A项;“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排除B项;“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三国时期的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D项正确;西晋时期晚于三国时期,排除A项;秦朝和两汉时期尚未开始大规模经营台湾,排除B和C项。故选D项。
【点睛】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准备统一南方,这是原因,排除A项;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这是孙刘联军的策略,排除C项;孙刘联军利用曹军弱点,火攻曹军战船,大败曹军,这次战役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影响,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作战双方的强弱和兵力对比,B项正确。故选B项。
16.错误
17.正确
18.错误
19.正确
20.未涉及
【详解】
1、从时间上看,春秋战国结束后,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故错误。
2、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故正确。
3、根据所学,三国时期是三个政权并立,没有统一的君主。故错误。
4、虽然是分裂时期,但是两个时期的社会生产都有发展。故正确。
5、从表格国的内容不能得出两个时期都出现了很多著名军事家。故未涉及。
21.(1)魏国、蜀国和吴国。
(2)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因为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上,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而孙刘联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
【详解】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三国鼎立形势图,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①:魏国;②:蜀国;③:吴国。
(2)根据材料“三国周郎赤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樯橹灰飞烟灭”反映的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因为曹操自恃兵力雄厚,骄傲轻敌,麻痹大意、加上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又不服南方水上,很多人得了传染病。这就埋下了失败的祸根。而孙刘联采用了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