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12:4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一、选择题
1.下列可以印证唐朝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的史实是
A.曲辕犁和筒车的推广 B.唐三彩的生产
C.国际性大都会的出现 D.棉纺织业的兴起
2.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日本的新年号为“令和”,成为自“大化”(645年)以来,日本历史上第248个年号。过去247个年号中可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 国古籍。下列史实中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是
①张骞通西域②遣唐使③玄奘西行④鉴真东渡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从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纷乱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
A.春秋战国
B.三国鼎立
C.五代十国
D.南北朝
4.由玄奘口述,经他的弟子记录成书的著作是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马可·波罗行记》
5.城市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下列城市中,见证了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长安 B.咸阳 C.建康 D.北京
6.下列能体现我国吸纳世界文化精华的历史事件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 C.玄奘西行 D.马可 波罗东游
7.历史上的每个时期都有其阶段性特征。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是
A.人类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8.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博鳌经济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以下与习总书记演讲主旨相符的史实中,哪一项不属于唐朝的开放与繁荣?
A.筑大运河、建赵州桥、创科举制 B.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团
C.繁华长安、外贸频繁、国际大都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家给人足
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马周 D.魏征
10.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耶律阿保机
B.杨坚
C.李渊
D.李世民
11.“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场战争造成的惨状,这场战争打破了盛唐的升平景象,使唐朝国势急转而下,进而走向衰落。这场战争是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黄巾起义
D.李自成农民大起义
12.有古人对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进行了高度评价。材料中认为隋文帝一生的重要贡献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经济发展 C.开通了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13.“唐朝前期,拥有土地产权的自耕农民在居民中占居大多教。唐朝的统治者看到了这一点,并且装在了心里。”下列措施最能证明“装在了心里”这一观点的是
A.减轻人民劳役负担
B.严格考查官吏政绩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打击敌对官僚贵族
14.“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途径是
A.军功大小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举 D.科举考试
15.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来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这根本上得益于
A.对外交通便利发达
B.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C.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
D.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材料二: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唐太宗看见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请回答:
(1)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二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
(3)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一个具体事例。
(4)材料四杜甫描述的历史时期发生了什么事件?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请你写出我国历史上结束割据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朝代2例?
材料二:隋炀帝遂悉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杜佑《通典 历代盛衰户口》
(2)材料二中你认为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3)如上图描述的是_____(水利工程的名称)。
(4)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A.涿郡指今____;B.余杭指今_______
(5)当时统治者开通这一工程的目的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闻名中外的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艳丽,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棉纺织业的兴起是在南宋后期,排除。故选B。
2.C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遣唐使是日本派遣使者来到唐朝,鉴真东渡是东渡到日本,都能够体现中日文化交流,②④符合题意;张骞通西域是汉朝时期到西域地区,玄奘西行是西行到天竺,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3.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出现在西周灭亡后,故A不符合题意。三国鼎立出现在东汉灭亡后,故B不符合题意。907年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南北朝是在东晋灭亡后,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可通过歌谣来记忆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如“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4.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排除C项;《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因此A项正确,BCD项排除。故选A。
6.C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目的是学习借鉴印度的先进文化。C项正确;遣唐使来华的目的是学习我国的先进文化,排除A项;鉴真东渡是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唐朝的先进文化,排除B项;马可 波罗东游是前来中国,马可 波罗东游也是为了学习我国的先进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中国与多个国家都有交往,社会特别繁荣开放,C符合题意;人类文明的起源指的是史前时代,A不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指的是秦汉时期,B不符合题意;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指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8.A
【详解】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大运河开凿于隋朝,赵州桥由隋朝匠师李春建造,隋朝创立科举制,故选A;鉴真东渡传播了唐朝文化,玄奘西游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遣唐使团是唐朝时期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使团,排除B;唐朝时期,长安非常繁华,对外贸易频繁,成为国际大都市,排除C;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出现家给人足的局面,排除D。故选A。
9.D
【详解】
根据所学,“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出自唐代刘昫的《旧唐书·魏徵传》,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10.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之后灭掉南方的政权陈,实行了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耶律阿保机,辽的建立者;李渊,唐朝的建立者;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从而得出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B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这场战争打破了盛唐的升平景象,使唐朝国势急转而下,进而走向衰落”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着藩镇割据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D
【详解】
根据材料“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及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是隋文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A项;隋文帝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A
【详解】
依据题干“唐朝前期,拥有土地产权的自耕农民在居民中占居大多教。”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即位以后,继续推行租庸调法,并在租庸调制中放宽了纳绢代役的年龄限制,并严格了服庸时间的计算方法,从而保证了劳动者的生产时间。另外,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轻徭薄赋”,他即位当年,即正式颁诏减免全国赋役,此后,有关局部地区减免役税的记载共计十二次,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A选项符合题意;唐朝前期,严格考查官吏政绩,提高政府效率,政治清明。B选项不符合题意;唐朝前期完善科举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C选项不符合题意;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巩固统治与题干内容不符,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D
【详解】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凭才学做官,所以材料表明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D项正确;军功大小、门第高低、地方推举,都不符合科举制,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交通便利,唐帝国闻名世界,唐朝通过陆路,海陆积极对外交往,引起了各国对唐帝国的向往和敬仰,唐朝和亚非欧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所以D项符合题意。而ABC三项也不同程度促进了对外交往发展,但根本原因是唐朝综合实力的强大,所以排除ABC。故选D。
16.(1)贞观之治。
(2)科举制。
(3)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等。
(4)安史之乱。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
根据材料二“新科进士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通过科举制将材料二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
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时期与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具体事例有文成公主入藏等。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杜甫描述的历史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
17.(1)隋文帝杨坚。秦朝、西晋、隋朝、元朝。
(2)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隋朝大运河。
(4)北京。杭州。
(5)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秦朝结束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局面。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
(2)根据材料“隋炀帝遂悉荒淫。登基之初,即建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可知,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有隋炀帝统治残暴,徭役和兵役负担沉重。
(3)根据材料所给提示信息可知,这是隋朝时期修建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到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北达涿郡,涿郡是今天的北京。南到余杭。余杭是今天的杭州。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凿了大运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