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吃西瓜表格式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吃西瓜表格式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10 12:4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六单元吃西瓜学案
知识点 1、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方法。 分母不变,把分子进行相加减。 2、被减数是“1”的分数减法。 把“1”化成分子和分母都与后一个分数的分母都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的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学习目标 1、会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 探索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突破思路 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或涂一涂的方法,来计算出同分母分数的计算结果,再通过对计算过程的回忆并总结,从而得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 理解“1”减去几分之几的减法算理。
突破思路 首先通过折一折和涂一涂的方法,明白整体“1”可写成分子和分母都相同的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课前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笔,稿纸,图形卡片,水彩笔,圆形纸片。
案例 原题 妈妈买了一块布,做衣服用了这块布的,做裤子用去这块布的,一共用去这块布的几分之几?
解析 += 答:一共用去这块布的。
点拔 有的学生会列式为:+=,错误地认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分子与分子相加,分母与分母相加。
归纳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要把分子相加减即可。求一共用去这块布的几分之几?根据加法的意义就是把两次用去的加起来。所以列式为:+,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所以最后的结果是。
存在 问题 (1). ; (2). ; (3). 。
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来导入新课,并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围绕解决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从而完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教学。本节教学让学生借助图形的合并和减去得出计算的结果,从结果出发,在观察和对比的探究中,总结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完成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也为学生自学数学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针对训练 一、计算下面各题。 += += = 1-= 二、列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对的在括号里画“ ”,错的画“x”。 1、 +=( ) 2、1-=( ) 三、一根铁丝长700米,比另一根铁丝长 米,另一根铁丝长多少米? 四、工程队计划用3天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这两天共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
知识链接 破碎的数 在拉丁文里,分数是来源于“破碎”一词,因此分数也曾被人叫做是“破碎数”。在数的历史上,分数几乎与自然数同样古老,在各个民族最古老的文献里,都能找到有关分数的记载,然而,分数在数学中传播并获得自己的地位,却用了几千年的时间。 在欧洲,这些“破碎数”曾经令人谈虎色变,视为畏途。7世纪时,有个数学家算出了一道8个分数相加的习题,竞被认为是干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数学家在编写算术课本时,不得不把分数的运算法则单独叙述,因为许多学生遇到分数后,就会心灰意懒,不愿意继续学习数学了。以致到现在,德国人形容某个人陷入困境时,还常常引用一句古老的谚语,说他“掉进分数里去了”。 一些古希腊数学家干脆不承认分数,把分数叫做“整数的比”。 在西方,分数理论的发展出奇地缓慢,直到16世纪,西方的数学家们才对分数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甚至到了17世纪,数学家科克在 + + + 时,还用分母的乘积8000作为公分母。 而这些知识,我国数学家在2000多年前就都已知道了。我国现在尚能见到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刻在汉朝初期的一批竹简上,名字叫《算数书》,于1984年初在湖北省江陵县出土。在这本书里,已经对分数运算作了深入的研究。 稍晚些时候,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里,已经在世界上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分数。教材中将分数的加法叫做“合分”,减法叫做“减分”,乘法叫做“乘分”,除法叫做“经分”,并结合大量例题,详细介绍了它们的运算法则,以及分数的通分、约分、化带分数为假分数的方法步骤。尤其令人自豪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发明的这些方法步骤,已与现代的方法步骤大体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