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2-05 12:5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荆门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 一 语 文
考生注意: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答题前请将答题卡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所有答案按规定书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试卷由自己带回保存。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屋椽yuán 溘死kè 垝垣yuán 游目骋怀chěng
B.霎时shà 肄业yì 踮脚diǎn 靡室劳矣mǐ
C.谥号yì 流觞shāng 勖勉xù 开门揖盗jí
D.愀然qiǎo 嫁奁lián 枕藉jí 鲜为人知xi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膊 敛裾 签署 混混沌沌
B.戮没 喋血 芜杂 鼓瑟吹苼
C.寥廓 嬉游 凄婉 苍海桑田
D.惦记 陨落 斑斓 婆娑起舞
3.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借此认识了几位当道,又结交了几家富贾豪商,自以为终南捷径,即在此小小酒馆之中,也十分高兴。
B.在那被告席上正襟危坐的官员都痛哭流涕。我想,他们说自己“对不起党、国家、人民”是发自内心的。
C.“十八大”召开后,一批身居高位的腐败分子相继落网,全国上下激浊扬清,形成了弘扬正气的政治局面。
D.于是,倦怠的内心随之一震,一切豁然开朗。愁云惨淡的内心,真正晴空万里了,我也真正的清醒了。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是西方石油巨头21日发出的警告。随着以色列空袭伊朗的可能性增加,油价可能会被推至每桶150多美元以上。
B.1968年,巴金被监禁;1972年8月,由于妻子萧珊病逝,使巴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1973年回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中翻译俄国作家屠格列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
C.今日,一场我空军组织的规模最大、信息化程度最高、参演人数最多的体系对抗演练在西部大漠展开。
D.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当放缓一些,目的就是为了要更好地贯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发展路子。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英国作家雨果在青年时期创作了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这是一部叙说人的“命运”的作品,小说集中体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B.《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小说的主要线索是爱情和婚姻纠葛,表现了青春和美好感情如何受到封建家族统治的迫害以及年轻一代的叛逆和反抗。
C.《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被称为“骚体”诗。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8题。
国民性是文化学最深层的问题之一。对于作家来说,国民性则是一种集体性格。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所以笔下的国民性自然是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都不是进行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鲁迅用这种国民集体性格的元素塑造出中国小说人物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阿Q。当然,鲁迅先生也把这种国民性批判写在他许多杂文中。柏杨则认为杂文更可以像“匕首一样”直插问题的“心脏”,故而柏杨没有将国民性写入小说。
这使我想起从十九世纪下半期到廿世纪初西方人的“传教士文学”——也就是那时到中国传教来的西方的教士所写的种种见闻。传教士出于对异文化的好奇,热衷于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他们笔下中国人的劣根性是相当复杂的:有善意的批评,有文化的误解,也有轻蔑和贬损;特别是后者,往往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切切相关。由于人们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那段屈辱的历史记忆刻骨铭心,所以很少有人直面这些出自西方人笔下的批评。
然而我们对自我的批评为什么也不能接受呢?是鲁迅先生和柏杨先生他们所言荒谬,还是揭疤揭得太狠?不狠不痛,焉能触动。其实任何国家和地域的集体性格中都有劣根。指出劣根,并不等于否定优根。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
我们对国民的劣根性的反省始自“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中西接触,两种文化不同,便有了比较。另一方面,由于在中西的碰撞中,中国一直处于弱势。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面对这种软弱与无奈,苦苦寻求解脱,一定会反观自己,追究自己之所以不强的深在于自身的缘故。这便从社会观察到文化观察,从体制与观念到国民性,然而从文化视角观察与解析国民性需要非凡的眼光,用批评精神将国民性格的痼疾揭示出来需要勇气。所以我一直钦佩柏杨先生的这种批评精神与勇气。尤其是这个充满自责和自警的题目——丑陋的中国人——多容易被误解呀!但是只要我们在这些激烈的自责中能够体会一位作家对民族的爱意,其所言之“丑陋”便会开始悄悄地转化。
  如今,中国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向繁荣。繁荣带来的自信使我们难免内心膨胀。似乎我们不再需要自省什么“丑陋不丑陋”了。然而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也许为此,柏杨先生这本令人深省的书重新又放在我们的案头。
6.下列关于“传教士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教士文学”是指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来华传教士所写的见闻。
B.西方传教士在写“传教士文学”时,对中国抱着复杂的心态。
C.“传教士文学”在对中国文化形态进行描述时,多有批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的误解。
D.“传教士文学”对中国人的劣根性轻蔑和贬损往往与西方殖民者傲慢的心态有关。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眼中的国民性是一种集体性格,他们更多地从批判的角度对待国民性。
B.中国作家们对中华民族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西方传教士的批判完全不同。
C.中国作家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与近代国门打开后,在中西交往中中国处于劣势有很大的关系。
D.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饱含着对民族的爱意,却又很容易被读者误解。
8.下列关于鲁迅和柏杨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人都凭着敏感与尖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
B.两人的批判都并非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以至于有人无法接受。
C.两人都有着非凡的眼光、强烈的批判性和勇气,批判得又狠又痛。
D.柏杨主要用杂文进行批判,鲁迅在小说和杂文中都有批判的因素。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观鸭说
[明]吴廷翰
家僮取鸭卵伏之,得雏鸭数拾枚。始育,则饲之盆中,少与之水,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予甚爱,戏之。
不数日,僮以告曰:“雏鸭有毙者矣。”既而听其声,啾啾然哀鸣;视其毛羽,苏苏然以散落,予让僮不善畜也。僮曰:“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
次日,予适憩亭中,时雨初歇,池水方强,顾而乐之,凭栏而语曰:“曷不以畜鸭雏?”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其目睢睢然睨,其足逡逡然前而却。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既乃狎水,或仰而饮,或俯而啄,三五而阵,各适其所。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既休而理羽,交口扇翅,或曳而行,或拳而立,或屈而睡,消摇相羊①,容与②如也。既晡,僮将筐而归,则相与复嬉于渚,或逐于堤,或蔽于丛,不可得,遂纵之。
明日至,亦如之。其声嗈嗈然以和,其毛羽濯濯然以光泽。其去畜池之前仅三日,充长已倍三之一矣。
余乃叹曰:大哉造物之育万物乎!大而龙蛇之于渊泽,虎豹之于山林,细而蠛曚③鼋龟醯鸡④之于瓮、于坎、于蹄涔⑤,各遂其性而已。鸭之不育于陆而育于水,亦一理也。夫反其性,造化不能以育物,圣人岂能以育民乎?狃于习而不悟,毙于陆者也。视其毙而不知所以救,僮之让者也。反其自然之性而犹疑试于水者也得其所以为性而安且乐水之狎而不归者也生养蕃息既富且昌水之蓄而充长也。
(选自《明代散文名篇集萃》)
注:①消摇:同“逍遥”,安闲自得。相羊:徜徉,漫游之意。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②容与:安逸自得的样子。③蠛蠓(mèi měng):也称“蠓”,一种小飞虫。④醯(xī)鸡:小飞虫。⑤蹄涔(cén):蹄迹中的积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让僮不善畜也 让:谦让
B.家僮取鸭卵伏之 伏:通“孵”,孵化
C.予适憩亭中 适:到
D.其足逡逡然前而却 却:后退
10.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作者“观鸭”情景的一组是(3分)
①始育,则饲之盆中
②其声呴呴然,其毛羽滈滈然
③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
④稍出之水涯,皇皇然惊愕不已
⑤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
⑥则又或沉或浮,或没或出,盘旋戏跃于萍藻间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僮孵化出一窝小鸭子,它们稚嫩的叫声和洁净油亮的羽毛格外招人喜爱,作者忍不住要去逗弄这些小家伙玩。这是观鸭之始。
B.因为将鸭子放在盆里离水蓄养,小鸭子出现了倒毙的情形,其他的也叫声凄哀,羽毛散落。这里情节出现跌宕,为下文蓄势。
C.文章中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水中鸭子的欢畅嬉闹和喜人长势,是记叙的重点。
D.在文章最后,作者由养鸭悟出“育民”的道理,强调顺从其本性,可使民生养蕃息,既富且昌。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是非不善畜也,畜不以水也。(3分)
(2)僮趋而去,不移时筐而至。(3分)
(3)竿之,则遂群奔水中,或扬足而驰,或拍翅而飞,不定者良久。(3分)
13.用“/”给下列文段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反 其 自 然 之 性 而 犹 疑 试 于 水 者 也 得 其 所 以 为 性 而 安 且 乐 水 之 狎 而 不 归 者 也 生 养 蕃 息 既 富 且 昌 水 之 蓄 而 充 长 也。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变行路难
王昌龄
向晚横吹悲,风动马嘶合。
前驱迎旗节,千里阵云匝。
单于下阴山,砂砾空飒飒。
封侯取一战,岂复念闺阁。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有什么作用?(4分)
(2)这首诗的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各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5分,每空1分)
(1) ,依依墟里烟。
(2)亦余心之所善兮, 。
(3) ,羡长江之无穷。
(4)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6)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7)纵一苇之所如, 。
(8)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城郭之轻
徐 剑
元世祖忽必烈的上都正北门城门只剩下残垣断壁,一个又一个世纪,惟有一片片盛开的金莲花在怒放。
当年,忽必烈可汗为构筑这座登基之城,将金国、中原、中亚和欧洲掳来的10万战俘和工匠云集此地,用泼水成冰的旱船运来中原的花岗石,用数万匹战马拖来了长白山的巨松,大队大队的战俘、奴隶用牛皮系成的缆绳,拖着蛇纹状的大理石走向金莲川草地。整整三年,忽必烈大帝以横扫欧亚狂飙的战争方式,于1259年建起了这座皇城王宫。翌年,忽必烈在这里登上元朝帝国皇帝春秋大位,先称开平府,四年后加号上都,成为夏天帝国皇帝和大臣将军办公狩猎的一代陪都,与北京的大都并称为两都。
在娘胎羊水中就浸泡着中原文化优越感的汉地文人,自然不屑为忽必烈陛下作一篇辞章艳丽的两都赋了,可是却成全了威尼斯青年马可·波罗。他骑着堂吉诃德的那匹瘦马,不辨东西南北地闯入上都,眼睛霍然一亮,被这座繁华国际大都会惊诧了。那是看了一眼就会终身难忘的城郭,清澈的溪流从山间哗哗流淌,玉带般地抛撒在空旷的草地上,运河上错落地横跨着一座连一座的汉白玉拱桥,金碧辉煌的大理石台阶浸在水中,摇着长桨的轻舟在人工码头前卸下一筐筐碧绿的青菜。伫立在皇宫的阳台上,俯视井字形的城市,四座城楼伸向遥远的天际,风儿伸出一只无形的巧手,在城隅之上精心雕塑簇簇云团,载着元上都在缓缓流动。
天上之城!伫立在石桥之上,俯瞰着流水淙淙,马可·波罗惊呼喟叹,再也无法将其从记忆中抹去。环顾左右,前方花岗岩石铺陈的中轴大衢上,牵着骆驼的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叙利亚人、埃及商旅匆匆走过,扭动腰身、跳肚皮舞的波斯女人吸引了一群孩子在身后乱跑乱蹿。当马可·波罗正在好奇地张望之际,一队手持长矛的蒙古骑兵将他团团围住,惊喜地说,就是他,大汗找的正是他。
马可·波罗被押进了忽必烈的木兰花园,在木兰树下流连的大汗转过身来,伸出戴满一枚枚稀世宝石和巨钻的白皙手指,多年不握剑柄战刀的柔软手指,指着葡萄架下一盘尚未下完的国际象棋说,已经有一百多个恺撒的子孙输了,死于朕的剑下,你若赢了,就是朕的座上宾。
一看到故乡的国际象棋,马可·波罗恢复平静。棋盘上王后和武士正朝他微笑,心便淡定了。那天一盘棋整整走了一个下午,落日照在元帝国皇帝的皇冠上,他看见了忽必烈额头上沁出一颗颗汗珠。
他赢定帝国皇帝了。最后一颗王兵落子时,马可·波罗拿掉了国王。忽必烈伸出双手热情地拥抱罗马青年:年轻人,朕的朋友,治国如下棋,你就将游历过朕的王土城池,就像这棋盘上的黑白方格线一样,如实讲来,朕要听真话。
是,陛下!马可·波罗如释重负地吁了一口气。新来乍到,不懂东方语言,他像演哑剧一样描绘皇帝治下的城市,让忽必烈陛下跟着自己猜哑谜。最后,忽必烈朝雨雾飘渺的元上都轻轻一指,问马可·波罗,大元帝国皇城还能存在多少年?一百年。雨后黄昏的宫殿里乍暖还寒,灰盆里渐冷的檀香木灰烬余烟袅袅,马可·波罗一言成谶。他梦中的天上之城元上都真的只存活了一百年。
劫数来临在忽必烈大帝病殁64年之后,揭竿而起的农民造反派——红巾军,复仇般地点了一把大火,把元上都焚毁了。
放火焚烧前朝宫殿,这种毁灭文明的变态,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每逢改朝换代之际,从草莽中举起义旗的绿林、惯匪、和尚、巫师、长工、放牛娃,打下江山后,急不可耐想做的一件事就是以征服者的雄姿,将皇亲国戚地主老财的妻子女儿占为己有,然后往深宫豪宅投去一束火把,火光冲天之际,报仇泄恨的快感达到了巅峰之状。新的暴发户往往比老一代造反者更变态、更疯狂。一场兵燹过后,文明的车辙重新退回50年、100年,在一片战争废墟的灰烬中重新起步,中国人也在一次次激进的血光之灾中痛失了渐进式改良或天鹅绒革命的最小社会震荡。
烧毁了!元上都废墟静静地守望着西沉的落日,着迷地冥想着自己杳然的日子。
逆光下一片片一簇簇野茅草,盘根错节,草叶如锋,闪着剑刃般的光带,怒张地刺向天穹,刺向落日,那是葬身废都里的蒙古武士喋血倒下时的最后一剑,在湛蓝的天幕上留下一道道伤痕。
辽阔的草原不属于我们,我们正一点一点地失去自己,也失去了草原。
唱一首蒙古人的《天堂》吧,击节而歌,我的泪水涌了出来。我梦中的天堂陷落了,英雄之城坍塌了,化作一朵蒲公英,在广袤的草地飘荡,飘荡,无家可归!英雄之魂无家可归!
城郭如此之轻。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自然段介绍忽必烈在征战之际同时掳掠战俘和工匠构筑上都,历时三年整,并在此登基称帝,可见其豪华奢侈。
B.马克?波罗像波斯人、亚美尼亚人、埃及商旅等一样因为仰慕中国而骑着堂吉诃德的那匹瘦马来到元上都。
C.第三自然段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描写、动静结合等手法写出了元上都的繁荣美丽,写人写景,栩栩如在眼前。
D.马克?波罗会吉普赛人的占卜术,根据雨雾飘渺的元上都环境回答忽必烈大元帝国皇城能存在100年,结果一语成谶。
E.作者睹物思史,通过这篇散文表达了他对中华文明多次惨遭暴虐地摧毁的痛心,提出了“渐进式”自我更新的想法。
17.从全文来看,文章结尾一句独立成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作用?(4分)
18.文章第一自然段写到“金莲花”,倒数第二自然段写到“蒲公英”,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寄寓了什么思想?(6分)
19.文章说:“放火焚烧前朝宫殿,这种毁灭文明的变态,在中国的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你能就此前或此后的历史举例证明吗?谈谈你对这种事情的看法。(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20.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如此评价马克思: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使人感觉到。”
请根据课文内容,为马克思写一副挽联。(4分)

21.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表现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4分)
示例:清溪不恼游鱼的嬉闹,因为它理解游鱼拥抱大海的梦想。

22.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公益行动也是一盏灯”的公益广告,意在用人们真实感受的行动来唤起人们的公德意识。请依照下面文段中的示例,再设计一个细节性镜头和画外音。(4分)
示例:
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
[镜头]一个正在跑步的小伙子,将别人扔在垃圾桶外面的废弃物放入了垃圾桶。
[画外音]有时候,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公分的距离。
答:[镜头]
[画外音]
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
请以“他(他们)也很重要”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荆门市2012-2013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B 2.D 3.B 4.C 5.A
二、6.C
7.B“完全不同”不准确,因为有些传教士笔下的批评是善意的批评。
8.B“有人无法接受”是因为他们批评得“又狠又痛”。
三、9.A 10.C 11.C
12.(1)这不是我没有好好蓄养,是蓄养雏鸭的时候没有用水啊!(是:这;以:用;各1分,句意1分。)
(2)僮仆连忙跑去,不一会儿,用箩筐装着雏鸭来了。(趋:连忙;筐:名词作动词,用筐子装;各1分,句意1分。)
(3)用竹竿驱赶它们,它们就一起飞奔到水里,有的扬起双足游去,有的拍打翅膀飞起来,很久都没有安静下来。(竿:用竹竿驱赶;定:安静;各1分,句意1分。)
13.反 其 自 然 之 性 而 犹 疑/试 于 水 者 也/ 得 其 所 以 为 性 而 安 且 乐/ 水 之 狎 而 不 归 者 也/ 生 养 蕃 息/ 既 富 且 昌/ 水 之 蓄 而 充 长 也。
14.(1)傍晚传来悲凄的《横吹曲》,风声阵阵,战马嘶鸣,这是一幅西北边塞古朴、苍凉的画面。悲曲、马鸣,无不让人心寒、难受,表现了将士们思乡的心情和戍边的艰苦。
(2)抒发了诗人想要拿起武器、杀敌报国、建功封侯的壮志。
15.(1)暧暧远人村 (2)虽九死其犹未悔
(3)哀吾生之须臾 (4)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5)万类霜天竞自由(6)风萧萧兮易水寒
(7)凌万顷之茫然 (8)岂余心之可惩
四、16.CE( A项“在征战之际同时……构筑上都”理解错误,原文只说“横扫欧亚狂飙的战争方式,建起了这座皇城王宫”。B项“马可?波罗……骑着堂吉诃德的那匹瘦马”错误,原文是说马可?波罗像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荡到了元上都;D项马可?波罗会吉普赛人的“占卜术”无中生有。)
17.文章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元上都这样的文明被毁灭的痛心和对施行毁灭者的谴责。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同时又与标题呼应。
18.第一自然段的“金莲花”运用反衬手法,以野花的蓬勃旺盛反衬坍圮陆沉的城墙所代表的过去消逝;倒数第二段的“蒲公英”运用比喻的手法,以“蒲公英”花絮的飘逝比喻英雄之城的坍塌消失。
19.例证:项羽火烧秦朝的咸阳宫。看法主要着眼于对人类文明的毁灭这个角度。
五、20.示例:①挖掘历史,发现价值,探索精神引领万代。
    创办报刊,建立协会,革命理念传承千秋。
②穷尽一生心血创造学术成就,抛洒满腔热情投身艰苦革命。
21.示例:繁华不厌蝴蝶的纠缠,因为它懂得蝴蝶挥洒绚烂的渴望。修竹不怨清风的袭扰,因为它尊重清风追求自由的心声。
22.示例一:在路边,一个装卸工人,默默地将挡在盲道上的箱子移开,以方便盲人的通行。/有时候,文明也许只是几十厘米的宽度。
示例二:在公园,一个小孩子,为了防止把椅子踩脏,用一张白纸垫在脚下,把挂在树上的风筝摘下来。/有时候,文明可能只是一张纸的厚度。
六、23.作文:参照2012年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