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2.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过程与方法
3.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4.培养学生用密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密度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准备:天平、量筒、硬币几枚、烧杯、盐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出示实物,并及时提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学生展示自己的猜想后,教师介绍: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教材P119页,教师介绍密度公式的变换。
密度公式ρ=m/V 可以变形为 V =m/ ρ 或 m=ρ·V 。
(一)学查密度表
活动1: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学生展示,师生共同交流,加深对密度知识的认识。
(二)测物质的密度
1.活动2 测量固体(硬币)的密度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
(1)根据密度公式,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对于实验安全,你有怎样的建议?
学生展示,完善实验设计。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问题: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2.活动3:测量液体(牛奶)的密度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才能使误差减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师生共同阅读课本例题的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请学生自主完成122页最后两个问题。
课堂小结
1.测定固体、液体的密度
2.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练习与作业
1.课本123页“自我评价与作业”1--5
2.“基础训练”5.3
板书设计:5.3 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公式及其变换
ρ=m/V 可以变形为 V =m/ ρ 或 m=ρ·V
密度表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