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4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春江花月夜》(课件4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0 07:4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曾任兖yǎn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全唐诗》仅录存其《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语言清新,叙写了民间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面貌为之一新.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作品介绍】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形式,采用优美的抒情旋律,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发出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抒写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清丽婉转,抒情缠绵幽怨,意境高远阔大,是一首将写景、叙事、抒情、哲理完美结合的诗歌极品,读来令人如痴如醉,如饮琼浆玉液,沁人心脾。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
“盛唐第一诗” 、“春风第一花”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古今评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捣衣砧( )滟( )霰( )
徘徊( )汀( )碣石( )
给红色字注音
zhēn
jié
tīng
huái
xiàn
yàn
整体感知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以“月生——月照——月斜——
月落”为外在线索 ,呈现出月下静谧、
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那些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主要写了哪种景物?呈现出怎样的诗境?
感知全诗,划分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1——8句)
(9——16)
(17——36)
感知全诗, 划分层次
春 江 花 月 夜 月下之景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画意
月下之思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诗情
(1——8句)
(9——16)
(17——36)
诗句鉴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开篇入题。
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月潮共生、江天一色、波澜壮阔的画卷。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不管千里万里,潮水走到哪里,月光就跟随到哪里,哪一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月光皎洁,波光闪烁,
 春江带月,月随波转,
 一望无垠,空灵迷蒙。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 。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 在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
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
 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
作者虽然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
 但无不有月的存在。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孤”——整个宇宙都浸染上了明月的白色,仿佛被净化了似的。孤独的作者站在这一轮孤月之下,口内悱恻的低吟,心头婉转的情怀,自然并只能对月发问了。
~16~
  诗人的心都是晶莹剔透的,也是脆弱敏感的。他们常常易于发现美,又从美之中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
  一个天真稚气的问;
  又是一个深沉的问;
  也是一个永无答案的谜 ……
 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
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面对孤月,引起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他感受到怎样的哲理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类的生存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但江月却一年一年没有变化。
  月亮大概是在等什么人吧?等来等去,始终也没有等到,只看见长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送走东去的流水。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在永恒的人类、永恒的明月、永恒的流水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只是瞬间,人生易老啊!
“临风落泪,对月伤心”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哲理的角度——惜时
   写江月待人,实际上是写月下的人在等待。也许是漂泊的诗人自己在等待见到家中的亲人,也许是家中的亲人在等待远出的诗人赶快回家。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抒情的角度——相思
作者并不落入前人望月哀叹生命短暂的窠臼,而是在礼赞月亮之时礼赞生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体现了“天人一体同仁”的宇宙观。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
年年岁岁,月是亘古不变的,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人类如长江水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默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抒发了人生短暂而宇宙无穷的惆怅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白云飘忽,象征行踪不定;
 “枫”“浦”在诗中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托物寓情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 ,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
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
白云与扁舟子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不胜”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漂浮不定
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一是浮云游动,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不忍离去,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金昌绪《春怨》
月照离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卷不去,拂还来”两个细节描写,表面写
月光,实际写出思妇怎样的离愁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用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一轮明月同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
  有明月像镜子似地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
  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
  下有悠长的流水,潜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
  我又怎么能够和你相见呢?
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但也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思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不停地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诗人用那些意象来烘托游子相思之情
春梦,落花,流水,斜月四种伤情意象来烘托.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思妇,地北天南,空间距离远。
  归心似箭——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回家了!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作者通过“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一句诗写出有情人的相思怎样的特点
孤舟漂浮 月楼相思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抒情层次】
情感美
哲理美
景物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
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
憬。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
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
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总结
贯穿全文的是一“ ”字。
在诗中,月已不再是月,而成了一种 的载体,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 。

情感
明月情结
“月”是全诗的灵魂:
景物描写的主体
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哲理思考的凭借
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月之色----春江花月(景)
月之问----宇宙人生(理)
完 美 融 合
月之情----思妇游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