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投影)一个人和一座古园相遇了;他在这古园里,呆了整整十五年;十五年前,他带着对命运的仇视走进地坛……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到底怎么了?
师: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师:残废的何止是双腿呢?除了身体上的,还有心理的。他怎么办?
生:走入地坛,逃避社会。
师:地坛,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园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古殿檐头以前浮夸的琉璃,而今已被剥蚀;门壁上炫耀的朱红而今已淡褪;曾经高墙和玉砌雕栏而今已坍圮……作者在描写古园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手法,把以前古园的辉煌和现在的荒芜作对比。
师:作者笔下的地坛呈现了什么特点?
生1:荒芜
生2:冷落
生3:历史感
生4:历尽沧桑
师:四百多年来地坛历尽沧桑,而作者也历经了人生的一个巨大苦难,在作者看来,这像是上帝的安排,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生1:缘分
生2:宿命
师:大家觉得“缘分”和“宿命”哪一个更好?
生齐说:宿命!
师:为什么?
生1:这更能体现史铁生和地坛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
生2:更具悲观、悲剧色彩,更符合史铁生当时的心理状态。
师:对的。史铁生觉得他的悲惨遭遇似乎是冥冥中注定的,而他与地坛的相遇又似乎上天安排的。在史铁生最彷徨无助的时候,他与地坛就这样相遇了。在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里,作者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甚至找找不到自己。大家想想,为什么作者会找不到自己?
生1:作者找不到工作,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看着别人都有事可做,而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何去何从,他找不到自己。
生2: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还活着,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师:作者在遭受苦难后,找不到自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他只好摇着轮椅到地坛去。在地坛中,作者找到了什么?(齐读第五自然段)作者找到了东西给他带来什么启示?
生1:作者找到了蚂蚁、蜂儿、瓢虫、蝉蜕、露水,蚂蚁、蜂儿这些小生物非常的渺小,非常卑微,却没有因为自己地渺小而消失,也存在于故园中,快乐地活着,充满着生机。
生2:还有露水,露水的生命很短暂,但依然存在于这个世界,在滴落的一瞬间,发出万道光芒,生命虽短暂但也要发光发热。
师:“露水轰然坠地摔开万道光芒”这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说:夸张!
师:蚂蚁、蜂儿、瓢虫、露水等都是很微小的东西,但他们的存在却给了作者最真实的感受,作者感受到了这个园子……
生齐说:荒芜并不衰败
师:作者从园子中得到了启示是“我虽残废但不衰颓”(投影)。大自然尚且如此,作为人当然要顺其自然了。所以,“一个人,出生了,就要顺其自然地活”(投影)。
(齐读第六自然段“一个人,出生了,……必然会降临地节日”)
师:为什么死会成为节日?
生:作者感觉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很痛苦,也许死后会轻松一点,会得到解脱,可以休息一下。
师:节日有什么特点?
生:隆重地、热闹地、欢庆的。
师:除此之外,节日还应该被铭记、被纪念的。作者由此还想传达出什么?
(生沉默无语)
师:作者把死看作是节日,作者把死看作是一种解脱,并不害怕死亡,能坦然面对,可见他对死的豁达的态度。用史铁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投影)人好比是“神”的一个“消息”,人不能问“神”为什么发这个“消息”,人所能做的是把这个“消息”表达好……——史铁生
师: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
(齐读第七自然段“十五年了,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师:作者在这一部分选择了很多意象,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它们有什么寓意呢?我们逐一来看。
师:首先,作者写了落日,还写了落日下的坎坷,落日照耀下的坎坷为何变得灿烂?
生:他看到坎坷在落日照耀下变得灿烂,想到人生在坎坷中也可以体现辉煌,由此联想到自己,自己虽然遭遇挫折,也可以活得很有意义,很灿烂。
师:接下来作者写了雨燕,苍凉地高歌。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候,雨燕也不甘于寂寞,出来高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写了孩子的脚印,作者写孩子的脚印干什么?
生:孩子是单纯、天真的象征,可能暗含了作者对美好人生的希望。
师:看到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刚才在玩什么,他们是天真的、单纯的,同时也是充满生气、充满希望的。接下去作者写了古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了有关古柏的描写后有什么想法?
生1:古柏在园子见证一切,不会因为你而改变。
生2:古柏镇静地面对世事的变幻,依然平静自若,人在古柏面前显得很渺小。
师:是啊。古柏代表时间的坚定、永恒,它在古园历经世事变幻,见到人生短暂,地坛所有的一切都在古柏注视中发生,仿佛是地坛的一切,从古柏的镇静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面对生活是不是也应该平静地去看待,去面对呢?世界不会因为少了一个自己而有什么改变,所以人应该好好地活,活出自己的意义。
从这段描写,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永恒,历史的沧桑,由此衬托出了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个人苦难由此失去了份量。就像泥土的气味清纯而灼烈,落叶飘落但很坦然,人生有不同的际遇,也有不同的结局,但面对生命终结仍然可以很坦然。由此,作者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去活?
生:坦然去活!
师:所以,作者还要到坛子去,去感受地坛的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去聆听,地坛生生不息的魅力。
(齐读“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师:从这一段话,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有什么想法?
生1:人生就像一出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演员。
生2:应该和舞台保持距离,说明人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为戏所困。
生3:要演出人生这出戏,也要学会走出来,学会坦然观看。
师总结,投影“作为演员,太投入,就难免执着;太冷漠,就难免乏味。作为观众,要学会欣赏,懂得粉碎命运之神给我们设置的阴谋;与人生得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更好欣赏这出戏。”
师:在这里,我要推荐一段史铁生的文字给大家,我很喜欢这段文字,希望你们也会喜欢。
(投影“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那时您可以想象—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象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象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学生齐读。
师:其实,我们都曾经是那个孩子。不管命运之神给我们安排了一出什么样的戏,我们都要坦然去面对,去演好,这正是史铁生要告诉我们的。因为,史铁生他做到了。
(投影:“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评论:“在身体遭受如此磨难的同时,史铁生的作品却依然放射出真正的人性光辉。从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无论病痛如何肆虐,史铁生从来没有停下他在文学上的脚步。其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新版中学语文课本。”)
师总结:史铁生在轮椅上完成的文字能给人激励,引人思考,但毫不晦涩,说的都是我们每个人必将面对的问题;那些在病痛中写下的文字,看不出怨怒和愤懑,却带着对命运的冷静思索、传递着宽广深厚的情怀,给我们真实的慰藉和激励。我想,史铁生最令人钦佩的精神不光是坦然正视自身的残疾,他甚至已经跨过了“人生来残缺”的前提,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恨,继续朝着自由走去。我们也相信,他必将继续朝前走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