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下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下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0 10:10:2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2张PPT)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学习活动一 知诗人 解诗题
走近作者
常建,唐代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写作背景
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此诗是诗人游览破山寺后禅院时所作.诗中着力描写后禅院景物的幽静,表现了作者淡泊的襟怀和隐逸的情怀。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始建于南齐。禅院,寺僧居住修行的地方。
解题
题: 题咏
题咏破山寺后禅院:题咏破山寺及它后面的禅院

学习活动二 抓字眼 明诗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划分诗歌朗读节奏,读准字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划分诗歌朗读节奏
首联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漫步山林,进入古寺。旭日初升照耀着山上的树林。
颔联
竹林掩映着曲折的小路,蜿蜒着通向林子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颈联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颈联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全诗各联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习活动三 想意象 悟诗情
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光、鸟、潭影、钟磬音
诗歌中的这些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古寺”即破山寺,是古老的佛家禅院。“高林”既是破山寺古木参天的实景刻画,又是佛家僧徒聚集的处所“丛林”的隐喻;“清晨”与“初日”则在时间上互为因果,有清晨才有初日,有初日意味着清晨。“古寺”“高林”“清晨”“初日”这四个意象时空并驭,共同营造了清幽的禅境:旭日初升,光照古木,古寺掩映,心旷神怡。
诗歌中的这些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把“花木”看作“世界”的代名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禅就在世界的深处。“花木深”一方面进一步刻画了绿树掩映中寺院的幽静之美,另一方面又象征着探索宇宙与人生深处之真理的欣喜。
诗歌中的这些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人心,指尘世之心。尘世之心就是儒家常说的出仕。潭影,水中的倒影,是虚像。佛家讲“四大皆空”,尘世的庸碌是虚幻的象征。眼前禅房、寺塔、空心亭的倒影使得这位儒家子弟瞬间顿悟:佛门即是空门,空门禅悦即是摆脱名利之心。除去这些尘世的烦恼,人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诗歌中的这些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山光”和“潭影”打开了另一个不同的空间,从曲幽深处的禅房到自然的山光水色,飞鸟行人,从山之内转向山之外,空间倏忽从小到大,深深的隐秘变为明亮的光影,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山光悦鸟性”写天,“潭影空人心”写地,天地之间,无论是鸟还是人,都喜乐空灵,去心机而守拙。
诗歌中的这些意象营造怎样的意境?
万籁,指一切声响。此时并非都寂然无声,还有鸟叫和钟鸣,这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效果,极似“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音,这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钟磬音”象征佛法的声音,只有心极静方能听到。此时的诗人已经进入禅境,流露禅意,参透禅心。这钟磬音既是现实的存在,也是诗人心中禅味的回响,是从禅房到山水到“万籁”到更广阔世界的隐喻:万法归一,心包太虚,量周法界。

学习活动四 析写法 品语言
1.赏析首联中“入”和 “ 照 ”。
首句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入”是动词,是“进入”的意思,诗中指作者登高进入古寺,间接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也是动词,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写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2.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处,禅房前后花木缤纷。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成了优雅的意境。幽静的竹林里,一条小路通向深处,禅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联主要描写静景。“幽”字着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静,而这种静不是一般的静,是一种具有诗意的静,因为此联中还有一个“深”字,这两个字互相映衬。繁茂的花木和幽静的竹林互相映衬,再加上一条通往深处的僻静的小路。光是读来,眼前就会有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而且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
3.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指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这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赏析“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俱”,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俱寂”出于此句。

学习活动五 诵诗句 背诗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配乐诵读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
,但余钟磬音。
背诵

学习活动六 会迁移 重积累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拓展
1.解题:
2.意象:
3.意境:
4.手法赏析:体会“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两句的妙处。
拓展
1.解题: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夜
2.意象:清溪 孤云 松 微月 清光
茅亭 花影 药院 苔纹 西山 鸾鹤群
3.意境:幽静
4.手法赏析:体会“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两句的妙处。“宿”使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静花影如眠;滋字写出了此地环境清幽静谧。描绘出了此地花草繁盛,幽深雅致之景。表达了作者的遁世情怀,追求内心的恬淡宁静,以及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淡泊人生的无限渴求。
拓展
要点归纳
1.赏析古诗先从标题入手,标题通常暗含着写作主题或暗示作者某种情感。
2.对著名的作者做到标签化记忆,先了解写作背景,再从作者的普遍诗歌风格迁移分析本诗情感主旨,通常不会出错。
3.通篇解读诗歌中的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重点赏析文中动词及形容词。
4.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主旨,最后一句诗往往直接点名作者写作意图。
积累
燕居 泊舟盱眙[xū yí]
常建 常建
青苔常满路,流水复入林。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远与市朝隔,日闻鸡犬深。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寥寥丘中想,渺渺湖上心。 平沙依雁宿,候馆听鸡鸣。
啸傲转无欲,不知成陆沉。 乡国云霄外,谁堪羁旅情。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