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五册之《荷塘月色》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沪教版第五册之《荷塘月色》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2 16: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荷塘月色学案
【学习目的】:
1、 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 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学习方法】:以学案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1、 基础知识:
1、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写景是为了抒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
★2、作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
★ 4、补充: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 《爱莲说》)
②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3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杨万里)
2、 检查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 踱步 ( ) 袅娜( ) 霎时( )
弥望( ) 倩影( ) 琐屑( ) 脉脉( )
独处 ( ) 参差 ( )煤屑 ( ) 敛裾 ( )
2、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段义,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第一段(1——3) 夜赏缘起 “ ”
第二段(4——6) 漫步荷塘 “另有一番样子”
第三段(7到最后)回到现实 “到底惦着江南”
回忆整理作者行踪 (见课件)
3、 课文分析:主要品评文章四、五、六自然段。
◆㈠朗读品评第四自然段:(见多媒体)
1、分析
①月色下的荷塘写了那些景物?
、 、 、 、
②具体分析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写了什么的风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像明珠、星星、美人。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 明确: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例: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
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郭风《叶笛》) 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第五段中也有一处使用了此种修辞,找出来。
2 总结:
结构图 (见课件)
补充:动静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动衬静 “动”是次要的,是衬托“静”的,其目的是为了让“静”更突出,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蝉噪”,“鸟鸣”的动,是为了衬托静。静为主,动为次。
以静衬动
画面美:
写景技巧:
2、鉴赏:①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评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袅娜地”或
“羞涩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丰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拟人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荷叶、荷花进行了形象的描绘,总体上给人一种清新高贵的感觉。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荷塘美丽的特点。“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评点:”“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像的跳跃。通感的使用更使文章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通感就是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凭借人们各种感觉间的息息相通,用形象的语言把某一感观上的感受移到另一感观上,使“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钱钟书语)
㈡朗读鉴赏第五自然段
1、结构图
2、 鉴赏: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㈢朗读鉴赏第六自然段:
1、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2、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答案:1、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
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3、 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4、 疑难探究 (见《新坐标》64——65页)
5、 众说纷纭:
《荷塘月色》的思想内容
①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②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
——吴周文 《谈<荷>》
③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④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荷>主题探》
⑤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6、 作业
1、 做《新坐标》上的练习
2、 依据示例,另外选取描写对象,仿写句子。
示例: 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图
光和影的和
谐像名曲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