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22:5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课程标准】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学理念】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着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坚力量的高中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了解中国,更需要了解世界,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世界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拓展历史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具有广阔的胸怀、人文情怀和国际视野。
【教材分析】
《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通史的框架,用提纲挈领的方式,展示了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本节课是本书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本书的开篇。本课教材主要讲述了文明产生的过程以及不同地区文明早期发展的概况、特点。
在前言部分,点明农耕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在正文部分 “人类文明的产生” 这一子目中,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和诞生的基本标志。因此在这一子目中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①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标志
②“农耕畜牧业的发展”与“文明诞生”之间的关系
这一目内容年代较为久远,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一些概念上的理解也显得深奥困难些。所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并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阅读教材文本并通过思维导图绘制的方式,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形象更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含义,以避免单纯地用概念来解释概念,使学生的理解失之于空洞,滞之于表面。
在“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这一目中,主要讲述了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概况。因此本子目需要学生明确问题
①各文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文明发展表现。
②自然环境与各个地区文明发展特点之间的联系
③古代文明发展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主动构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高效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课前预习——课中带着问题学习——课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和复习。所以本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学定教,即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从课程学习中形成的自己的经验。在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是以教材文本为依据,对于基础史实用填空和表格方式,自主完成梳理,从整体角度掌握古代文明的产生时基本概况,为上课时候分析相关史料,探寻历史深层次的问题奠定知识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材料探寻自然环境与文明发展特点之间的关系,这是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思维升华。课后布置分层次的作业的依据是未来是否高考选考历史。
【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不仅具备一定地理知识,同时在初三历史课上也接触过这一部分内容。关于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起源的特征,学生在上册书也接触过,对这些概念不会很陌生。同时经过初中地理课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一些地理基本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是对于如何将这些贮备的知识灵活运用,解决新的问题的能力还有欠缺。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在描述早期文明产生的过程基础之上,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概括各个区域早期文明发展具体表现的同时,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和区域地图,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于文明产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探讨各个区域文明产生的不同原因及各自的特点,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初步具有世界意识。
【学习目标】
1、阅读教材文本,准确简述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的产生时间、产生的区域、早期发展的具体表现。
2、阅读教材文本,画出人类文明产生过程的思维导图。
3、能够运用地图分析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产生的原因。
4、能够通过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早期发展的具体表现,概括各自的特点,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评价任务】
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文明的产生时间、产生的区域、早期发展具体表现的梳理(检测目标1)
2、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相关史料,归纳早期文明产生的过程和基本标志(检测目标2)
3、能够通过解读相关材料,并能结合地理学科相关知识,分析各个文明发展表现不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古代文明的发展对东西方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多元化特点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的认识与理解。(检测目标3检测目标4)
【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图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建议】
1、学法建议:对照地图,梳理各个区域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同时按照政治、文化两个方面梳理各个区域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探寻地理因素与文明产生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的规律。
2、课程相关资源:
(1)推荐书目: 《全球通史》斯塔夫利阿诺斯,《古代世界:追寻西方文明之源》理查德·迈尔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人类六千年》刘景华
(2)视频资料: 《世界古代文明之谜》、《四大文明》
3、课前预习: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题目:
①__ 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②原始社会时期,_ _低下,没有_ ,也没有_ _。
③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_ 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先后培育出 等农作物。
④ 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居住点发展成为早期城市。
⑤ ,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⑥在 和 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开始形成,原来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
⑦出于 ,文字产生了。
⑧ 的产生、 的形成和 的出现时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⑨受 和 影响,古代西亚、埃及和印度先后建立 大国, 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2)回忆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并阅读教材文本,完成表格。
古代文明 产生时间 地域范围 自然环境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政治(国家机构与制度) 文化(文字、文化遗迹、历法、数学、宗教)
两河流域文明
古埃及文明
印度河文明
古希腊文明
设计说明:有效学习的过程应该是预习——听讲——复习,设计预习作业的目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对于基础史实用填空和表格方式,自主完成梳理,从整体角度掌握古代文明的产生时基本概况。为上课时候分析相关史料,探寻历史深层次的问题奠定知识基础。同时,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检测目标1)
【教学重点】
1、明确文明产生的标志
2、了解古代文明产生时的一般情况和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文明产生的不同条件和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上历史课之前先来认识一条神秘而又奇特的纬线——北纬30,北纬30度主要是指北纬三十度上下波动五度所覆盖的范围。从地理布局大致看来,这里既是地球山脉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同时又是海底最深处——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的藏身之所。世界几大河流,比如中国的长江、印度的印度河、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埃及的尼罗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几乎都是在这一区域入海。人类文明的历史也如长河一般穿越5000多年时空浩荡至今。在这个区域中有许多令人难解的著名的文明之谜。比如,匪夷所思的中国三星堆、美轮美奂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恰好建在地球大陆块中心的古埃及金字塔群,早已远去的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充满神秘色彩的塔西里“火神火种”壁画,还有就是让无数个世纪的人类叹为观止的远古玛雅文明遗址。当我们看到这远古遗迹的时候,我们不仅要问古代人类是如何创造出这些奇迹的,古代的文明又是如何产生的和怎样发展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去探寻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设计说明:利用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索历史奥秘的兴趣。
2、讲授新课: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大约10分钟)
教师问:是不是有了人类就有了文明?(不是)那文明产生的标志是什么呢,其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出示材料)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有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利、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吴象婴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105—106页)
“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质疑四大文明古国》陈明远(44—4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教师:在以上两则材料中,判断文明出现标准有哪些相似之处?
学生:城市、国、国家、文字
教师:什么是国家呢?
学生:(回忆政治课所学的内容)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教师:因此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教师过渡)所以文明是不是在人类社会刚刚形成的时候出现的。通过预习作业,我们现在知道了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农耕畜牧的产生。
教师:为什么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呢?我们要知道人类刚刚诞生时对大自然的依附性跟其他动物是十分相近的,我们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会说话、会制作工具和使用火。除此之外,人类仍像完全依靠大自然施舍的其他无数生物那样,靠采集食物谋生。同学们请想想,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学生:吃饱饭,活着,满足人们生存。
教师:这个愿望在当时还是可以实现的,所以那时候人们过的很舒服的,他们从来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长超出食物来源所许可的范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过着渔猎和采集的生活。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更新世末期,气候剧烈变动之后发生了改变。气候的剧烈变动破坏了人类和自然界由来已久的平衡,于是,人类适应这一情况,利用所掌握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来生产食物。这样早期的农耕和畜牧业逐渐发展并传播开来,人类这时候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
(出示材料)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3页,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如何促进人类文明产生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谈话,使学生明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通过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绘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农耕畜牧业的发展”与“文明诞生”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师:从这一过程我们会发现,农业的发展对于文明的产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人类文明在刚产生时基本都是农业文明。由于农业生产的地点基本是固定的,所以农业生产条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请同学们结合地理课所学的知识回答,在所有自然因素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哪些因素?
学生: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教师:所以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4页《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思考:这些古代主要文明产生区域在地理位置和环境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从地理位置上看,都处于北半球(河流众多,土地面积多)温带或者热带;从环境特征上看,都靠近水源——处于大河流域或靠近海洋。
(教师过渡)因此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虽然我们从总体上看,古代文明在产生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由于具体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各区域不同,因此各地区文明具体出现时间和表现也是不同的。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空间感的同时,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古代文明产生的共同之处,进一步理解“农耕畜牧业的发展”与“文明诞生”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教师语言的过渡,使学生多角度(整体和局部,个性和同性等等)分析古代文明特点,培养学生历史学科在一定时空下,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大约30分钟)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作业,在下面的时间轴上补充相应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帮助学生时空定位,培养学生历史的时空观念。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按照文明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结合地图和课前预习作业,探寻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特点。因为中华文明我们在上册书中已经学习过了,本课就不作为重点探究的内容了。
(1)西亚和北非地区
教师:请同学们依据《西亚北非地形图》指出这一地区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自然环境多种多样。
教师:正是这样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激发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和创造欲望。而且这一地区光照充足,热量高,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曾经是最早的农耕中心,所以在这里的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诞生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作业,说出这两大文明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具体表现。
学生1: 两河文明: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公元前2900年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公元前18世纪,城市失去了独立地位
政治方面——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化方面——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建筑:空中花园;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文学作品: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宗教:君权神授
学生2:古埃及文明:公元前3100年左右
政治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有着至上的权威。
文化方面——文字:象形文字;书写材料:纸莎草;建筑:金字塔;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宗教:法老作为神权象征。
教师:请大家思考教材第4页学思之窗的问题(学生回答)
(出示材料)
“安努和恩利尔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以便那些强者不能欺辱弱者,(正义)升起像太阳神照耀着黑暗笼罩下的人们,给大地带来光明。”
——《汉谟拉比法典》前言
教师:根据材料并结合刚才学习之窗的问题,分析法老在国家中的地位与古巴比伦国王在国家中的地位有何区别?
教师过渡:为什么几乎同时出现且相距不远的两个文明,其发展表现却不同呢?
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一:
材料一
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看……(两河流域)处在西亚北非大干旱地带,雨水稀少,农作物主要靠引河水灌溉。……(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处在亚欧非的交通要冲地带,呈开放状,与外界联系相当方便。因此,古代各民族在这里往来、冲突、混杂,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承袭的现象特别突出。
——《人类六千年(上)》刘景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50页)
材料二
对每年洪水泛滥的恐惧,加之永远存在的外族人入侵的威胁,……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1页)
材料三
尼罗河流域……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尼罗河)把整个流域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因此,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的话就是法律。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斯塔夫利阿诺斯(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4页—65页)
探究问题1: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了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例如统治者在国家中的地位、法律、宗教等等角度)
(鼓励学生多角度,开放式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南亚:
教师:关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文明,比较复杂。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不丹等国的领土。在古代印度,并不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根据考古材料显示,大约公元前3000年后期,印度跨入了文明的门槛,但由于一些不十分清楚的原因,这个文明逐渐消失,甚至被完全遗忘。以致印度人认为,他们的历史是从大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由中亚入侵印度河流域开始,直到20世纪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代遗址,人们才知道有这一阶段存在。但由于人们迄今未能释读印度河流域的象形文字,这一阶段的印度河文明我们现在并不十分了解。所以教材中主要向同学们介绍的是,雅利安人入侵之后,古代印度文明发展的表现。
请同学们思考:与西亚北非的地形相比,印度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相对孤立、闭塞,在陆地上,三面环海,只在西北方向有几条山口与中亚相通。大陆内部割裂、分散。南部为高原,北部为平原。海岸线平直,优良港湾比较少。
教师: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其文明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批批外来民族从山口进入印度后,很少在从这里出去,而是在次大陆上散布居留下来,形成了印度民族成分庞杂、人种繁多的特点。除此之外,影响印度古代发展的,还有一个很为特别的自然因素,那就是相当恶劣的气候条件。那么印度次大陆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印度属于热带地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酷热难当,而且经常是雷电交加,风雨大作。
教师:请大家思考,这样的气候,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会对人们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会产生敬畏心理,崇拜自然,产生迷信和宗教。也易于生发种种奇思异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的时代,自然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同时,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这对印度宗教产生巨大影响。迄今为止,世界最有影响的宗教里,至少有一半起源于印度。宗教一向是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有力武器,而在印度又因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特殊恐惧,使得印度的统治者有可能将这种由恐惧而发生的迷信崇拜有意识地发展得特别高,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婆罗门教,它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教师:请大家思考教材第6页的学习之窗的问题。(学生回答:通过身体器官的自然高低附会和比拟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种姓制度由此产生和发展,并对印度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构成了印度文明的基础。那么现在我们所了解的古代印度文明出现在什么时间?其表现又有哪些呢?
学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政治方面——种姓制度;文化方面——文字:建筑:犍陀罗的建筑和雕刻融合了印度和希腊艺术深刻影响周边地区文化发展。历法:在天文、历法、医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记值的方法。宗教: 释迦摩尼创立佛教。文学作品: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二:
每次外来民族的人侵 ,都给印度文明带来了新的成份。他们与本土文化融为一体, 使之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与此同时,这些外来民族也无不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印度民族所同化。……印度曾被称为是“ 人种的基因库”,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能在印度被找到……另外,印度目前使用的语言共有18种之多, 并且每种语言都包含有其他语言的些许成份。
——《浅论印度文明的特征》刘湍康(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222页)
探究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印度文明发展表现,分析印度河流域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不同点是什么?(宗教性比较强;包容性;多样性)
教师过渡:与印度三面环海相似的古希腊,却在文明发展中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古代希腊文明发展的状况?
(3)古希腊
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古代希腊与现代希腊的地理概念有所不同。从范围上看,古代希腊大概包括四个部分,即希腊半岛、爱琴海岛屿,克里特岛以及小亚细亚的西部沿海。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周围地区,因此被称为爱琴文明,这里又是联系两河流域地区的最便捷的通道,所以这里成为希腊乃至欧洲文明发祥地势所必然。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两种类型。但反映克里特文化的线形文字A,至今没有人释读成功。比它晚出现的线形文字B已被近人释读成功,证明是希腊语。但到了公元前12世纪,伴随着希腊人中多利亚部落的侵入,无论是克里特文化还是迈锡尼文化均衰落下去,这时候起的的两三百年里,希腊历史似乎出现了倒退,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社会没有文字,没有历史文献,仅存的史料是《荷马史诗》。然而到了大约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突然创立了一种全新的希腊城邦文明,这一城邦文明历来被看成是现代西方文明的起源。我们教材向大家介绍的正是希腊的城邦文明。
教师:请大家对比希腊与前几个地区地形图,指出这一地区与前几个地区地形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希腊地区多山,也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山脉把这一地区陆地隔成许多小块。除此之外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
教师:所以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在一些土壤肥沃的地方或者商路附近,就会聚集许多人群,进而形成一个个小城邦。他们之间彼此隔绝,相对独立。希腊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这些表现与前几个文明发展表现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学生1:政治方面——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雅典实行多数人掌权的民主政治
文化方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学:神话、戏剧;历史:希罗德首创“历史”一词。
学生2:雅典的民主政治对于今天的西方现代民主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师: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不同于其他文明的风采与卓越的政治、文化成就享誉后世。
3、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会发现虽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文明产生的原因,但是由于人类是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繁衍生息的,所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进程和影响就越显重要。所以在文明产生和早期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不同文明发展方式和表现,正是人们在特定的客观环境下“合理选择”的结果。因此不同的文明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那种文明,都对东西方的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古代文明的这种多元化特点也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板书】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前提:农耕畜牧的产生
2、诞生的基本标志:阶级、国家、文字
二、文明的早期发展:
1、具体表现:
(1)西亚:两河流域文明
(2)北非:古埃及文明
(3)南亚:古代印度文明
(4)东南欧:古希腊文明
2、特点:多元化
【作业与练习】
一、基础巩固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 要得益于(D)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2.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 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B)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私有制的产生
C.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国家开始形成
3.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诞生于(A)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黄河和长江流域
4.古埃及人赞扬法老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材料表明(C)
A.古埃及人崇拜神灵 B.法老崇尚理性 C.法老具有至上权威 D.法老以法治国
5.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古代埃及和西亚文 化的相似之处有(A)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掌握一定数学知识 ④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二、能力提升:
教材第7页,探究与拓展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但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自主阅读,对于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这一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上课老师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从他们已经具备的地理知识入手,理解任何一种人类生存发展方式和社会制度都是人们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合理选择”结果,感悟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所以学生课前的预习十分的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检查学生课前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附:【预习作业答案】
①__农耕畜牧 __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②原始社会时期,_生产力__低下,没有_私有财产__,也没有__阶级__。
③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育出_大麦、小麦和豆类 _作物;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先后培育出水稻、粟(小米)、大豆、甘薯、玉米 _等农作物。
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⑤在 阶级矛盾 和 部落战争 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国家开始形成,原来部落首领,演变为阶级社会中国家的 统治者
⑥出于 记事和管理的需要 ,文字产生了。
古代文明 时间 地域范围 自然环境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政治(国家机构与制度) 文化(文字、建筑、历法、数学、宗教、文学作品)
两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4000年左右开始向文明过渡,公元前2900年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西亚两河流域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两条河流中间围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建筑:空中花园 数学:发明了60进位制 文学作品: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古埃及文明 公元前3100年左右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东部有西奈沙漠而西临利比亚沙漠,北有地中海,干旱少雨。但流经这一区域的尼罗河每年均有泛滥而且准时,泛滥而不成灾。 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文字:象形文字 书写材料:纸莎草 建筑:金字塔 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数学: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宗教:法老作为神权象征
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有着茂盛的热带森林,雨水丰沛。 种姓制度 文字:象形文字 建筑:犍陀罗的建筑和雕刻融合了印度和希腊艺术深刻影响周边地区文化发展。 历法:在天文、历法、医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数学: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记值的方法 宗教:婆罗门教;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文学作品: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古希腊文明 公元前8世纪到6世纪 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岛 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 1、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 2、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权的寡头政治;雅典实行多数人掌权的民主政治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文学:神话、戏剧 历史:希罗德首创“历史”一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