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1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0 11:0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闻一多


目录
第一章
意象解构
第二章
文本赏析
第三章
创作背景
第四章
走近作者
第一章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意象解构
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达感情。
请大家找出“蜡炬”这个意象在李商隐的诗中主要被分解成了哪几个部分,“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哪几个部分,并结合诗句尝试比较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否相同。
“蜡炬”被分解成了
“红烛”被分解成了
“灰”和“泪”两部分。
“色”“灰”“泪”“光”四个部分。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赤诚 热烈 忠诚
赤子之心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牺牲自我,
拯救世人。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牺牲自我,
拯救世人。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蜡炬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花果的脂膏。
红烛
“灰”象征着因不能承受相思之苦而逐渐残损、衰亡的躯体。
“泪”象征着相思的悲伤之情。
“泪”象征着因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灰”和“泪”
“蜡炬”象征着承受相思之苦而陷入悲伤无法自拔
“红烛”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牺牲自我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诗人咏叹“红烛啊!”,这背后的情绪都不尽相同,请你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的情绪。
第一节:赞颂
第二节:困惑
第三节:了悟
第四节:激励
第五节:感伤
第六节:彻悟
第七节:慰藉
第八节:认同
第九节:肯定和期望
苏联提供援助,为中国争取民族独立;
日军在长沙肆意枪杀中国平民;
胡适力倡研究旧国学;
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
蔡元培愤然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北大哲学系教授引发爱情问题的社会大讨论。
1923年
创作背景
动荡、冲突
希望、转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闻一多(1899-1946)
诗人
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一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 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