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词的风格,把握这首词的创作技巧。
2.明确豪放词与婉约词的区别。
3.学习苏轼执着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结合
2.比较欣赏:本词与柳永《八声甘州》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苏轼“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
1.由上学期学过的《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苏轼的哲思引入。
2.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正音。
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词义。
4.理解鉴赏
⑴上片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给人什么感觉?
明确:大江,白浪,赤壁,乱石,惊涛,浪花
雄浑壮阔气势非凡境界开阔
⑵回忆柳永的《八声甘州》上片,也是写景,写了哪些景?
明确:暮雨,清秋,霜风,残照,红翠,长江
总体给人以萧瑟,冷清,衰败之感。
⑶“长江”在两首词中都提到了,在他们各自笔下有什么不同?
明确:苏子笔下以“大”修饰,且“东去”二字给人以滚滚东流,奔腾不息之感,境界十分开阔
柳永笔下,则说“无语东流”,似乎长江水,都是伤心人的泪,没有话语,独自呜咽。相比较而言,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画面也没那么开阔。
⑷上片都是写景,通过比较,发现他们选景角度有什么不同?情与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东坡选景多以境界开阔,壮观之景入词,见其洒脱豪迈。
柳七选景多取眼前小空间范围景物,且多选切合伤感心情的景物入词,简单讲,一大一小,一粗一细。苏子词豪放开阔,柳七词细腻婉约。
情景关系:景中含情,且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⑸《赤壁怀古》下片可分为两层,一层写人,一层写己,那么写了什么人?苏子笔下该人物是什么形象?
明确:历史英雄人物周瑜,可以说是咏史。年轻气盛,雄姿英发,风流倜傥,雄才大略,是建功立业的英雄。
⑹大家所知的《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风流倜傥,有勇有谋,但气量狭窄,嫉妒心强,最后被诸葛亮给气死了。
⑺《三国演义》里周瑜是有优点有缺点的人物形象。为什么在苏轼笔下却只有优点?刻画周瑜也只选取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说明了苏轼仰慕的是他年轻而建功立业,为和下文写自己年近半百,早生华发,功业无成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感怀。所以下片可谓抒怀。
⑻英雄人物是“遥想”出来的,这在艺术上叫什么写法?明确:虚写
⑼讨论:有人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了苏轼消极的处世态度,你怎么理解?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经世济世,也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政治环境中能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而且还跟许多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在苏轼这里把本来相矛盾的三家思想结合起来,用“外儒内道”的形式解读政治和生活。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了他的豪迈奋发之情,同自己现状比较,又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生如梦”的感伤。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色彩,这种感伤又激发人们对人生的进一步追求。这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总体上讲是感奋压倒感伤的。因此这首词反映了苏轼宽阔的胸襟,豪放的风格和开阔的境界
⑽我们再来比较与柳词下片有什么异同
明确:虚写 ①英雄——周瑜表达仰慕英雄建功立业的心情
②人物——佳人 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抒怀 ①苏感慨壮志未酬,人生遗憾
②柳抒发乡愁浓重,难以释怀
由此观之,苏词抒发的是失意英雄豪情,柳词写的是落魄文人幽情。
总结:二人词风无论写景还是抒情,均相去甚远。
阅读教材相关链接,进一步明确两人词风的不同。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5.总结课堂教学内容:①完成了重点
②解决了难点
③了解技巧:情景结合
对比突出
虚实相生
板书:
感奋:1.写景——雄浑壮阔——实
2.咏史——建功立业——虚(用典)
感伤:抒怀——壮志未酬——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