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检测试卷(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西方研究瘟疫的权威专家汉斯·芩塞说:罗马帝国以强大的控制力向其他地区扩张,把整个世界纳入罗马帝国之中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地被唯一更强大的力量——“瘟疫”所中断。这说明瘟疫( )
A.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B.引发了普遍的信仰危机
C.冲击了罗马法律的权威
D.影响了帝国的发展走向
2.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3.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4.面对黑死病疫情,英国政府积极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建设了多家医院。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材料旨在说明( )
A.疫病防治推动了城市化快速发展
B.公民卫生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C.医疗技术在防疫中得到提高
D.疫病防治有利于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5.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樵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详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C.经济重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6.儒医始称于宋代。《宋会要辑稿》言:“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道林养性”逐渐不被医家重视,医生以“儒门事亲”自附于儒林,对于鬼神致疾说大肆批评。儒医的出现表明( )
A.古代的医术与巫术开始分离
B.治国思想由道家转向儒家
C.医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现实
D.传统儒家思想的不断分化
7.在14世纪欧洲的鼠疫期间,“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这些苦难做出解释。当时这种情况( )
A.动摇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思想领域的变革
C.推动了欧洲的信仰自由
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8.《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
A.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B.罗马帝国时期
C.新航路开辟后
D.工业革命后
9.有学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至1919年,它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这场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这表明( )
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
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10.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它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卫生科”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
A.“卫生”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的认同
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被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11.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 )
A.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
B.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
C.卫生措施能有效防治瘟疫
D.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
12.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1965年毛泽东提出“医学教育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上山下乡运动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D.解决农村医疗短缺问题
13.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14.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口数为13.35亿,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54.88亿次,入院人数为1.33亿;2018年我国人口数为13.95亿,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83.08亿次,入院人数为2.55亿。这表明( )
A.国人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
B.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C.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加重
D.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大幅释放
15.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这充分说明了( )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闽南的陆上通道更加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对外交通范围也因此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对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传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疫病的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血吸虫病等遍及多个省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后来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各种流行性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时期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3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注重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以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以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救疫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疫活动。——摘编自赵曙、陈瑶《唐代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若干问题探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开展。首先,传教士来华后,积极呼吁中国民众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等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租界也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等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孩子,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关于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摘编自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等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我国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卫生防疫工作。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此后卫生部下发《县卫生院暂行组织通则》等,推动形成面向农村的医疗卫生网。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较少且大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较多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疫病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答案与解析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检测试卷(六)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西方研究瘟疫的权威专家汉斯·芩塞说:罗马帝国以强大的控制力向其他地区扩张,把整个世界纳入罗马帝国之中的计划,一次又一次地被唯一更强大的力量——“瘟疫”所中断。这说明瘟疫( )
A.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B.引发了普遍的信仰危机
C.冲击了罗马法律的权威
D.影响了帝国的发展走向
答案 D
解析 瘟疫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罗马的对外扩张,说明瘟疫影响了罗马帝国的发展走向,故选D项;瘟疫影响了罗马帝国的扩张,不是导致其灭亡,排除A项;瘟疫并没有引发罗马帝国普遍的信仰危机和冲击罗马法律的权威,排除B、C两项。
2.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古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商朝的统治区域主要在今河南地区,周朝扩展到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时的统治区域包括华南、华北、华中等地,说明疆域在不断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故选A项;材料只是提到商代记录河南发生瘟疫,并不能说明瘟疫来自中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瘟疫发生的具体时间,无法判断其发生的频率,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商至秦汉文献记录中的瘟疫,无法判断中原人口的迁移,排除D项。
3.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
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A选项排除;从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选项排除;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4.面对黑死病疫情,英国政府积极向民众普及医学和公共卫生知识,制定卫生法规,管制医药行业,推进医疗的正规化进程,并建设了多家医院。到了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普遍的现象。材料旨在说明( )
A.疫病防治推动了城市化快速发展
B.公民卫生意识得到普遍提高
C.医疗技术在防疫中得到提高
D.疫病防治有利于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黑死病,英国政府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制定卫生法规,对医药行业进行管制,到16世纪,关注公共健康成了欧洲各大城市的普遍现象,这表明疫病防治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故选D项。A项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5.李时珍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访问了农夫、樵夫、车夫、猎户、矿工等人,由此获得了大量的药物学珍贵资料和许多民间有效的单验方,为《本草纲目》的写作准备了详实的资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古代医药学注重分析与实证精神
B.古代科技的传播运用了市场机制
C.经济重心转移支撑医药学者研究
D.古代科技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 D
6.儒医始称于宋代。《宋会要辑稿》言:“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道林养性”逐渐不被医家重视,医生以“儒门事亲”自附于儒林,对于鬼神致疾说大肆批评。儒医的出现表明( )
A.古代的医术与巫术开始分离
B.治国思想由道家转向儒家
C.医学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现实
D.传统儒家思想的不断分化
答案 C
解析 根据“‘道林养性’逐渐不被医家重视,医生以‘儒门事亲’自附于儒林,对于鬼神致疾说大肆批评”可见宋代的医学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了自我改造,故选C项。
7.在14世纪欧洲的鼠疫期间,“由于宗教在血腥的死亡面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一种新的怀疑论开始兴起……”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这些苦难做出解释。当时这种情况( )
A.动摇了基督教的统治地位
B.促进了思想领域的变革
C.推动了欧洲的信仰自由
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人们需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这些苦难做出解释”可知面对鼠疫,原有宗教不能缓解人们的恐慌,促使人们急需寻找新思想来解释,这会促进思想领域的变革,故选B项。
8.《世界文明史》中说:“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那些以往与世界其他地区相隔绝的各个民族,在疾病爆发时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的体内不具备对某些疾病的免疫力。”这种情况发生在( )
A.伯里克利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B.罗马帝国时期
C.新航路开辟后
D.工业革命后
答案 C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真正成为一个整体,包括“人类疾病的病源首次具有了国际性”,故C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最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至1919年,它已经夺去了2 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这场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战时的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这表明( )
A.世界大战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伤害
B.战时高效的交通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C.战争成为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因素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争时期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和陆路、海上贸易使人口流动频繁,这对疫病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这场流感的直接原因”不符,排除;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D项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10.中国古代就有“卫生”一词,但它常与“养生”相连。1905年,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清政府设立“卫生科”,次年“卫生科”升格为“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这表明( )
A.“卫生”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体系
B.近代“卫生”概念获得国家的认同
C.传统意义上的卫生观念被彻底消除
D.清末新政实现了卫生服务的普及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生科”是清政府在借鉴日本等国国家卫生行政的基础上设立的,后来它升格为“卫生司”,负责防疫卫生、检查医药等事务,这表明“卫生”一词被纳入国家正式行政机构名称之中,近代“卫生”这一概念获得国家的认同,B项正确。
11.古人主要采取中医、拜神、逃离等方式来避瘟疫,直到1934年,政府开展的“新生活运动”才让“清洁、卫生、人畜分离、粪便入厕”等观念深入到乡村。这说明( )
A.古人缺乏科学的防疫观念
B.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
C.卫生措施能有效防治瘟疫
D.防疫离不开科学观念的普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缺乏科学观念与防疫知识,近代注重卫生防疫观念的普及,故选D;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反映近代政府重视卫生观念的普及,不能说明政府是防治疫情的主要力量,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卫生措施达到防治疫情的效果,排除C。
12.20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1965年毛泽东提出“医学教育要改革……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中去”,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上山下乡运动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C.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
D.解决农村医疗短缺问题
答案 C
解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严重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对农村实行的医疗卫生改革,也是调整的表现。
13.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医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 )
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
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
答案 C
解析 据所学大众传媒的知识可知,报刊宣传能起到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再据材料“详细介绍了鼠疫……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可知,当时《大公报》的宣传有利于从思想层面推动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选C项。
14.据统计,2009年我国人口数为13.35亿,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54.88亿次,入院人数为1.33亿;2018年我国人口数为13.95亿,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为83.08亿次,入院人数为2.55亿。这表明( )
A.国人的身体素质在不断下降
B.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C.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加重
D.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大幅释放
答案 D
解析 D对,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推进,人均医疗资源显著增加,居民就医负担不断降低,因此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得到大幅释放,材料所述就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和反映。A错,入院人数的增多并不意味着国人身体素质的下降。B错,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推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但还没有根本解决。C错,仅从就诊人次和入院人数的增加不能判断出患者的医疗负担进一步加重。
15.目前,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这充分说明了( )
A.我国已成为发达国家 B.我国就业制度不断完善
C.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D.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答案 D
解析 材料“我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5%”,说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的建立和完善,故选D。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5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2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福建另辟了两条经由闽北的出省通道,闽南的陆上通道更加完善,此外该地区面向大海,有着为数众多的优良港湾,对外交通范围也因此更广,往来国家更多,对外联系频繁,贸易规模更大……港口走私贸易给闽南地区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疫病得以传入。
当地政府重治而不重防,对防治疫情的认识不足,为防止引起恐慌,对疫情信息严格保密。湿热的气候和民间停丧不葬的习俗使得细菌病毒大量繁殖。鸦片战争后,海关税务司拟定了口岸检疫章程,实施港口检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海外疫病的蔓延。在与疫病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医也逐渐传入内陆,并起到了一定的防治疫病的作用。但闽南地区的鼠疫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摘编自林楠、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与海外交往之影响》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许多蛰伏的传染性疾病一度肆虐,鼠疫、血吸虫病等遍及多个省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1949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紧急防疫会议,确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后来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1950-1953年连续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将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强调群防群治。通过传媒界的政治动员和教育界、文艺界的防疫宣传,卫生防疫工作上升为全民政治运动,各种流行性疫病很快得到了有效防控。
——摘编自李向东、刘念《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情与疫病防控的政治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闽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明清时期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的特点及作用。(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疫病防治的认识。(3分)
答案 (1)原因:外来疫病的传入;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地方政府重治轻防;民众愚昧迷信,卫生习惯差。
(2)特点:重视防治结合,以预防为主;建立国家防疫机制;开展政治动员,发动群众群防群治。作用:有效防控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民众对国家政权的政治认同。
(3)认识:建立健全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宣传,培养群众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各级政府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得力的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注重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等。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以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官药局。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以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救疫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疫活动。——摘编自赵曙、陈瑶《唐代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若干问题探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开展。首先,传教士来华后,积极呼吁中国民众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等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租界也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影响。(8分)
答案 (1)措施:设立医疗机构;普及医学知识;注重公共卫生;建立疫病防控体系。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作用;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影响:改善了公共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等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教育贫穷母亲如何照料孩子,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关于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摘编自何小莲《西医东渐与文化调适》等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我国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卫生防疫工作。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此后卫生部下发《县卫生院暂行组织通则》等,推动形成面向农村的医疗卫生网。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较少且大都集中在城市,而数量较多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8分)
答案 (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机构;将公共卫生事业和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影响:改善了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应对全球性疾病。
(2)特点: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医疗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确立了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 流行病疫灾概况 病疫区域 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疫病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 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 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 南方较多、北方较少 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 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应对疫病措施之浅论。
论证:中国古代疫病具有流行性、群发性、连发性、危害大、频率高等特点。防疫救灾工作的统一协调措施,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如:唐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手段防控疾病;政府高度重视与传染病流行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采取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举措,收效良好。宋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积极加以应对,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助的疫病防治体系,将皇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医学家和社会民众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宋设立官药局,参与政府组织的赈济医药活动,这是世界医政史上的一个创举。
结论:中国的大一统,使政府应对疫情防治更加有力,政府事前预防和事后救治相结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防治疫病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阐发疫病病因、病理和病机的著作,使中医基础理论和方剂理论得以提升和发展,值得后人借鉴。(若从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和社会成因等角度探析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