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检测试卷(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主体已经不是官府、贵族或官僚商人,而是平民商人,此时的平民商人已经是完全以经商为职业之人,而且商人与其他社会职业还处在频繁的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人子弟永远经商的封闭状态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了否定
B.市民阶层已经形成
C.商业群体及其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各诸侯国普遍重商
2.印度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间位置,北通中亚地区可与丝绸之路相接,各国珍奇物品都聚集在印度,如丝绸、茶叶、白铜、肉桂等,在印度还出土了大量的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和萨珊朝波斯的货币。这表明印度( )
A.建立了完备的贸易体系 B.同东西方贸易相当繁盛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3.宋代以前有关商税的征收中,根本不见镇市的记载,而宋代商税收入除城市、县外,还包括大量的镇市,甚至有些镇市的商税额还超过了所在的州县。这说明宋代( )
A.乡村贸易市场较为繁荣 B.税收制度已经得到完善
C.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D.城市商业地位受到削弱
4.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通宝即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被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
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
5.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 )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
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
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
6.16世纪,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的浪潮,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下面是法国货币中含银量变化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
1541-1550年 50%
1551-1560年 39%
1561-1570年 11%
1571-1580年 17%
1581-1590年 18%
1591-1600年 5%
A.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B.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金属的流向
C.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
7.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B.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
8.16世纪,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
B.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
C.成为大西洋贸易的典型模式
D.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9.英国1851年的原棉消费量大约相当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 )
A.工业革命完成 B.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贫富差距加大 D.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10.1861年烟台开埠。1886年,德国人创办了盎斯洋行,首创胶东缫丝与花生的出口业务。1896年俄国人创办了士美洋行,从烟台出口草帽辫、花边、锦绣、发网等商品。与此同时,大量洋布、洋纱等涌入中国。这表明( )
A.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深入内地
C.开埠通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
11.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12.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关注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13.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14.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
A.贸易量是区分国家类型的主要因素
B.国际贸易青睐于实力相似国家之间
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15.阅读下列1978-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数据的变化能够说明( )
年份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0%
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 市场调节价
1978 97% 0% 3%
1985 47% 19% 34%
1990 30% 25% 45%
2006 4.63% 0% 95.37%
A.政府停止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带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0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对外战争频繁,王室军费支出庞大,财政赤字扩大,当时王室向民间金匠商人借款的利息率过高。1693年,有商人建议成立“英格兰银行总裁公司”,将筹集120万英镑贷款给王室政府,而政府每年支付10万英镑的利息,并授权允许他们享有发行与所借款数额相等的钞票。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案》,英王威廉和玛丽随后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并带头认购股份,不到两周英格兰银行股票全部被认购。此后,英格兰银行多次向政府提供贷款,从而获得银行券(钞票)的垄断发行权。1844年议会通过《银行特许法案》,英格兰银行发钞权限进一步扩大。到1928年,它正式成为英国政府管辖下的、拥有唯一法偿货币发行权的银行。
材料二 山西票号以1823年成立的日升昌票号为代表,初期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款。19世纪50-60年代,票号数量已达15家之多,分支机构遍及北京、广州、汉口、重庆、西安等近30个城镇。19世纪60-90年代,票号进一步经营为各省、海关及朝廷筹措、汇兑和抵还外债等业务,也向众多政府机构垫付饷银。20世纪初期,众多票号在贷款利润的驱动下,不惜动用超出存款数量的巨额资金开展放款业务。随着清政府建立的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跨域汇兑和官款存放业务悉数收回,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一大批新兴本土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竞争,加上辛亥革命中票号损失惨重,20年代山西票号最终逐渐走向衰亡。
——摘编自张宇丰《制度供给与传统金融机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产生的背景,说明其性质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山西票号与英格兰银行结局不同的各自原因。(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较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摘编自王信《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则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异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7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清关税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源。鸦片战争前,粤海关每年税收约白银100万两。1864年,海关各项税收达787万余两;1871年达1 120余万两。从1860年起,清廷为支付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勒索的赔款,以海关税收总额的五分之一按季摊付。关税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经费来源,各省舰船的购进,海防设施的设置,均依赖海关税款。此外,晚清关税还在各方面被列强掣肘,如税务司要职一般都由外籍人员担任,总理衙门支付税务司年薪银6 000两;总税务司本人年薪高达银12 000两,而海关的中国差役,年薪仅银72两。——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业制成品以破产价格涌向美国市场。刚刚起步的美国工业,坚决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抵制进口。应税商品的平均关税高达49%,即便把免税商品加在一起,平均税率也在45%以上。1837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1843年生铁的关税为35.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颁布“1921年紧急关税法”,在提高关税的同时还制定了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对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制造额外障碍。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后,美国通过高关税限制进口来繁荣美国经济。高关税导致出口锐减。这不但伤害了美国的外贸和经济,也带来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应运而生,在签订双边协定时,可以在50%的幅度以内降低关税。
——摘编自李育良、修月祯《美国关税及贸易政策点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关税和美国关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美关税自主权不同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现在对外贸易的启示。(8分)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4世纪以来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图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0分)
答案与解析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检测试卷(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春秋战国时期,商人的主体已经不是官府、贵族或官僚商人,而是平民商人,此时的平民商人已经是完全以经商为职业之人,而且商人与其他社会职业还处在频繁的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人子弟永远经商的封闭状态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
A.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遭到了否定
B.市民阶层已经形成
C.商业群体及其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D.各诸侯国普遍重商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而且商人与其他社会职业流动频繁,这反映了商业群体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
2.印度处于亚欧大陆的中间位置,北通中亚地区可与丝绸之路相接,各国珍奇物品都聚集在印度,如丝绸、茶叶、白铜、肉桂等,在印度还出土了大量的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和萨珊朝波斯的货币。这表明印度( )
A.建立了完备的贸易体系 B.同东西方贸易相当繁盛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北通中亚地区可与丝绸之路相接,各国珍奇物品都聚集在印度”“在印度还出土了大量的罗马、大夏(巴克特里亚)和萨珊朝波斯的货币”等可知,印度同东西方贸易相当繁盛,故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印度建立了完备的贸易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度政府的商业政策,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3.宋代以前有关商税的征收中,根本不见镇市的记载,而宋代商税收入除城市、县外,还包括大量的镇市,甚至有些镇市的商税额还超过了所在的州县。这说明宋代( )
A.乡村贸易市场较为繁荣 B.税收制度已经得到完善
C.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收入 D.城市商业地位受到削弱
答案 A
解析 宋代的“镇市”是有别于城市和县的农村贸易的集散地,从题干中“宋代以前有关商税的征收中,根本不见镇市的记载”“甚至有些镇市的商税额还超过了所在州县”可以看出,宋代镇市的商税额超过州县,这说明当时乡村贸易市场较为繁荣,故A项正确。
4.我国古代货币名称历经变化,秦称半两钱,汉称五铢钱(二十四铢为一两),唐朝时称“开元通宝”(通宝即流通的宝货),改变了以重量为币名的传统,唐以后历代的铜钱都被称为“通宝”“元宝”。据此分析,唐朝“开元通宝”的流通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铸币权开始收归国有
D.货币被视为财富的观念已明显增强
答案 D
解析 唐代开始称货币为“通宝”,并且不再以重量为币名,这说明货币不仅具有流通功能,其作为财富象征的功能逐渐得到重视,故选D项。
5.1823年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在山西平遥创立票号“日升昌”,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乡下鼻祖”。“日升昌”票号( )
A.标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兴起
B.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
C.摆脱了传统商业汇兑模式
D.折射出积极进取的晋商文化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山西商人雷履泰为避免货款调拨中镖局运现的风险,首开中国票号业先河,体现了晋商积极进取的商业文化,故选D项。“日升昌”票号属于传统金融业,非近代金融业,依然是传统商业汇兑模式,排除A、C两项;“日升昌”票号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范畴,排除B项。
6.16世纪,欧洲出现了货币贬值的浪潮,西欧各国货币的金银成分大大减少。下面是法国货币中含银量变化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单位货币中含银量比例
1541-1550年 50%
1551-1560年 39%
1561-1570年 11%
1571-1580年 17%
1581-1590年 18%
1591-1600年 5%
A.欧洲各国政治局势的动荡
B.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世界贵金属的流向
C.欧洲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D.早期殖民战争使流入欧洲的贵重金属数量下降
答案 C
解析 图表反映了法国货币中含银量的比例不断下降,据材料“16世纪”可知,此时新航路开辟,欧洲的地区市场及海外市场不断扩大,货币需求量加大,造成货币金银含量减少,C项正确。
7.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强行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背上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B.亚洲的生产方式领先于欧洲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多元化
D.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主要是通过殖民扩张的手段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本身具有开放性和扩张性,A项正确;题干信息“然后暂时站到了亚洲的肩膀上”说明欧洲完成了超越,亚洲的生产方式落后于欧洲,排除B项;从题干中无法得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途径多元化的结论,排除C项;近代以来欧洲经济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亚洲日益居于从属地位,并非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分工,排除D项。
8.16世纪,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输往中国。“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使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中国
B.使全球性的贸易联系加强
C.成为大西洋贸易的典型模式
D.使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答案 B
解析 “开辟了菲律宾与墨西哥之间的商业航线”使美洲和亚洲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使全球贸易联系加强,故选B项;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没有体现,故均排除。
9.英国1851年的原棉消费量大约相当于1820年的5倍多,但棉产品出口的比例却变化不大;国内咖啡的人均消费量从1793年到1850年上升了92.7%,茶上升了58%,糖上升了72%,这些现象可以说明19世纪中期英国( )
A.工业革命完成 B.民众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贫富差距加大 D.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英国棉产品消费量大增但出口比例变化不大,说明国内消费量大,再结合国内咖啡、茶、糖等人均消费量的大幅增加可知,英国民众购买力增强,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故选B项。
10.1861年烟台开埠。1886年,德国人创办了盎斯洋行,首创胶东缫丝与花生的出口业务。1896年俄国人创办了士美洋行,从烟台出口草帽辫、花边、锦绣、发网等商品。与此同时,大量洋布、洋纱等涌入中国。这表明( )
A.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深入内地
C.开埠通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
答案 D
解析 1861年烟台开埠之后,烟台的缫丝、花生、草帽辫、花边等产品出口到国外,同时“大量洋布、洋纱等涌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故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开放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为通商口岸,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深入内地,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开埠通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故排除C项。
11.1913年10月,在总统威尔逊的呼吁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有人评价该法案“目的是减少保护,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美国的关税改革( )
A.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B.体现出扩大资本积累的客观需求
C.有利于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D.反映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妥协让步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安德伍德—西蒙斯关税法》将关税税率“由40%降至29%”以及“使美国工业与欧洲制造商展开真正竞争”可知,美国的关税改革有利于美国与欧洲竞争,客观上推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A项正确。
12.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关注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答案 B
解析 B对,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虚假的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苏联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13.20世纪40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相继成立,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对世界经济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消除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B.促进世界经济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C.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D.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故选B项;消除各国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不是三者共同的作用,排除A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的出现,是世界经济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不是促进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排除C项;世界银行的主要作用在于“向各国贷款,促进各国经济恢复”,排除D项。
14.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
A.贸易量是区分国家类型的主要因素
B.国际贸易青睐于实力相似国家之间
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答案 D
解析 D对,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之间及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所占百分比较大,说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A错,出口贸易有原料出口和工业品出口之分,无法从出口贸易量判断国家类型。B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贸易往来。C错,材料体现不出。
15.阅读下列1978-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数据的变化能够说明( )
年份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00%
国家定价 国家指导价 市场调节价
1978 97% 0% 3%
1985 47% 19% 34%
1990 30% 25% 45%
2006 4.63% 0% 95.37%
A.政府停止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带动作用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1978-2006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可知,国家指导价逐渐减少至消失,市场调节价逐渐增加至占绝大多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故C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0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对外战争频繁,王室军费支出庞大,财政赤字扩大,当时王室向民间金匠商人借款的利息率过高。1693年,有商人建议成立“英格兰银行总裁公司”,将筹集120万英镑贷款给王室政府,而政府每年支付10万英镑的利息,并授权允许他们享有发行与所借款数额相等的钞票。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案》,英王威廉和玛丽随后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并带头认购股份,不到两周英格兰银行股票全部被认购。此后,英格兰银行多次向政府提供贷款,从而获得银行券(钞票)的垄断发行权。1844年议会通过《银行特许法案》,英格兰银行发钞权限进一步扩大。到1928年,它正式成为英国政府管辖下的、拥有唯一法偿货币发行权的银行。
材料二 山西票号以1823年成立的日升昌票号为代表,初期以汇兑业务为主,兼营存放款。19世纪50-60年代,票号数量已达15家之多,分支机构遍及北京、广州、汉口、重庆、西安等近30个城镇。19世纪60-90年代,票号进一步经营为各省、海关及朝廷筹措、汇兑和抵还外债等业务,也向众多政府机构垫付饷银。20世纪初期,众多票号在贷款利润的驱动下,不惜动用超出存款数量的巨额资金开展放款业务。随着清政府建立的户部银行、交通银行等跨域汇兑和官款存放业务悉数收回,中国通商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一大批新兴本土银行及外资银行的竞争,加上辛亥革命中票号损失惨重,20年代山西票号最终逐渐走向衰亡。
——摘编自张宇丰《制度供给与传统金融机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格兰银行产生的背景,说明其性质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山西票号与英格兰银行结局不同的各自原因。(8分)
答案 (1)背景:英国对外战争造成财政赤字;原有融资渠道不足;君主立宪制确立,王权受到制约;货币需求增加。
性质:由私人(商业性质的)股份制银行向中央银行的转变。
(2)票号:依附于专制政府;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受外资和官办银行的冲击;国内政局动荡的影响;经营策略的失败。
英格兰银行:英国经济实力攀升;近代对外扩张的成功;伦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股份制经营方式的优势;政府信用和议会制度的保证;逐步垄断了货币发行权。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较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他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摘编自王信《明清与当今中国的外贸顺差之比较》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欧洲则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异同,并说明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7分)
答案 (1)同:政府在海外贸易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民间海外贸易发展需求都比较大。异:贸易政策不同,中国推行限制海外贸易的政策(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欧洲实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即重商主义经济政策);贸易主体不同,中国海外贸易中官方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欧洲海外贸易中民间贸易比重较大;贸易发展趋势不同,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渐趋萎缩,欧洲海外贸易不断发展。主要原因:政治上,明清中国封建统治日趋没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而欧洲民族国家诞生并日益发展。经济上,明清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不断发展。思想上,明清中国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而欧洲重商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变化:中西方贸易由中国处于优势地位逐渐变为欧洲居于优势地位。历史影响: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被打破,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自然经济趋向瓦解,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转型,其世界主导地位日益形成;客观上进一步密切了世界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拓展。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晚清关税成为清廷的重要财源。鸦片战争前,粤海关每年税收约白银100万两。1864年,海关各项税收达787万余两;1871年达1 120余万两。从1860年起,清廷为支付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勒索的赔款,以海关税收总额的五分之一按季摊付。关税成为清廷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经费来源,各省舰船的购进,海防设施的设置,均依赖海关税款。此外,晚清关税还在各方面被列强掣肘,如税务司要职一般都由外籍人员担任,总理衙门支付税务司年薪银6 000两;总税务司本人年薪高达银12 000两,而海关的中国差役,年薪仅银72两。——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1825年英国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业制成品以破产价格涌向美国市场。刚刚起步的美国工业,坚决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抵制进口。应税商品的平均关税高达49%,即便把免税商品加在一起,平均税率也在45%以上。1837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1843年生铁的关税为35.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颁布“1921年紧急关税法”,在提高关税的同时还制定了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对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制造额外障碍。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后,美国通过高关税限制进口来繁荣美国经济。高关税导致出口锐减。这不但伤害了美国的外贸和经济,也带来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应运而生,在签订双边协定时,可以在50%的幅度以内降低关税。
——摘编自李育良、修月祯《美国关税及贸易政策点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关税和美国关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美关税自主权不同的原因以及对我国现在对外贸易的启示。(8分)
答案 (1)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关税额增速很快;关税用于支付外债和海防建设;外籍人员通过高薪方式侵吞巨额税款。美国:关税自主,随经济形势不断调整;关税总体较高;通过立法来规范关税;关税服务于本国经济。
(2)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略;缺乏对外贸易的管理人才;落后的小农经济。美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工商业发达;法制观念强。启示:不断增强国力,保护关税自主权;要制定完善的对外贸易法律体系;对外贸易既要维护我国经济利益也要兼顾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
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4世纪以来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分布图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0分)
答案 示例一: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分布反映了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论述:世界主要金融中心集中分布在欧美和亚太新兴国家和地区。14世纪以来欧美通过殖民扩张推动和主导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率先完成近代化,阿姆斯特丹、伦敦、纽约等多个城市先后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战后亚太新兴国家和地区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依据国情不断调整发展策略,经济实力迅速提升,新涌现出新加坡、上海等多个世界金融中心。而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并受制于国际经济旧秩序,发展滞后,罕有世界级金融中心。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待建立,发展中国家民族振兴之路仍然曲折漫长。
示例二:科技革命是推动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因素。
论述: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中心转移到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未能抓住机遇,没有及时更新技术和设备,而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之一,此消彼长使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西欧向北美转移,美国涌现纽约等多个金融中心。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亚太地区多个新兴国家和地区发展迅速,香港、新加坡、上海等多个城市成为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科技是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