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检测试卷(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据浙江某图书馆馆藏资料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
①统一的完成 ②海运的兴起 ③驰道的修筑 ④大运河的开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了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3.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 )
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
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
C.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
5.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6.有人说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A.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结果是进步的,使美洲和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B.他开辟新航路的品格是高尚的,为美洲的发现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C.他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正义的,加快了美洲的发展
D.他开辟新航路的手段是先进的,最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7.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运输量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缓解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大力提高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B.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D.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各地运输量大增
8.1821年,第一艘铁制汽船“阿伦曼比”号建成并下水,它以蒸汽为动力,穿越英吉利海峡抵达塞纳河。之后英国的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并垄断了国际航运业。这反映了( )
A.交通工具变革提高了英国地位
B.英国是世界汽船的发明国
C.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海上贸易是英国主要收入
9.中国传统的交通方式多以自然力为动力,政府一般设有专门的官道和驿道,且形成了“贱避贵”的通行规则。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的交通体系。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
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
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
10.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迈向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国产化
11.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主要反映了( )
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12.从下面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 )
图一 18世纪末的英国社会 图二 20世纪初期的伦敦街头
A.环境污染逐渐减轻 B.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C.社会革新速度缓慢 D.英国人口迅速增加
13.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14.下图为我国2001-2006年进口汽车关税税率的变化。分析税率变化,我们可以得知( )
A.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B.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创造了条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税率下降改变了中国税收的基本格局
15.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 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 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0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陆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自然水系多是由西向东流,因此南北的交通较难。当时江淮漕船实行“旷年长运法”,江南各州所送租及庸调,自正、二月本州上道集于扬州北输,便“停滞日多,得行日少”,要到九、十月才能抵达东都,漕粮亦在旷日持久的转运过程中大量耗散。从公元584-611年,隋朝先后修建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五大段。全长总计4 000多里,从南至北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持续了大约十二个世纪之久。
大运河的投资者是隋朝,受益者是唐朝。唐朝每年通过这条水上动脉从江南向长安运米100万石,保证了长安城的粮食供给,沿运河的干线上,逐渐兴起许多商业城市,扬州是其中的典型。——《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二 到了1830年,英国运河系初期的工程差不多大功告成了。……在恒比尔河流域以北,运河或运河的开筑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在串特河及其支流以南,运河却打开了英格兰的中心区,并且把约克郡南部、诺丁汉和得儿比郡的产煤区和制造业区相互之间以及累斯特、沃里克和斯塔福德的那些区域联系起来。
在全境各地,供建筑、铺地和筑路用的块石;砖、瓦和木料;建筑师、农场主或鼓风炉主所需用的石灰石;在桥梁建筑和其他工程用途上的制造品,都跨越半个世纪以前还一直是无法通行的路线或舟楫弗届的距离,取道那些新水道而来。
杜宾男爵在他对英国运河企业高歌赞美声中,曾经惙歌而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英国有两类运河——大型运河和小型运河——但“所有大型或小型运河都没有一定相应大小的水闸”。“英国人从来没有想到如何把这两种运河体系安排成为一个划一的、完善的整体。英国制度的本质就是和这种协调相对立的。”
在水利企业难以获利的地方建筑铁路作为运河和天然河流的辅助线比较轻而易举,以及机车的第一次试验,已经使少数有远见的人在1820年以前就想见运河时代的来日无多了。
——[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隋朝大运河与近代英国运河的不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运河时代来日无多”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运河对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只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为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需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副众望。——摘自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教育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甘地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他为何持此观点?(7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交通工具的变迁情况
时间 主要交通工具
20世纪50年代 主要是步行或使用独轮车、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要动力。 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20世纪60年代 公交车并不普及,人们出行仍以自行车、步行为主。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20世纪70年代 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作用很大,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要凭票。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20世纪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北京出租车“黄面的”流行。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20世纪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21世纪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 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工具。 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中国加大力度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
指出表格中反映的我国交通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0分)
答案与解析
第五单元 交通与社会变迁 单元检测试卷(五)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据浙江某图书馆馆藏资料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秦始皇之所以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
①统一的完成 ②海运的兴起 ③驰道的修筑 ④大运河的开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修筑驰道,为南巡海盐创造了条件,①③正确;海运的兴起是在宋代,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朝,②④错误。故选C项。
2.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了唐代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代( )
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
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
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
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在埃及、叙利亚、印度等遗址中都出现了唐代或宋代的瓷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东非地区,故选B项。
3.六朝时,扬州(广陵)屡经战乱,俗称“芜(荒芜)城”。唐中后期,扬州成为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和中外富商巨贾的荟萃之所,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六朝对江南的开发 B.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C.长安和洛阳的衰败 D.江南市镇经济繁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提及扬州由六朝时期的“芜(荒芜)城”跃为“繁荣冠天下,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这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的交通因素——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故选B项;题干提及六朝时期扬州萧条,排除A项;唐朝时期长安、洛阳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排除C项;江南市镇经济繁荣是在宋代以后,排除D项。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却不能让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主要因为( )
A.郑和不能航行到达美洲
B.郑和不能航行到达欧洲
C.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
D.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加强海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答案为C。
5.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前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
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材料说的是明初造船业的发达,这些船只用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十分巨大,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有人说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人类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的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历史人物。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A.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结果是进步的,使美洲和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
B.他开辟新航路的品格是高尚的,为美洲的发现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C.他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正义的,加快了美洲的发展
D.他开辟新航路的手段是先进的,最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答案 A
解析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使世界逐渐融为一体,加强了各地的交流,促进了世界的文明和进步,故A项正确。
7.19世纪初期,欧洲内陆的运输量出现史无前例的盛况,因而掀起改善陆路交通的高潮,但仍无法缓解货物拥塞的情况。这种情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各国大力提高关税使货物流通受阻
B.拿破仑战争导致港口贸易陷入困境
C.各国征收高额租税使运输成本提高
D.工业革命的扩展使各地运输量大增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市场贸易规模扩大,各地运输量大增,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
8.1821年,第一艘铁制汽船“阿伦曼比”号建成并下水,它以蒸汽为动力,穿越英吉利海峡抵达塞纳河。之后英国的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并垄断了国际航运业。这反映了( )
A.交通工具变革提高了英国地位
B.英国是世界汽船的发明国
C.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D.海上贸易是英国主要收入
答案 A
解析 根据“英国的船厂为世界各国建造船只,并垄断了国际航运业”可知,英国交通工具的变革提高了英国地位,故A项正确;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英国主要收入来源是海上贸易,排除D项。
9.中国传统的交通方式多以自然力为动力,政府一般设有专门的官道和驿道,且形成了“贱避贵”的通行规则。开口通商后,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清末民初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大众化、公共化的交通体系。这表明中国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 )
A.使中国对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
B.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C.促进中国交通在城乡的均衡发展
D.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的交通具有等级性和特权性等特征,而西方新式交通工具传入后,大众化、公共化的交通体系形成,这表明近代交通方式的变革冲击了社会等级和特权制度,故D项正确。
10.在20世纪30年代常刊登“共用黄汽车”“云飞汽车,日夜出租”“教授驾驶汽车,包领驾驶执照”等广告。这说明当时的上海( )
A.交通工具趋同化 B.交通迈向近代化
C.汽车驾驶普及化 D.汽车制造国产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区刊登的汽车广告说明上海地区的交通已经迈向了近代化,故B项正确;A项错在“趋同化”,故错误;C项错在“普及化”,故错误;此时汽车制造还没有实现国产化,故D项错误。
11.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则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主要反映了( )
A.火车成为陆上主要的交通工具
B.铁路运输导致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C.铁路运输消除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D.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说明封建等级制度被打破,说明工业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关系,故D项正确。A项不能体现材料信息,B、C项说法太绝对,故均排除。
12.从下面两幅图片中可以看出( )
图一 18世纪末的英国社会 图二 20世纪初期的伦敦街头
A.环境污染逐渐减轻 B.人们生活节奏加快
C.社会革新速度缓慢 D.英国人口迅速增加
答案 B
解析 结合两组图片,机械设备增多,工厂规模逐渐扩大,环境污染逐渐加重,故A项错误;从图一的出行方式步行、乘坐马车到图二的出行方式乘坐电车、汽车,可知出行乘坐工具速度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故B项正确;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革新速度逐渐加快,故C项错误;从局部地区的人口多少变化不能断定全国人口迅速增加,故D项错误。
13.中国近代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B
解析 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先是源于英法联军制定的《租界规程》,后受制于美国作出了一些调整,这充分说明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殖民色彩,故选B项。A项错在“主动”,C项不符合史实,D项错在“根本”,故均排除。
14.下图为我国2001-2006年进口汽车关税税率的变化。分析税率变化,我们可以得知( )
A.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处于世界前列
B.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创造了条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税率下降改变了中国税收的基本格局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进口汽车关税税率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情况,故A项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而材料反映的是2001年以后的进口汽车关税税率的变化情况,故B项错误;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推动进口税率的不断降低,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仅反映进口汽车单一商品关税税率的下降,无法改变中国税收的基本格局,故D项错误。
15.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 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 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在剧增,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0分,共计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陆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 (1)同: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都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交通影响深远。
异: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特征: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发展不平衡(欧美地区发展快,亚非澳地区发展慢亦可)。
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亚非澳地区经济发展较慢)。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自然水系多是由西向东流,因此南北的交通较难。当时江淮漕船实行“旷年长运法”,江南各州所送租及庸调,自正、二月本州上道集于扬州北输,便“停滞日多,得行日少”,要到九、十月才能抵达东都,漕粮亦在旷日持久的转运过程中大量耗散。从公元584-611年,隋朝先后修建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河五大段。全长总计4 000多里,从南至北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持续了大约十二个世纪之久。
大运河的投资者是隋朝,受益者是唐朝。唐朝每年通过这条水上动脉从江南向长安运米100万石,保证了长安城的粮食供给,沿运河的干线上,逐渐兴起许多商业城市,扬州是其中的典型。——《中华文明传真》
材料二 到了1830年,英国运河系初期的工程差不多大功告成了。……在恒比尔河流域以北,运河或运河的开筑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在串特河及其支流以南,运河却打开了英格兰的中心区,并且把约克郡南部、诺丁汉和得儿比郡的产煤区和制造业区相互之间以及累斯特、沃里克和斯塔福德的那些区域联系起来。
在全境各地,供建筑、铺地和筑路用的块石;砖、瓦和木料;建筑师、农场主或鼓风炉主所需用的石灰石;在桥梁建筑和其他工程用途上的制造品,都跨越半个世纪以前还一直是无法通行的路线或舟楫弗届的距离,取道那些新水道而来。
杜宾男爵在他对英国运河企业高歌赞美声中,曾经惙歌而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英国有两类运河——大型运河和小型运河——但“所有大型或小型运河都没有一定相应大小的水闸”。“英国人从来没有想到如何把这两种运河体系安排成为一个划一的、完善的整体。英国制度的本质就是和这种协调相对立的。”
在水利企业难以获利的地方建筑铁路作为运河和天然河流的辅助线比较轻而易举,以及机车的第一次试验,已经使少数有远见的人在1820年以前就想见运河时代的来日无多了。
——[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隋朝大运河与近代英国运河的不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运河时代来日无多”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运河对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4分)
答案 (1)不同:修建者:隋朝:统治者;英国:私人企业主。修筑目的:隋朝:解决漕运,沟通南北,巩固统一;英国: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使用时间:隋朝大运河一千多年,英国短。规模体系:隋朝沟通南北成体系,英国运河众多不统一。
(2)原因:英国政府对于运河发展放任不管;私人无力投资整合运河体系;工业革命发展,铁路冲击运河发展,水利企业难以获利。
(3)作用:加强了区域间交通、经济、社会、文化交往联系;推动国内商品经济发展;为产业结构转型奠定基础。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只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窃为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需借重外人,引以为耻!更不得不力任其难,勉副众望。——摘自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
材料二 如果没有铁路,英国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统治印度的。铁路传播了腺鼠疫。……铁路还导致了饥荒频频发生。由于交通工具的便利,人们把出售的谷物送往价格最昂贵的市场。他们变得目光短浅,因此饥荒的压力增加了。——摘编自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教育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京张铁路修筑的意义。(4分)
(2)材料二中甘地认为铁路修建对印度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他为何持此观点?(7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4分)
答案 (1)意义:修筑京张铁路有利于促进北方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巩固西北地区边防。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影响:铁路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将印度卷入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传播了疾病,导致了饥荒。
原因:甘地是站在民族解放的立场上看待铁路对殖民地带来的消极影响。
(3)背景:公路交通带来土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等严峻问题;欧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外出旅行增多;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交通工具的变迁情况
时间 主要交通工具
20世纪50年代 主要是步行或使用独轮车、牛马车;人力、畜力是主要动力。 1950年8月1日,中国民用航空正式开航。它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当时坐飞机前,乘客都要先过秤,体重合格才能坐飞机——因为飞机小,载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太胖,飞机就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20世纪60年代 公交车并不普及,人们出行仍以自行车、步行为主。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建成通车,全长23.6公里,属于战备工程,不对公众开放。
20世纪70年代 自行车在人们生活中作用很大,而且当时购买自行车要凭票。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
20世纪80年代 摩托车是家庭富裕的象征;公交车开始普及全国;北京出租车“黄面的”流行。 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20世纪90年代 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 飞机还是个“新鲜事物”,线路和航班次数都很少。
21世纪 私家车普遍,品牌众多,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国。 出租车更新换代,混合动力、无障碍出租车上路。 火车、高铁、地铁、轮船、飞机成为国人常见的出行工具。 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中国加大力度建设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的新型交通体系。
指出表格中反映的我国交通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0分)
答案 趋势:①交通工具种类由少到多。②交通工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③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备,更加绿色、环保、人性化。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较慢,交通工具种类单一,人们出行多以自行车或步行为主。由于国内石油资源紧张,公交车在当时并不普及。受政治局势的影响,我国建成的地铁属于战备工程,并不对公众开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流动性增强,对出行工具的需求随之增加,各种品牌的自行车风靡全国,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逐渐流行,地铁也开始向公众开放。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私家车已经非常普遍,人们出行时对交通工具的可选择性增强,人们出行也由追求方便、快捷向绿色、环保转变,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混合动力出租车、新能源汽车得到推广,新型交通体系更加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