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三首(二)》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一、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二、用典的贴切自然。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一、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二、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三、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一、由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入。
二、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疏通课文,正义。
3?理解鉴赏:
写景——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4?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要点。
5?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有感情地诵背)。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六州歌头
[教学目的]
理解词中所用典故,了解张孝祥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与张元幹的爱国词章,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于湖集》,词集《于湖词》。
二、串讲词的大意。
三、分析词作层次。
总观全词,上下片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意匠经营。宴会的地点在建康,当词人唱出“长淮望断”,谁能不为之肃然动容?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回忆上,紧接着“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思想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的现实中来。一片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承上片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声悲痛。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的]
理解本首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两千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3?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相,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借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板书]
上阕孙权:英雄难觅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下阕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警告当朝咏史抒怀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愤斥偏安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寄托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