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四第一单元之《六国论》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四第一单元之《六国论》学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2 16:1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六国论》学案
学习要点
1. 鉴赏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评析作者的观点。
2.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欣赏本文充沛雄劲的气势。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4.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本文的论证结构
  本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一论点一分为二,从“赂秦”和“不赂秦”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二段针对第一个分论点“弊在赂秦”进行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结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故将它们合写。采用对比论证: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争战得到的土地从数量上比较,说明弊在赂秦;将三个国家“祖先”得来土地之艰与子孙奉献土地之易在程度上对比,说明弊在赂秦;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从道理上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最后引证苏代的话,说明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把“弊在赂案”的观点,阐述得入木三分
  第三段针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进行论证。因齐、燕、赵三国对秦的态度不同,就分而写之:齐与秦交好,不助五国;燕、赵则守土抗秦。于是分别从齐亡之事实、燕亡之教训、赵亡之悲剧说明“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把这一分论点阐述得鞭辟入里。
  最后两段从相反角度提出假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同时点明写作目的,委婉讽谏北宋王朝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六国论》中“食之”解
  《六国论》后半篇有这样一句话: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对于引文中带黑点的词句,一些选本是这样解释的:“那么,我恐怕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了。‘食’,吃饭。‘之’,等于‘而’。”
这句是假设推论,是承上文从积极方面指出:如果六国更进一步执行正确路线,也就是拿赂秦的土地分封天下的谋臣,以事秦的谦逊态度礼待天下的奇才,更要紧的是坚持合纵,紧密团结,并力抗秦,那么对秦国的斗争,就会出现坚不可摧的形势,秦国绝不可能灭亡六国。但上面所引对这句的解释,同这层意思却有很大距离。
为什么出现距离呢,关键。问题在于对“食”和“之”的解释。
“秦国的人连饭也吃不下去”,的确反映了由于六国并力西向,秦人心理上的恐慌,但并没有明确说明秦人不能灭亡六国。因为秦人恐慌绝不等于秦人不能灭亡六国。《六国论》一文明显地说明作者是“合纵”论者,六国坚持“合纵”,并力抗秦,绝不会被秦国灭亡,甚至还能战而胜之。作者在论证“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末尾,作这样一个积极的假设推断,如果只是止于秦人的不安,那么,并力西向的意义不就微乎其微了吗?这种说法,力量不欠薄弱,态度不欠明朗了吗?这样,他怎能完成他的论点,怎能足以起警戒北宋当权者的作用呢?退一步讲,如果这句真是“秦人连饭也吃不下去”这样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食不甘味”或“食不下咽”一类的词语呢?在古文里,有现成表示吃不下饭的句子,例如:“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说法,“食”字下面都没有“之”字,为什么“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这个句子里却多用一个“之”字呢?
由于“食”被解作“吃饭”,“食”下的“之”字,的确不好解作指代“饭”的代词,因为上文没有关于“饭”的先行词。但释者自然是别有解法的——把“之”字释为“而”,这确实别有见地。在古代汉语中,“之”训“而”,有此一说,例如:“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中庸)“玄之又玄”(老子第一章)。“虽僻远之何伤?”(楚辞·涉江)几个句子中的之,有人就释为“而”。但这一用法,就连上古,也不是“之”字的常义,许多古汉语虚词专著如《经传释词》、《词诠》、《古汉语虚词》等书都不录列。作为宋文,特别是不爱玩弄字之古义的苏洵,恐怕不至于置现成平易的“而”字不用,偏偏追求古奥以“之”代之吧!
《六国论》一文,写到六国并力西向的作用时,势必要提出它的最深远、最巨大的意义,这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这句就可径直地译为“我恐怕秦国蚕食六国却咽不下去吧!”“食”,蚕食。“之”,代六国。
“之”字代并力西向的六国,文顺意切,自不待言。灭亡别国说“食”、“并吞”、或“蚕食”,形象生动,也极其常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至周之衰,秦兴,邑于西垂。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竟成始皇。”《韩非子·存韩》也说:“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是后千百年间,“蚕食”一词,一直为史家所沿用,几乎成了秦灭六国的专用语,原因是它贴切生动地概括了强秦逐渐灭亡六国的历史情景。况且苏洵熟悉史传,并得力于史传,他沿用这一用语,恐怕是极其自然的。
  “蚕食六国,却咽不下去”语调辛辣,寓意深刻,能鲜明有力地概括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读者有强烈明确的启示作用。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有特色。为了论证的需要,文中有时直书径言。有时设问辩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加之论证中笔端颇带感情,而且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更增强了文章的感人力量。
围绕总论点所举的两个论据,前者是直抒己见,后者则用假设问答。这样写,在形式上不感呆板平滞,在内容上又切合情理——因为六国中赂秦者只有韩、魏、楚三国,齐、燕、赵并未赂秦,所以作者用设问的形式(“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接着予以答辩,就无懈可击了。
  遣词造句相当精彩,排比、对偶、夸张、对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相得益彰。两个“百倍”的对比,令人触目惊心;接着以“今日”、“明日”相连续,极言割地之频;以“五城”、“十城”极言割地越来越多;以“一夕”二字,夸张苟安时间之短。前后对照,写出了赂秦者的困境。“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生动地说明了“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的真理。“如弃草芥”和犹抱薪救火”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前句表现了“举以与人”的轻率态度;后句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这些用语近乎夸张,却令人不感失真;相反,倒觉得入情入理。读到这里,人们自然会得出结论:赂秦者大为失策!
  第三段主要采用了铺叙的笔法,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语势略呈平稳。到了第四段,文章连用两个感叹词,犹如异峰突起,谆谆之言,惋惜之情,发人深省。最后在第五段中婉转含蓄地讽喻了时政,言简意赅,令人深味不已。
  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曾把“理定而后辞畅”作为“立文之本源”(《文心雕龙·情采》)。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辞,即文章的语言艺术。苏洵的这篇《六国论》,全文只有五百多字,主旨鲜明,说理透辟,语言畅达,无一句废话,可以说是一篇“理定”、“辞畅”的好文章。
反馈练习
一.字词解释
1.选出“殆”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④辞决而行
  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⑧同舍生皆被绮绣
  ⑨独不怜公子姊邪
  ⑩可得闻与
3.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二、语言运用
1.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③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④竖子不足与 谋
  ⑤庄暴见孟子, 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①句读之不知   ②唯弈秋之为听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    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三、阅读理解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1.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作“秦”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指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2.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3.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4.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
一、 1.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2.①“厌”通“餍”②“蚤”通“早”③“见”通“现”④“决”通“诀”⑤“乡”通“向”⑥“弊”通“敝”⑦“支”通“肢”⑧“被”通“披”⑨“邪”通“耶”⑩“与”通“欤”
  3.C
二、1.①齐 ②接受各国贿赂 ③之(张良) ④之(项羽) ⑤暴,暴 2.C 3.①C ②D
三、1.C 2.B
  3.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高考学习网(www.)
www.
来源:高考学习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