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
《台阶》选自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所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 事。在《台阶》中,作者通过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于物质追求 和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作者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从多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一位 坚韧执着、艰苦创业的中国农民父亲形象。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及“我”对父亲的
敬佩和赞美。而文末“父亲老了”的铁一般的事实,却让我们读出来一种难言的酸楚与隐痛。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根据线索梳理故事情节、根据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因此在这两个部分只需老师适时点拨即可。但是,作为一位农民,“父亲”一生的 命运是令人心酸又凄楚的,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错位现象,才是 学生最难理解和突破的部分。所以,本文的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读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环境 中,中国乡村农民身上根深蒂固的精神束缚和思想局限;从而引导学生对此类社会现象进行
思考和关注。
三、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品读细节描写,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典型意义,把握小说主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父亲”形象,体悟一代人的艰辛和伟大。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的形象意蕴,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图片,图片上画着一位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 青石板上的孩子。而作家李森祥说:“这是他童年印象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 的画面,却触动了他创作了《台阶》这部小说。”那按理来说,文章应该围绕“我”母亲和 台阶展开叙述,但事实上,作者却围绕的是“我”父亲和台阶。那父亲和台阶究竟有着怎样 的联系?这又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呢?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探”台阶
1. 快速勾出文章中的关键句,补全空格。
开端(1—9)父亲渴望新台阶。 发展(10—16)父亲筹备新台阶。高潮(17—25)父亲建造新台阶。
结局(26—32)台阶造好了,父亲老了。
【设计意图】梳理故事情节。
(三)“细读”台阶
父亲为什么渴望新台阶?
明确:“我们家的台阶低!”“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由此可见父亲的不甘人后,有志气。
父亲是如何筹备新台阶?
父亲为此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请用动宾短语概括。
明确:捡砖、捡瓦、塞角票、种田、砍柴、捡屋基卵石、编草鞋、挑谷子。(繁多)
这样繁多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多久呢? 明确:大半辈子。(艰辛而漫长)
在筹备台阶过程中,父亲有没有令你钦佩或感动的地方?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学生找具体语句分析。)
明确:这是一位不甘人后、为了追求理想、吃苦耐劳、终年劳作、执着坚韧、不怕千辛 万苦的父亲。(敬佩、赞美)
【设计意图】品读细节描写,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在建造新台阶的那些日子,父亲的情绪是怎样的?
明确:“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 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可见兴奋喜悦、干劲十足
那造起的新台阶怎么样啊?
明确:“正好高出两倍、很气派、全部水泥抹的面、抹得很光!”
看着这样气派光亮的新台阶,父亲应该幸福极了,满足极了吧!是这样的吗?—— 竟然不是!那父亲是一副什么模样?——若有所失。
什么叫若有所失?
明确: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精神不安,心理烦躁)的样子,也形容心里 感到空虚。
文中哪些句子有所体现?请大家阅读第 26—32 段,勾画出相关句子,思考:父亲
到底失去了什么?
明确:失去了强壮的身体;失去了再次出发的动力。(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 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失去了往日习惯的生活(父亲过往在青石板台阶洗脚、过烟瘾、和邻居聊天, 一切都是那么的自在融洽,可这样的感觉再也难以找回了,父亲难免若有所失。)
总结:气派的高台阶虽然建成了,可父亲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强壮的身体,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失去了往日习惯的生活,变得若有所失起来,对于这样的一位父亲, 作者对他充满了心疼与怜惜。
【设计意图】体悟“父亲”的艰辛和伟大,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出下面矛盾:付出与
收获不对等。
(四)“深入”台阶
父亲付出了那么多,他的愿望达成了吗?
明确:没有。九级台阶虽高,但仅仅只是表面现象,他既没能改变父亲在乡邻们眼里的 地位,也没能改变父亲骨子里的质朴和自卑,父亲渴望“尊重”的追求并未实现。对于这样 一位父亲,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
为什么父亲的追求不能实现?
明确:一边是精神追求,一边是物质追求,物质拥有了高台阶,但精神仍停留在原位自 卑,二者发生了错位。所以不能实现。
而《台阶》中的父亲还不是个别现象。作家李森祥便在现实生活中敏锐地洞察到: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 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这不得不引人深思:确实这样一个父亲是伟大的,他为了子女成家立业,为一个家庭付 出了一辈子,他的那份坚韧执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那一级最宝贵最 厚重的台阶! 但是,如果我们的父辈们都像《台阶》中的“父亲”那样,一辈子就做这样
一件事,然后迅速老去,也不被人关注,让人也不禁觉得悲哀和遗憾。
(五)结语
所以除了歌颂之外,我们可能还要反思:我们劳苦父辈们不应该这样子,仅仅把造一间 屋子或者子女的成家立业当做自己全部的使命,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那么我们如何 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呢?让我们一起思考,让我们一起努力,让我们一起祈愿,让 所有的劳苦父辈们都能尽享奋斗的收获与喜悦,过上更有尊严更有意义的生活!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