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课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大意,训练文段概说能力。
2、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精读关键段落,揣摩文字背后深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大意,训练文段概说能力。
2、品味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精读关键段落,揣摩文字背后深情。
教学方法:
长文短教,板块式教学法
教学背景:
《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体例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是一篇长文。
单元要求:“本单元学习精读,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结合单元要求和课后的阅读提示,笔者将这堂课设计为三个教学板块:速读概说——细读评点——精读悟情,三个板块的主话题各有所侧重,从概括训练到评价训练到品析训练,层层递进。由于是自读课,加之《邓稼先》和《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两篇课文,刚教授过如何概括段意和品析词句,所以这堂课设计的集体活动训练主要以学生自己思考批注为主,老师点拨小结为辅。
教学设计:
【背景铺垫】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集》等。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鲁迅是萧红最初步入上海文坛的引导者,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徒之缘。鲁迅去世后,萧红以细腻深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
△词语识记:
调羹 咳嗽 校对 揩桌子 阖家 绞肉 吩咐 疙瘩
△词语释义:
深恶痛疾: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活动一:速读课文,概说段意。】话题 1:用四字词语概说片段大意。概说预设如下:
段落 概说
1 笑声明朗
2 走路轻捷
3--7 做客情形
8--13 品尝饺子
14--17 调侃玩笑
18--23 感染快乐
24--26 回复信件
27--30 校样揩手
31--34 夫人家常
35--40 观影让车
41--42 翻书休息
43 耐心陪客
44--54 通宵工作
55--60 为子尝丸
61--63 亲自包书
64--67 带病校译
教师小结:
这篇文章独具一格,作者捕捉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埋头工作等,由多个零散画面和片段组成,看似零散却成为描写先生的经典之作。其理由就在于所有的事件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无
论怎样随意点染,却都是件件细腻用心,这就叫“形散而神不散”。板书小结:
片段画面,细腻刻画;随意点染,形散神聚。
过渡语:我们平常对鲁迅先生的印象都是严肃的、深沉的,是“冷”的,所谓“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在萧红笔下,先生却是“暖”的,他的“温情”:藏在笑里,藏在工作,藏在走路,藏在等待……请大家细读课文,读出一个“新”的鲁迅。
【活动二:细读课文,品点人物。】
话题 2:从 这一细节,你看出这是一个 的鲁迅。
△ 学生 5 分钟细读勾画,发言分享,老师点拨。以先生的不同身份归纳:
①一个对青年爱护备至的导师和诤友;
②一个对妻子无比倚重的丈夫;
③一个对孩子细心体察的父亲;
④一个亲切随和不失热情幽默的长者
……
教师小结:
这些描写,颠覆了以往那个“横眉冷对”的严肃的先生,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其实在萧红的成长中,先生不仅是导师,更像一位全心关注女儿成长的父亲;失去了亲人的萧红怎能不失声痛哭。她曾写道:“我死后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能把我的一点骨灰埋葬在鲁迅先生的墓旁……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以便在天国也能聆听到先生的教诲。”这样的深情,令人动容,令人喟叹!
板书小结: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不同身份,寄情于事。
【活动三:精读文段,体味深情。】话题 3:这一句很动人。
文段范围:44--54 段。
学生 3 分钟细读批注,发言分享,老师点拨。
预设:
① 44 段里,先生把别人休息的时间拿来工作,实是辛勤之人;
② 45 段里,正面写工作环境的寂静;
③ 46 段里,以声音反衬夜的寂静;此两段使用反复手法,强调工作时间长;
④ 47、48 段,时光流逝,天色“白萨萨”,先生的背影由黑,转为灰黑,但仍如雕塑般“坐”着,“风雨不动安如山”,给人以稳重安心之感;
⑤ 49 段,“都起来”与“才睡下”,相反的动词突出先生的辛劳;
⑥ 50、51 段,保姆细心周到的提醒,对比郑家的周妈,连佣人都为其感动、心疼,足见先生熬夜认真工作是一种常态;
⑦ 52 段,“太阳”“明亮亮”“先生睡着”等词反复出现,或许也在说,先生走后,其精神仍然照亮国人心灵。
⑧ 53、54 段,白描式的描绘,爱屋及乌,足见怜爱之深;动静结合;拟人手法;
……
板书小结:细处落笔,以小见大;语言质朴,沉郁抒情。
教师总结:
斯人已逝,无论萧红还是鲁迅。但一个伟大的作家永远是以文字延续其生命的光亮。鲁迅不可复制,萧红也不可复制,但任何时代都需要鲁迅式的笑和萧红式的任性率真,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这份亦师亦友的真情。正如萧红在其《鲁迅先生记》一文中所言:“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记住那些荒草,也许在红尘中奔走,才能不忘自己曾经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