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 新课标同步新课标必修2:3囚绿记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 新课标同步新课标必修2:3囚绿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2 16: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8张PPT。3.*囚绿记 开篇记诵 诗 歌 品 读(学生用书P15)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赏析】 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浇”,词人漂泊在外,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思归之情更是难以抑制。坐在船上行驶在江中,看到岸边酒楼的酒旗正迎风招展,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浇灭这浓浓的思归之情。船儿渡过了秋娘渡与泰娘桥,偏偏又遇上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恼人天气,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下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有人给自己洗客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何等地美满惬意。唉,现在还不能回去,还是独自一人漂泊不定。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匆匆而去,“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光远远地将人抛在后面,岁月不饶人啊!不信你看那红红的樱桃和绿绿的芭蕉,春天即将逝去,夏天就要到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将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意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生动形象,深受后人喜爱。
名 言 名 句(学生用书P15)咏“绿”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2.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3.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6.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
——刘禹锡《杨柳枝词》
7.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心亭夏日》8.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咏石榴花》
自主积累 音 形 识 记(学生用书P15)1.正字音 公寓(   ) 镶嵌(   ) 瞥见(   ) 移徙(   ) 淅沥(   ) 葱茏(   ) 猗郁(   ) 蕈菌(   ) yùqiànpiēxǐxīlónɡyīxùn直径(   )茎叶(   ) 涸辙(   )禁锢(    ) 婆娑(   )摩挲(   ) 揠苗(   )偃伏(   ) 浆液(   )船桨(   ) jìnɡjīnɡhéɡùsuōsuōyàyǎnjiānɡjiǎnɡ蠡测(    )范蠡(   ) 纤细(   )纤绳(    ) 选择(   )择菜(   ) 逐渐(   )渐染(   ) 蕈菌(   )菌苗(   )lílǐxiānqiànzézháijiànjiānjùnjūn2.选字形 伸申 (   )诉 (   )张 箱厢 集装(   ) 车(   )申伸箱厢截接 直(   )对话 直(   )了当 暇瑕 (   )疵 闲(   )接 截瑕暇越跃 (   )升 (   )位 叠迭 更(   ) 折(   )跃 越迭叠至致 (   )理名言 专心(   )志 洲州 绿(   ) 神(   )至 致洲州词 语 辨 用(学生用书P16)1.春风中,嫩草茵茵,杨柳(   );溪水轻吟,鸟儿欢歌。北国的阳春虽不似江南的三月“草长莺飞”,却也别有一番怡人的情调。(婆娑、翩跹)
辨析:婆娑:盘旋起舞的样子。翩跹:多形容舞步轻盈飘逸。婆娑 2.在中国和美国,公司看重的是学生的专业出身,而在英国,公司(   )地把学生所在的学校当作比专业更重要的指标加以考虑。(顽固、固执)
辨析:顽固:①思想保守,不肯改变;②指某种状态难以改变。固执:①顽固坚持;②顽固地认定某种道理或做法,不愿变通。固执 3.总是在奇怪,娱乐圈的美女们不但不变老,反而会越来越漂亮,这个“越来越”有两个猜想:一是整容(   );一是后天气质。(装饰、妆饰)
辨析:装饰:指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以附属的东西使美观。妆饰:打扮,侧重指人。妆饰 4.在当今这个信息化、多元化、纷繁复杂、变化飞速的市场中,企业如果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环境下,依然(   )与迷信曾经的成功经验,将会被自然法则所淘汰。(留连、留恋)
辨析:留连:受吸引而不愿返回,对象仅限于景观。留恋:舍不得离开,不忍舍弃,对象通常指故乡、亲人等。留恋 5.根据文化多元性原则,文化全球化固然有促进各民族、各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作用;但是,这种全球化包含的文化不平等,也会(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损害、妨害)
辨析:损害:伤害,使蒙受损失。妨害:有害于,侵害,妨碍。妨害 熟 语 积 累(学生用书P16)1.涸辙之鱼:喻处在困境亟待救援的人。
2.急不暇择:形容情况紧急,来不及选择。
3.目不暇接:形容眼前事物又多又好,来不及观赏。
4.揠苗助长: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16)一、感知文本
1.作家作品
陆蠡(1908-1942)原名考源、圣泉。浙江天台人。作家。平素喜欢科学与文艺,精通英、法语,兼熟日、俄文及世界语,业余致力翻译与写作。1935年加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与巴金、靳以等共同负责编辑工作。1937年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任主编。太平洋战事爆发,自告奋勇,留上海主持工作。后被日本宪兵拘留,受严刑折磨而牺牲。著有《海星》《竹刀》《陆蠡散文集》,译有《葛莱齐拉》《罗亭》《烟》《希腊神话》《鲁宾逊漂流记》《寓言诗》等。2.背景资料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常春藤。这常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被“囚禁”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3.理顺结构
寻绿——喜悦 绿是生命、希望   象征民族性格
观绿——留恋 慰安、快乐 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 追求光明的性格 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 永不屈服于黑暗 寄托美好祝愿
怀绿——怀念 赋物以情,托物言志4.归纳主旨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二、重点探究
1.“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请各用一个词概括。课文既然划分为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将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提示:“寻绿”(1~4段)“观绿”(5~7段)“囚绿”(8~12段)“放绿”(13段)和“怀绿”(14段)。选定“囚绿记”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坚决反抗的反映。2.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提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会对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怀有怜惜之情,而“我”却缺乏对外界生命的同情怜悯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当然,所谓自私、偏执、阴暗的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还是开释了绿枝条。3.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提示: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4.关于“绿”,课文中先后出现了“绿色”“绿友”和“绿囚”,这代表了作者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由爱而亲密,而私念则反而破坏这种情感状态。
5.“囚绿”之后到“放绿”,中间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提示:作者尽管认识到了生命在于自由,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但仍恼怒它的固执。6.为什么最后作者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提示:“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7.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提示:(1)物我互观,尽显性灵。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2)叙事有波澜。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3)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8.对本文主题的理解,历来有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你能看出几种观点?
提示: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者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怀。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里,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备 考 点 滴(学生用书P17)象征及象征的作用
象征是指作者以某事物代表另外的事物而原来事物的特色依然存在,或以某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构成了象征性形象,具有最大限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
象征性的形象是表现思想、概念和感情的重要手段,是思想和意念的形象化或心理和心灵状态的形象化。雪莱和拜伦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恶魔形象,象征着人自由的追求,是思想和意念的形象化。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象征着革命前驱者的心理和感情。隐喻是构成象征性形象的基本条件。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具有象征意义;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炼狱”“天堂”具有整体象征意义。
象征性的句子或词经常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回答象征句子的含义,主要是分析出句子的象征意义。回答象征的作用应该考虑三个问题,一是点明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象征),然后分析其象征意义,最后说一下对主旨的表现或情感的抒发的作用。注意:象征的含义有时候是具体的,有时候是抽象的。就是说你在理解一些事物的象征含义的时候,应既要考虑它的具体含义,又要考虑它的抽象意义。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雨韵
从维熙
进入生命的夕阳黄昏,才理解了“雨”这个简单的汉字,包容着人生四季。
按着化学的分子式来解读雨,是H2O的气体,在天空合成为水,然后返还到地面上来的物质。它在不同季节,有着变形的本能:春雨悄然无声,充满了孩子的稚嫩和温柔,像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那般,形象上有点腼腆;夏雨滂沱,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量,就如同一个人从童年进入青年时期,显示出无与伦比的阳刚气势;
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淅淅沥沥不绝于耳,除去让人看见果实的成熟,感到收获的喜悦之外,还容易让人联想起《红楼梦》里的黛玉悲秋,这是人与自然同时走向成熟的标志;到了冬天,雨的体形变为片片白雪,与老人的银发一色,这寓意人已经走到了生命暮年。 步入老年,我更加喜欢雨了,尤其偏爱在雨天散步。我惬意地打着一把雨伞,在雨中踽踽而行时,倾听着人生四季中雨的各种音韵旋律;少年时无拘无束的童真,青年时的学海苦渡,中年时在“老君炉”中之修炼,花甲之后的心若静水……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乐酸甜,与在书斋中伏案回忆往事,是迥然不同的两种境界。后者,因为缺少了雨作衬托,如同人生戏剧少了背景;把记忆带到雨中来燃烧,不仅可以升华记忆的色彩,雨在此刻还能转化为助燃之剂,让记忆铭刻上雷鸣与电闪的音韵,成为浪漫的抒情和感伤的咏叹。 记得在一个雨天,我看见一个老者领着一个娃儿——身后还有一条小狗,一起来到公园的湖边。那条小狗对于雨天出游,表现出了无限惊喜,它一会儿蹿到老人和娃儿前面,一会儿又溜到一老一小身后。但是那个男娃儿,与那条小狗的欢快相反——虽然老人为他打着雨伞,他仿佛仍然无法走入雨的梦幻之中。 老人说:“你看那荷叶上的水珠儿,多好看!”孩子仍然撅着他那张小嘴,向湖里乜斜了一眼,但无动于衷。孩子似乎并不喜欢雨中的静物世界,他在百般无聊之际,把那条小狗招呼到脚下,喊了“一、二、三”之后,在雨中与那条小狗开始了赛跑。老人出于心疼孩子,拼命想阻拦这场人与狗的雨中嬉戏,但他刚刚张开胳膊,那男娃和那条狗已然跑进了雨幕之中。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对我说:“您看……”我立刻截断他要说的话,对这位老人说:“孩子难得有在雨中撒欢的时机,这会写进他的生命记忆,到你我的年纪都忘却不了。 多好!”果不其然,待那娃儿与狗环湖赛跑回来,虽然人和狗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一般,但那个男娃和那条狗,一个开心地笑个不住,一个欢喜地对天狂吠起来……那老人阴沉的脸,终于渐渐还阳了,终于最后与孩子笑在了一起。多好!这真是一幅难觅的雨中写意画面。 雨丝,从其造形上去看,像是连接了天和地之间的条条琴弦;每个雨滴,是在琴弦上跳跃着的音符;天空和大地,是它演出的无边无垠的舞台:它演出的,是人世间无与伦比的大自然的美丽的乐章。 根据文意,四季之雨分别象征了人生哪几个阶段?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声,欢乐的音符里掺杂进一些忧伤的咏叹”?
解析:(1)细读第二段可发现第二段着重写了四季雨的各个特点,并与人的生命结合起来,要抓住四季雨的特点和人生各阶段的相似,便可得出答案。(2)解答这个问题,注意既要分析出“欢乐”的原因,又要阐述出“生悲”的缘由。答案:(1)①春雨象征人生的童年;②夏雨象征人生的青年;③秋雨象征人生的壮年;④冬雨(雪)象征人生的晚年。
(2)①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②也是萧条的季节、悲凉的季节,所以“秋天的雨声”中有“欢乐”,也有“忧伤”。
知能导练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猗郁 涟漪 攲侧 风光旖旎
B.蕈菌 玉簟 潭水 天方夜谭
C.干涸 锢蔽 山崮 痼习难除
D.茎叶 经典 腈纶 泾渭分明
解析:A.攲qī,旖yǐ,余读yī ;B.蕈xùn,簟diàn,余读tán;C.涸hé,余读ɡù;D.全读jīnɡ。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攀缘 援木求鱼 留恋流连忘返
B.炎热 趋焰附势 渡越 跃居首位
C.玫瑰 不胜枚举 繁密 要言不烦
D.娇弱 色彩姣艳 爱抚 俯躬自问
解析:A.援木求鱼—缘;B.趋焰附势—炎;D.俯躬自问—抚。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入2010年以来,先是南方五省大旱,再是王家岭矿难,现在又发生玉树地震,一连串的灾情叫人目不暇接,但是,任何灾难都吓不倒坚强的中国人。
B.现在的电视台简直就成了广告台,且不说地方电视台广告的铺天盖地,就连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节目,每集中间都要插播广告,真是让人不厌其烦。C.他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苦口婆心地教给了学生许多思考问题的方法;他常说的一句话是:给其肉不如授其枪。
D.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各级政府都要清楚这一点,要进行长远谋划,要逐步推进,防止蛮干,尤其要防止揠苗助长的做法。
解析:A.目不暇接:形容眼前事物又多又好,来不及观赏。B.不厌其烦:指“不厌烦”此处应为“不胜其烦”。C.苦口婆心:形容怀着好心苦苦劝告。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集团以中准价为基础,在上下8%左右的区间内制定最终零售价格。
B.课文必须是范文,要求文质皆美,具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C.我局通过对违纪案件的剖析,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中受到感悟,推动了教育体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完善。
D.该书对全方位认识中国抗战,对全面评价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国际援助在抗战中的地位、水平、意义和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解析:A.“上下”“左右”语言赘余;C.“受到”与“感悟”,“推动”与“完善”都属搭配不当;D.“地位”与“水平”,“意义”与“作用”有意义上的交叉重复。
答案:B5.对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比喻、排比)
B.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比喻)
C.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反复)
D.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比喻、排比)解析:D项中不含排比,排比须由三个以上结构相同的句子组成。
答案:D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地繁花无意间闯入我的心,我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的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________________!一连好几天,________________,望它们于无声中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看它们
④我站在阳台上看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来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香,越来越香浓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④⑤解析:本题是考查有关衔接的情况。第一空:“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是状语前置,紧承上文“树天天在,花年年开”,强调了这些“近在咫尺的美”。第二空:“看它们”与后文“望它们”衔接紧凑,语意连贯。第三空应强调“无声悄然”。
答案:B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拨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7.文段一开头说“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与文段末“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相呼应,“自私的念头”与“魔念”有何关系?试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答案:两者都是出于一种自私的心理和占有欲。作者由“恋绿”而“囚绿”,最初是被绿色所吸引,而到最后则是被它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所刺激,其实也表现出对大自然生命的无可奈何。8.作者由眼前的“绿枝”想到了从前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在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这是为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两者都同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9.作者虽然将常春藤当做“绿友”,可“绿友”却固执地朝着原来的方向,直至最后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好像病了的孩子。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答案: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不可人为干扰。10.作者由于“恋绿”而“囚绿”,最后却“损绿”。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试举例印证。作者对于“损绿”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却仍旧不放手,这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你认为作者对“绿友”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
答案:(1)①家长为了孩子成才,加重孩子学业负担,使孩子失去快乐童年。②美国以推行“民主”“自由”为由,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最终使该国暴力、恐怖主义盛行。
(2)不矛盾,两者都体现了作者对“绿友”的喜爱,只不过后者表现更偏执。(3)作者对“绿友”的感情由最初的迷恋到最终由于“绿友”的固执而产生偏执的囚锢之念,表面上是一种摧残,实质上是作者从“绿友”身上看到坚贞不屈的精神,由此引发了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斗志和信念。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一步步升华。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绿
李广田
我独处在我的楼上。
我的楼上?——我可曾真正有过一座楼吗?连我自己也不敢断言。因为我自己是时常觉得独处楼上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这个我很爱,这也就是我的楼上了。我独处在我的楼上,我不知道我做些什么,而我的事业仿佛就是在那里制造憨厚的寂寞。我的楼上非常空落,没有陈设,没有壁饰,寂静,昏暗,仿佛时间从来不打这儿经过,我好像无声地自语道:“我的楼吗?这简直是我的灵魂的寝室啊!我独处在楼上,而我的楼却又住在我的心里。”而且,我又不知道楼外是什么世界,如登山人遇到了绝崖,绝崖的背面是什么呢?绝崖登不得,于是感到了无可奈何的惆怅。我在无可奈何中移动着我的双手。我无意间,完全是无意地以两手触动到我的窗子了(我简直不曾知道有这个窗子的存在),乃知深闺中的少年妇人,于无聊时顺手打开一个妆匣,顷刻间,在清光中照见她眉宇的青春之凋亡了。而我呢,我一不小心触动了这个机关,我的窗子于无声中豁然开朗,如梦中人忽然睁大眼睛,独立在梦境的边缘。
我独倚在我的窗畔了。我的窗前是一片深绿,从辽阔的望不清的天边,一直绿到我楼外的窗前。天边呢?还是海边呢?绿的海连着绿的天际,正如芳草连天碧。海上平静,并无一点波浪,我的思想就凝结在那绿水上。我凝视,我沉思,我无所沉思地沉思着。忽然,我若有所失了,我的损失将永世莫赎,我后悔我不该发出那么一声叹息,我的一声叹息吹皱了我的绿海,绿海上起着层层涟漪,刹那间,我乃分辨不出海上的萍、藻,海上的芰、荷,海上的芦与荻,这是海吗?这不是我的小池塘吗? 也不知是暮春还是初秋,只是一望无边的绿,绿色的风在绿色的海上游走,迈动着沉重的脚步。风从萍上吹入我的窗户,我觉得寒冷,我有深绿色的悲哀,是那么广漠而又那么沉郁。我一个人占有这个忧愁的世界,然而我是多么爱惜我这个世界呀。
我有一个喷泉深藏胸中。这时,我的喷泉开始喷涌了,等泉水涌到我的眼帘时,我的楼乃倾颓于一刹那间。11.作者在第四段为什么说:“我的窗子于无声中豁然开朗?”请说出两点理由。
解析:这篇文章相对来说写得含蓄、隐晦,要理解文中的句子,必须读懂前后的语境。前边内容交待“楼”是我的灵魂,“楼”在我心中,而楼代指自我封闭的内心。自己总在矛盾犹豫中,是不是要打开窗子,窗外是什么呢?在矛盾犹豫中窗子就会豁然开朗。
答案:①此前我正在为楼外是不是绝崖而惆怅。
②可以把眼光投向窗外,尽情展望和沉思。12.文章的题目是“绿”,但为什么直接写绿的不多,倒是频频提到楼呢?
解析:“楼”和“绿”在这里都有象征意义,作者把笔触放在楼上是想写出作者思想的变化。“楼”给人寂寞惆怅之感,“绿”又充满了“爱和生机”,以楼和绿来写自己复杂的感情。
答案:写高楼是为了突出作者的“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生活情境。这个情境,作者感到寂寞忧愁,但又十分钟爱。这一情感是全文的主轴。而“绿”在文中被作者描写成“深绿色的悲哀”,就是为了形象地表达这种感情。(只要意思对即可)13.开头写“我独处在我的楼上”,但结尾为什么会“倾颓于一刹那间”呢?
解析:“楼”代指自己孤寂而封闭的内心,因为自己敞开心扉,看到无边的绿色,因而结尾会“倾颓于一刹那”。
答案:楼是存在于心中的一种情景(或者是“我的灵魂的寝室”),我在这里苦苦思索,由于心中的喷泉已经喷涌(灵魂已出现),因而孤寂黑暗的景况不复存在。(只要意思对即可)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高楼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常常寓意着苍凉与寂寞,本文写高楼很有文化意蕴,一是直接引用古诗,二是令人联想到“高处多悲风”或“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等意境。
B.绿色是一种冷色调,本文对它进行多角度描写,既用比喻又用比拟,联想丰富,情思绵绵,写得美丽而又令人赏心悦目。
C.第四段用深闺少妇开妆匣的比喻,是为了告诉读者,“我”也有相似于少妇的那种感觉——太突然,太失落了。D.本文的语言生动而又含蓄,描写时显得奇丽而又传神,抒情时语意无穷,很耐人寻味。
E.散文贵在形散而神不散,这神,便是它的主旨和中心。能体现本文中心的句子是“我独处在我的楼上,我不知道我做些什么,而我的事业仿佛就是在那里制造憨厚的寂寞”。
解析:B项“美丽而又令人赏心悦目”不符合本文的感情基调;C项“有那种感觉——太突然,太失落了”牵强附会;E项本文的中心句应是“我一个人占有这个忧愁的世界,然而我是多么爱惜我的这个世界呀!”。
答案:AD四、能力拓展
15.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两个句子与之构成排比。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解析:要注意例句比喻及排比套用。
答案:示例:绿是和平,是安全,是健康,是舒畅。绿是理想,是生机,是宁静,是清爽。16.下面是一幅画,请以其中一个人物的身份写一段文字,表现画面的内容。要求语言鲜明、生动,运用两种以上(含两种)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您读出的故事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带着我去蓝天飞翔,让我感受到阳光的笑脸给我的温暖,您甜美的声音犹如阵阵春风,拂过万水千山,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谢谢您,妈妈!课后撷珍 素 材 点 说(学生用书P21)《囚绿记》的“囚绿”
点说:因了自己的孤独,也因了自己的渴盼;因了自己的抑郁,也因了自己的喜爱,而把那满富浆液的绿“囚”在室中。这被囚禁的绿呀,由青苍,变柔绿,变嫩黄;变细瘦,变娇弱,变病秧。且不管陆蠡先生要用这来象征什么,而我从中分明发现当代人的一种通病,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就想把它据为己有,牢牢掌控。这种心态,对于物,无异于作践;对于人,则简直是戕害。要清楚,无论你爱什么,如果你是真爱,最爱,那就请你放开手,把它置于最适合的环境,让它独立地存在,独立地展现;让他独立的成长,让他独立地成熟。是绿就要享受阳光,是绿就要需求自由,是绿怎能受“囚”。
说 事 悟 理(学生用书P21)不要和鼬鼠比赛
有一次,一只鼬鼠向狮子挑战,要同他一决雌雄。狮子果断的拒绝了。“怎么,”鼬鼠说,“你害怕吗?”
“非常害怕”狮子说,“如果答应你,你就可以得到曾与狮子比武的殊荣;而我呢?以后所有的动物都会耻笑我竟和鼬鼠打架。”悟言:你如果与一个不是同一重量级的人争执不休,就会浪费自己的很多资源,降低人们对你的期望,并无意中提升了对方的层面。同样的,一个人对琐事的兴趣越大,对大事的兴趣就越小;而非做不可的事越少,越少遭遇到真正的问题,威廉·詹姆斯说过:明智的艺术就是清醒的知道该忽略什么的艺术。不要被不重要的人或事过多打扰,因为“成功的秘诀就是抓住目标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