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 新课标同步新课标必修2:4.《诗经》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 新课标同步新课标必修2:4.《诗经》两首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2 16:1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4张PPT。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开篇记诵  诗 歌 品 读(学生用书P24)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赏析】 这篇写一个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过程。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四句,第二、三章各为八句。开篇两句声情并茂,以雎鸠和鸣起兴,为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前四句为全诗纲领,提摄全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仍取河洲之物起兴。长短不齐的水荇菜,或左或右,流动无方,隐喻求女之难,而求爱者的思想感情也如荇菜之流动变幻,连睡梦中都在寻求“窈窕淑女”,而求之不得,耿耿长夜,卧不安席。第三章,“采之”“芼之”仅换一字,状写拔荇菜的灵活自如,表示求女既得,当同她相亲相爱,同喜同乐。全诗起伏变化,曲尽情致,心态景态,历历如绘。名 言 名 句(学生用书P24)《诗经》名句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4.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7.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郑风·将仲子》8.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自主积累 音 形 识 记(学生用书P24)1.正字音 愆期(   ) 垝垣(    ) 卜筮(   ) 桑葚(   ) 帷裳(   ) 咥笑(   ) 隰地(   ) (   )狁(   ) 靡盬(   ) 骙骙(   ) 腓骨(   ) qiānɡuǐshìshènchánɡxìxíxiǎn yǔnɡǔkuíféi氓隶(   )牛虻(   ) 归咎(   )内疚(   ) 嗟叹(   )磋商(   ) 自夏徂秋(   )中道崩殂(   ) 披靡(   )羁縻(   ) 归聘(   )驰骋(   ) ménɡménɡjiùjiùjiēcuōcúcúmǐmípìnchěnɡ将子无怒(   )将信将疑(   ) 汤汤(   )金汤(   ) 渐染(   )逐渐(   ) 遂心如意(   )半身不遂(   ) 载体(   )刊载(   ) qiānɡjiānɡshānɡtānɡjiānjiànsuìsuízàizǎi2.选字形 贸冒 (  )昧 (  )然 冒贸 耽眈 虎视(  )(  ) 路途(  )搁 夙宿(  )儒 (  )愿   眈眈耽宿夙晏冥 苦思(   )想 河清海(   ) 靡糜 (   )烂 奢(   )      冥晏糜靡(mí)遑煌 (  )(  )之功 不(  )启居 驾架 挡(  ) 落(  )    煌煌遑驾架依倚 (  )马可待 (  )山傍水 鸠鸩 饮(   )止渴 (   )占鹊巢  倚依鸩(zhèn)鸠词 语 辨 释(学生用书P25)1.通假字 (1)于嗟鸠兮(________通________) (2)犹可说也(________通________) (3)隰则有泮(________通________) (4)岁亦莫止(________通________) (5)彼尔维何(________通________) (6) 狁孔棘(________通________) 于吁说脱泮畔莫暮尔棘急2.重点词语 (1)氓之蚩蚩(   )  (2)匪我愆期(   ) (3)将子无怒(   ) (4)载笑载言(   ) (5)以我贿迁(   ) (6)其叶沃若(   ) (7)渐车帷裳(   ) (8)女也不爽(   ) 民拖延请又……,又……财物润泽的样子浸湿过错 (9)躬自悼矣(   ) (10)忧心烈烈(    ) (11)靡使归聘(   ) (12)忧心孔疚(   ) (13)四牡业业(   ) (14)小人所腓(   ) (15)彼路斯何(   )  伤心忧心如焚问十分,很雄马遮蔽高大的战车3.一词多义 (1)以 秋以为期  (     ) 以望复关 (     ) 以尔车来 (     ) 以其无礼于晋 (     )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介词,把连词,来带着因为已 (2)言 载笑载言  (     ) 体无咎言 (     ) 言既遂矣 (     )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 (     ) 今者有小人之言 (     )说征兆无意义谈论说 (3)遂 言既遂矣  (     ) 何往而不遂 (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     )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顺心成就最终终于 (4)将 将子无怒  (     )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     )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请 扶、持 将领 率领 (5)靡 靡室劳矣  (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     ) 徒靡弹药 (     )无,没有倒下退却溃败(mí)浪费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①其黄而陨(变黄)
②雨雪霏霏(下雪)名词作状语
①夙兴夜寐(在早晨,在夜晚)
②岂不日戒(每日)
(2)形容词的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三岁食贫(贫穷的生活) (3)数词的活用
数词使动用法
①士贰其行(有二心)
②二三其德(三心二意)把 握 句 式(学生用书P26)1.判断句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宾语前置句
秋以为期课堂探究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26)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1)关于《诗经》
我国是一个诗的王国,《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年间的社会生活,共305篇。人称“诗三百”或“诗”。《诗经》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多为民歌,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反映生活、风土、人情,因此,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雅”分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朝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40篇,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语言上多以四言为主。篇章结构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 (2)《诗经》六义
艺术手法分为赋、比、兴。人们把它和“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对这三种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3)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现实主义主张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如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先河。《诗经》中的作品,从多方面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境况和感受,特别是《国风》,有的是对劳动与爱情的歌唱,有的是对被压迫阶级困苦生活的描写,有的是对不合理制度的怀疑与反抗,都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初步建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艺的优良传统。2.背景资料
《氓》:两千多年前我们先民的婚姻生活的大致情况:男女双方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这与封建社会严格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一样的;但另一方面,男女双方又不是平等的,所以“我”才发出了痛苦的呼唤:“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尽管“我”是勤劳的、温柔善良的、刚烈坚强的,却还是不得不独饮“婚变”的苦酒。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百姓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代妇女渴望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采薇》: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3.理顺结构 (1)《氓》 (2)《采薇》第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第六章:写现实的哀伤今昔的对比
现实的困境4.归纳主旨
(1)《氓》通过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叙述了她不幸婚姻的全过程,全诗充满了对负心丈夫的怨愤、对自己所托非人的悔恨和坚决与负心汉分手的决绝,从一个侧面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
(2)《采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二)诗文译注二、重点探究
1.对于“氓之蚩蚩”里的“蚩蚩”,课文注释里列出两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同意哪一种均可。如果把“蚩蚩”解释为“忠厚的样子”,那么它或者暗示了氓的外表具有欺骗性,或者表明氓前后的变化非常大;如果把“蚩蚩”解释为“笑嘻嘻的样子”,给人的感觉是氓本身不是一个老实可靠的人,善于骗取女子的好感。2.桑叶茂盛、润泽和桑叶枯黄、凋落的景象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
提示:桑叶的茂盛、润泽让人想到女子富有光泽的青春容颜,她和氓在婚后的甜美幸福生活;相应地,桑叶的枯黄、凋落让人想到两人婚后的生活变得令人失望了,而女子也变得憔悴不堪,失去光彩。3.女主人公对于那个负心汉的称呼在不断变化,如“氓”“子”“复关”“尔”“士”等,请分别找出来,并选择其中的两三个来分析女子之所以这样称呼的原因。
提示:“氓”是对普通百姓的一般称呼,只在女子开始追忆的时候出现;“子”是对男子的美称,“复关”以住处代指心上人,表达了女子因为害羞,不愿直接称呼心上人的心理;“尔”是一般的称呼,它们用于两人确定恋爱婚姻关系后,拉近了两人的关系;婚后称丈夫为士,可能是当时的一种习惯。4.你从诗中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哪些习俗(如婚姻恋爱、农业生产等方面)?
提示:女子可以不经过父母同意、媒人牵线,自己接受男子的求婚;先订下婚约、婚期,确定具体日子时要进行占卜;出嫁时,要有嫁妆;丝织业已经比较发达,女子从事的主要劳动是生产丝织品。5.《氓》中三写淇水,有何作用?
提示:古代诗歌总是靠形象来抒情,诗中多次写到淇水,正是因为淇水可以表达女主人公的感情。
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见证了他们幸福欢乐的时光;二写淇水却是作为弃妇回到娘家的路上,淇水勾起了她的思绪,辛酸、怨恨,她不能自已,“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恰切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痛苦不平的心情。“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看到淇水终于坚强清醒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明了自己决绝的态度。6.《氓》中三、四章,使用了比兴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提示: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让人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使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
内容上: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现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提示: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8.《采薇》前三章用了重章叠句形式,有何作用?
提示: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目的在于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虽然采用重复的形式表达同一种情绪,但是作者在字句上略加变化,从而表现出感情的进展。薇菜由“作”到“柔”到“刚”,从春到秋,薇菜由嫩到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何时才能归家呢?——这些都是通过反复渲染达到的。再者,每章后四句具体描写思归之情时,表达形式也有变化,由抱怨到烦闷到痛苦的呻吟:“忧心孔疚,我行不来”,作者就是采用这种反复吟诵,渐次深入的方式,让读
者一步步走到戍卒的心灵深处,体会着他们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备 考 点 滴(学生用书P29)古诗表达技巧之“赋、比、兴”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归来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叙述,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心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生在世悲欢离合的事理同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相比,发人深省,给人启迪,使人旷达。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一兴句写出景物的特点,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怀想“伊人”的心情。经典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末怀李白①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②。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③。注:①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②过:经过。此据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③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1)唐代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其中诗人,有“大李杜”之称的分别是盛唐的李白、杜甫,有“小李杜”之称的分别是晚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李商隐杜牧(2)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
解析:只要扣住题干“怎样具体表现”,分句阐明即可。注意:“凉风”属起兴,“秋水”属作比。
答案:首句写萧瑟凉风起于远方,以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风自远方而来,自然引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怀念。虽亟盼音讯,但“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不抱希望;因为“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而且隐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了以下议论。这几句话结合眼前事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知能导练 一、基础测试
1.下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淇水(qí) 垝垣(yuán)
贿赂(huì) 绿衣黄裳(shānɡ)
B.桑葚(shèn) 湛蓝(zhàn)
·狁(xiǎn) 屋舍俨然(yǎn)
C.内疚(jiù) 针灸(jiǔ)
糜烂(mí) 靡不有初(mí)
D.采薇(wēi) 徽章(huī)
消弭(mǐ) 修葺房屋(mí)解析:A.裳:chánɡ;C.靡:mǐ;D.葺:qì。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早已使他心生厌烦,如今,他的最大愿望是找一个有山有水的僻静角落,建一椽小屋,开半亩荒地,晨起而种,日落而息,享受一下夙兴夜寐的恬淡,放松自己的后半生。
B.在“十八岁成人仪式”上,同学们一个个信誓旦旦,表示成人意味着责任,在今后的路途中,要把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乃至国家的责任承担在肩。C.“狭路相逢勇者胜,勇者相逢智者胜”,刘伯承元帅这句当年在挺进大别山时的孔武有力的动员令,至今仍激励着我们的战士,化作了我人民解放军的勇往直前的军魂。
D.一天8节正课,早晨一节早读,傍晚一节周练,晚上三节自习还分给各科老师,这样的无缝隙安排,直叫学生不遑他顾,还谈什么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解析:A.夙兴夜寐:多用来形容勤奋。B.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多用于对人发誓。C.孔武有力:形容人非常勇猛,有力量。D.不遑他顾:没有空闲考虑别的。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 极:标准
B.总角之宴 宴:快乐
C.薇亦刚止 刚:才刚
D.靡室靡家 靡:没有,无
解析:C项“刚”,应为“硬”指薇菜变老。
答案: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①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①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②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把,介词/来,连词;C.又……又,连词/已经,副词;D.想,动词/语气词,无实义。
答案:B5.对下列四句诗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易上当。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解析:B项应为“比”的手法。
答案:B
6.下列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所谓“风”“雅”“颂”是《诗经》中的三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指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解析:A项中提到的“六艺”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六部经书,即《诗》《书》《礼》《易》《春秋》《乐》;一是指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诗经》当为六部经书之一。
答案:A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7.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析: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以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主人公冲破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答案:先是犹豫,拖延,最后终于做出决定。8.“泣涕涟涟”与“载笑载言”表现了女子怎样的一种性格?
答案:对比之中显出了坠入情网的女子纯真热烈的性格,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9.从结尾中,你对主人公得出何种认识?
解析:要注意把握最后两句的意思,从中得出对女主人公的认识。
答案:女主人公并没有被不幸压倒,她很能自持,决心忘掉负心人,坚强地生活下去。 (二)阅读《采薇》节选,完成10~11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10.下列对这些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
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载渴载饥”一句中的“载”都是语助词。解析:“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雨,动词,下(雪)。
答案:B
11.下列对选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解析:A项选段没用起兴的手法。
答案:A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蒹葭(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2.对这首诗的主旨,历来说法不一。请你细读全诗后,选出比较合理可信的一项(  )
A.讽刺秦国君主不用周礼,不能纳贤求士。
B.描写追求“在水一方”的“伊人”,“伊人”泛指一般的人。
C.描写对朋友(“伊人”)的思念之情。
D.描写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
答案:D13.这首诗是《诗经》中的写景佳篇。它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请你探究一下,做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最为成功的一点就是景中见情,融情于景。开头以秋景起兴,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早上,站在大河(或是广阔的湖泊)的一边,放眼望去,烟波浩渺,河旁芦苇苍苍,叶上繁霜点点,不觉感到一阵寒意,不禁思绪万千。在写景中隐寓了此时诗人情怀的凄寂,暗示着诗人的追求无望,同时也以洁白的霜烘托出诗人所追求的“伊人”是美的,诗人的爱慕之情是高洁的。14.这首诗使用了一唱三叹的手法,有人认为此诗虽重叠为三章,但“兴尽首章”,稍欠余音。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常用的手法,可以造成语义的往复推进。就本诗来说,一方面表明了时间的延续,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反复追寻的艰难和渺茫,也表现了诗人对思慕对象的深切思念。全诗采用叠章的形式,反复歌咏,其目的在于表达诗人内心婉曲深挚、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四、语言表达
15. (2010·全国Ⅱ)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
停止 损害 设立 具有 核实 侵害
咨询 维护 存在 叫停 保护 免受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文化部指导下的企业自律行为。先期试点的六家网络企业将建立服务页面,__①__专线电话等,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网游监管提供__②__与服务。家长可实名举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网络游戏企业__③__之后,将根据家长的要求,依法限制或__④__对该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目前,一些网络游戏不同程度地__⑤__低俗、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这严重__⑥__了那些沉迷于网游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实施网游监护工程的目的是要__⑦__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使他们__⑧__不良网络游戏的侵害。
答案:①设立 ②咨询 ③核实 ④停止 ⑤存在 ⑥损害 ⑦保护 ⑧免受16.《诗经》大多用反复回环的手法来写作,请你也试着用这一手法来写一首赞颂老师的小诗。
答案:示例:老师啊,/你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啊,/你是小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老师啊,/你是黑夜里的明灯,/给我们指明前进的道路;//老师啊,/你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滋润着干裂的心田;//老师啊,/你是一叶小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老师啊,/你是太阳,/让每一颗种子萌发自己的生命;//老师啊,/你是大地,/让每一个希望变成丰硕的果实。课后撷珍  素 材 点 说(学生用书P31)《采薇》的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由于意识到是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狁满怀怨恨,在对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则怀有一种自豪感。点说:诵读着《采薇》,忽然想起《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战士思乡,是亘古的诗材;战士报国,是永恒的主题。思乡与报国,在战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爱乡,方能思乡;因为爱乡,方能报国。“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是当今战士的心声。他们为了大家,舍去小家;他们为了国家,不顾自家。国家有急,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民遇险,他们挺身挡灾祸,舍我而有谁。他们是人民的子弟,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说 事 悟 理(学生用书P31)虚怀以待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他的一杯茶的故事常常为人所津津乐道并予以启发。有一天,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南隐问禅,南隐以茶水招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个访客的杯中,杯满之后他还继续注入,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倒了。” “你的心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南隐意味深长地说。悟言:南隐禅师教导的“把自己的杯子倒空”,不仅是佛学的禅义,更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进不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装填空间。“满招损,谦受益”更是古贤留给后人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