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 新课标同步新课标必修2: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课件 新课标同步新课标必修2: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12 16: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77张PPT。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开篇记诵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诗 歌 品 读(学生用书P88)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赏析】 园葵青青,朝露晶莹,日出东隅。叠音“青青”着重描绘园葵的青葱鲜嫩;阳春时节,草木欣欣向荣,大地充满生机,怕只怕一旦“秋节至”曾是青翠欲滴的绿叶,此时枯黄凋零;曾是鲜艳妩媚的花朵,此时萎谢衰败。自然界的变化自然也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人生的联想和感叹。百川东流,西归无日,时光流转,青春消逝,人生不正像如珠的朝露吗?作者运用比兴的手法,最后点出全诗的主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使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名 言 名 句(学生用书P88)
课内名句
1.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2.弭谤莫如自修。
3.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
4.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蔡元培其他名句
1.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2.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为学之道,博学而后能精,温故而后知新。
4.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自主积累 预行跬步,以期千里 音 形 识 记(学生用书P88) 1.正字音 冶游(    )    敷衍(   ) 砥砺(   ) 切磋(   ) 相勖(   ) 訾(   )詈(   ) 无虞(   ) 商榷(   ) 模拟(   )yěyǎnlìcuōxùzǐlìyúquènǐ肄业(   ) 肆意(   ) 弭谤(   ) 弥望(   ) 乖巧(   ) 乘车(   ) 造诣(   ) 宗旨(   ) 砥砺(   ) 扺掌(   ) 矫俗(   ) 娇气(   )yìsìmǐmíɡuāichénɡyìzhǐdǐzhǐjiǎojiāo补裨(   ) 俾使(   ) 干禄(   ) 干将(   ) 塞责(   ) 活塞(   ) 当轴(   ) 压轴(   ) 鲜为人知(   ) 屡见不鲜(   )bìbǐɡānɡànsèsāizhóuzhòuxiǎnxiān2.选字形 达答 通情(  )理 前应后(  ) 凭平 (  )心而论 (  )栏远望 衷中 (  )饱私囊 言不由(  ) 贻遗 (  )臭万年 (  )笑大方 卓灼 真知(  )见 远见(  )识 贷待 严惩不(  ) 以逸(  )劳达答平凭中衷遗贻灼卓贷待词 语 辨 用(学生用书P89)
1.面对当前的这场金融危机,美国人不知反躬自问,却对中国妄加(  ),欲施压中国,强迫人民币升值,以实现其对中国经济掠夺的目的。(指摘、指责)
辨析: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语气轻。指责:指摘,责备,语气重。指责 2.经过三次的试运营,上海世博会对游客的接待工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安排,从行车路线到游客流量,从志愿者导引到场馆接待,都进行了调控和调补,可以说各项工作都步入了(   )。(正轨、正规)
辨析:正轨:指正常的或正确的发展道路。正规:符合正式规定的或一般公认的标准。正轨 3.申城某中学“一刀切”规定学生上课不能喝水的作法值得(  ),可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保证正常的课堂纪律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沟通。(商榷、商量)
辨析:商榷:商讨,一般用于解决较大而复杂的问题,多用于书面语。商量:交换意见,多用于口语。
4.她来自灾区,远离了亲人,所以老师和同学们都对她(   ),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给她安排得细致入微。(刮目相看、另眼相看)
辨析:刮目相看:指别人进步大,不能用老眼光看待。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指格外重视。商榷 另眼相看 5.近日,美国成功发射了X-37B太空战机,据称,该战机可在2小时内攻击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尽管如此,美国人也不会把他的核武器(   )。(束之高阁、置之不理)
辨析:束之高阁: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着重在弃置不用,多用于具体东西。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多用于某一事情。束之高阁 熟 语 积 累(学生用书P89)
1.放荡冶游:放纵不受约束地四处游玩。
2.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3.旁稽博采: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查考,采用资料。
4.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别人,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5.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6.责无旁贷:属于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7.规行矩步:比喻言行合乎规矩,一点都不马虎。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8.一鸣惊人: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一下子做出了惊人之举。课堂探究 学贵有疑,疑则方进 文 本 探 究(学生用书P89)
一、感知文本
1.作家作品
蔡元培(1868—1940),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出生于浙江绍兴,23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蔡元培认定清廷政治改良无望,毅然弃官离京南归,开始委身教育。1912年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壬子癸丑学制。 1917年起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
科学与民主,主张学术自由,新
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发祥地。1927年后历
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中央研
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兼司法部
代部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冬上海沦陷后移居香港,于1940年在香港病逝,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2.背景资料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就有多数友人劝他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人劝他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就任北大校长。此文即是他就任北大校长时的演说辞。3.理顺结构
开篇:开门见山4.归纳主旨
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大的沉疴,作者以校长的身份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并简要介绍了自己近期要做的两件事情。二、重点探究
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2)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3)在语言上,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2.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由此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些殷切希望?
提示:由这篇演讲辞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即便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北京大学,也难脱流俗。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突击讲义。因此,蔡元培在上任之初,就郑重地提出了三点要求,希望青年学子在学业上,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孜孜求学;在品行上,能砥砺德行,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在平时的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3.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首先,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心中慨叹,忧愤,欲尽自己之力挽救日益颓废的社会风气。
其次,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当时,北京大学一些教员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少数学生只为混个资历以便将来谋求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他也曾经表示:“觉北京大学虽然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也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最后,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在本篇演讲词中,他指出了大学的性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告诫学生对待学业不能敷衍塞责,要勤于学问,又要砥砺德行,还要敬爱师友。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到认识。备 考 点 滴(学生用书P90)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演讲辞,属应用文类。在实际的高考中,一些常见的应用文多次出现,从本课始,给同学们介绍一些高考中常出现的应用文考试题型和解题方法,以未雨绸缪。拟写祝贺词
祝贺词是对人对事物表示祝贺的致词,它分为祝词与贺词。祝词用在事情成功之前,表示祝愿与希望;贺词用在事情成功之后,表示庆贺与赞美。祝词贺词形式上包括贺词、贺电、贺信,多用于寿诞、婚礼、会议、比赛、工程建设等重大的活动场合。
写祝贺词要写明祝贺的事由。说明向谁祝贺、祝贺什么,为什么祝贺等,有的还要论及被祝贺的人和事的意义节日或某些特定纪念活动的贺词,往往还要向被祝贺者提出新的要求和希望。 语言要求要简练概括,并有较强烈的感彩,遣词造句要充分热情、喜悦、鼓励、希望、褒扬之意。使人感到温暖和愉快,受到教育和鼓舞。不用辩论、谴责和评论等词语和语气。注意颂扬和祝贺要恰如其分,溢美之词会让人怀疑和不安。经典例题
例1 今年9月1日,曝光中学举行50周年校庆。假如你是曝光中学的一名校友,请你以校友的名义给校庆办公室写一封信,表达你的祝贺之情。(只写正文,正文不超过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给母校校庆的贺信,信的主要内容应涵盖以下几点:①母校50年的光辉历程;②母校的业绩;③对母校的感激;④对母校发展前景的预祝等。语言上要多用短句,注意感情的抒发。
答案:略例2 在意大利都灵举行的冬季奥运会上,中国双人花样滑冰运动员张丹(女)和张昊(男)这对很有希望获得金牌的年轻小将,在完成重大比赛中尚未有人尝试过的高难度动作——“抛四周跳”时,20岁的张丹不慎摔伤膝盖。在大家都以为他们会放弃比赛的时候,张丹只经过5分钟的短暂处理就重新回到冰面上,忍着伤痛与张昊一起流畅地完成了余下的动作,获得了银牌。请你根据以上情境,对张丹、张昊说一段赞美的话。要求语句连贯、得体,语言要有文采。不超过60字。
你对张丹、张昊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要求写赞美词,其实与祝贺词也十分贴近,只是把祝贺成功变换成精神的赞美,赞美中要注意鼓励与期盼。答案:你们以高难度的动作挑战自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为国争光。今天的历练是为了明天的腾飞,未来的鲜花将为你们而绽放!(或:你们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受挫而决不放弃的执著,是奥运精神的完美诠释。你们,是冰面上翩翩起舞的蝴蝶,世界因你们而美丽!)知能导练 击水三千,扶摇九万 一、基础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提供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yì  肄业 游弋 散佚 自怨自艾
B.xù   勖勉 煦暖 夫婿 民胥效之
C.bì  裨益 辟谣 婢女 荫庇子孙
D.lún 沦丧 论语 伦理 羽扇纶巾
解析:B.胥xū;C.辟pì;D.纶ɡuān。
答案:A2.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 底止:深
B.方今风俗日偷 偷:苟且
C.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矫:傲视
D.余到校视事仅数日 视事:到任,处理政事
解析:C项“矫”应为“矫正”。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遏制房价飙升,政府责无旁贷,因而国务院近期推出了楼市降温的新举措,即调高了贷款购买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
B.截至目前,美国还没有获取稀土元素的终南捷经,而美军制造激光制导炸弹、夜视镜和雷达等所用稀土元素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因而,一些美国人担心,中国掌控对美国的“市场控制权”。
C.台湾设计师巫永坚因设计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而一鸣惊人,如今,在台湾时尚创意圈内,他有着“海宝爸爸”的雅称。D.在玉树地震中舍己救人的香港义工黄福荣,以大爱书写了大写的“人”,他用他无私的义举,开诚布公了一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
解析:D项,开诚布公:意思为“诚恳待人,坦白无私”。用于此处不当。
答案:D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B.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
C.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
D.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解析:A.末尾应用问号。C.“中学,高等”间的逗号改为顿号。D.“或三年、或四年”中的顿号改为逗号。
答案:B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这幅图片再现了身穿节日盛装的姑娘们围绕在熊熊篝火旁一起歌舞狂欢,汗水浸湿了她们的衣衫。
B.根据意大利法律规定,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就有可能做有违公众利益的行为。
C.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D.我校这次为玉树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捐善款三万余元。解析:A.成分残缺,应为“再现了……的情景”;B.后一分句有问题,表面上看是“做”和“行为”不搭配,实际上是句式的混乱杂糅,可以表述为:否则他的行为就可能有违公众利益。或:否则他就有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D.“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表意不明。
答案:C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解析:⑤③是为人格下定义。①总说,②④分说,⑥总结。
答案:D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节选,完成7~10题。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7.作者教导青年学子要“抱定宗旨”,请问这“宗旨”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研究高深学问,植基勤学,不为专职任事,不求升官发财。
8.“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要求?
答案:入法科者,当求法理,以建中华法制;入商科者,当求商理,以建中华经济。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是因为作者认为大学性质决定了学习者不在专职任事,同时唯有深究法理、商理等基础学理,才能复兴中华。9.文中的“误己误人”各指什么?
答案:误己指“光阴虚度,学问毫无”;误人指“担任讲席,贻误学生”“置身政界,贻误国家”。
10.作者为什么先提出要“抱定宗旨”?
答案:因为宗旨既定,自趋正轨;反之,如果宗旨既乖,则趋向各异。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但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浓厚。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己当官仕途方便。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民国初年,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那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一趟趟“亲顾茅庐”。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日被保释出狱。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11.在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的?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文叙述的思路,要从文章整体把握蔡元培与北大之间的联系。答案:(1)当时的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不少教员是不学无术的政府官僚;很多学生不以学业为重,而是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2)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坚定“教育救国”的信念,针对北大当时的实际,实施“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校方针;聘请教师;实行师生之间民主自由的风气;实行教授治校;同情、支持学生的爱国行为。
12.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第一问是对作者描述人物所使用的手法的分析比较;回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要突出描述手法对表现蔡元培人格和襟怀的意义。当然也可将写每个人的手法和作用结合起来回答。
答案:(1)写引进陈独秀主要通过对蔡元培细节性的行为的描写,表现了蔡元培求贤若渴的诚意和胸怀。(2)写引进胡适主要通过引用胡适纪念性的话语,侧面表现了蔡元培独具慧眼,不拘一格吸纳人才的博大胸襟。13.文中说:“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请结合全文,并联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有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蔡元培先生对待学生游行请愿的态度的看法。
解析:蔡元培先生和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露的观点基本一致,即为保存实力,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答案:蔡元培先生对学生游行请愿阻挡的言行,表明他和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表露的观点基本一致,即为保存实力,不主张学生徒手请愿。他是尽力地想保护北京大学独立自由的环境,保护学生不受伤害。14.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一评价语的实质是从才能和人格两方面来评价蔡元培的,答案就要围绕这两方面分条陈述。答案:(1)他有人格魅力,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愤然辞职,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等。(2)他有坚定的“教育救国”的信念。(3)他尊重学术,尊重人才,胸襟博大,容纳百川,不拒细流。如引进陈独秀与胡适等不同风格的人才。(4)他热爱学生,如想方设法营救被捕的学生,对学生一片赤子之心等。(5)他博学,学贯中西,善于借他山之石,来塑造北大。四、语言表达
15.有人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此话颇有道理,有时褒奖的话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蔡元培先生的演说里,有时也给学生戴顶“高帽”,从而增强说服力。试分析以下语句中的“高帽”并作出结论。①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
“高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高帽”:诸君为大学生,是根基深固者。
结论:诸君定能不为流俗所染。
②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高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高帽”: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是卓绝之士。
结论:担此重任,责无旁贷;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16.看图分析北大校徽的含义。解析:看图题要细细看图,既要从整体看,又要从局部看,找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答案:示例:①“北”为两背向之人,“大”为一负重者形象,既可解为人上有人,学无止境,又可解为北大学生要担负国家兴亡之重任。
②“北”为跨河之桥,“大”为行走人形,既可解为做学问过得“桥”方可登堂入室,又可解为入北大如同万人同挤独木桥,过得桥来,皆为人中龙凤。
③“北”为围墙且设大门,“大”为人形,既可解为入得此门,学海无涯,天高地阔,又可解释为出得此门难上加难——唯北大学风之严。(答案不唯一,只要根据象形衍生出即可)课后撷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素 材 点 说(学生用书P93)
蔡元培的治学
蔡元培是教育改革家,同时又是学问渊博的专家,他在治学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的书房中挂有自己的画像,上面题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亦不知老之将至。”在书桌上放有自己写的“学不厌,教不倦”几字。他说明读书方法的重要性时说,吕洞宾用手指点石成金送给穷人,但这穷人不要。问他为什么不要金子,他说要吕洞宾的指头,因为可点出无数金子。 这种想法从道德上来说,固然要不得;但就求学而言,却是最不可少的。他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有次他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好一会,才有一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蔡元培笑着说:“对!对!”并鼓励说:“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点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留给后人的不只他的教育思想,更有他的治学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北大的百年基业;他的治学精神也在启迪着百代后人。其精神实质,一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惟其如此方能深入,惟其深入方能见人之未见,得人之未得,成人之未成。二曰不崇拜偶像,惟其如此方能独立思考,方能另辟蹊径,方能有创新。在当今追求科学发展的时代,施行创新教育的时期,先生的思想,先生的精神仍可作为我们施教者,我们受教者理应秉承的一个重要理念。说 事 悟 理(学生用书P93)
选择力量
你生命中健康、财富及成功的关键,在于你拥有“做选择的能力”。
这最伟大的发现,可以让你了解到的重要事实是:在你心里,早已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与力量,它能让你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且变得富裕、快乐、自由。你是注定会赢的,你的内在本领使你能够主宰及统御自己的命运。如果你并未察觉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你没有做出选择。每天早晨醒来,在关心有什么事情待做之前,选择回想并大胆宣告下列永恒的事实:
今天,我选择和谐、平静、完全健康……还有从天而降的灵感。我知道,当我要求这些生命中的真理时,我唤醒并启动了我潜意识中的力量,它使我表现所有力量及特质。我对这一切感恩。悟言:我们每人每天都应该做出这样的选择,它们是生命的原则。当你确认它们时,使得所有这些力量在你的生命中发挥效力。要记住,你一生中的经验、状况及情势是你所做选择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