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教案1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封建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
三、教学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恋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这是一首歌的歌词,仿佛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为爱殉情的那份坚贞,那份执着。那么,就在这种哀怨缠绵的气氛中,让我们的思绪飞回到过去,重温一下《孔雀东南飞》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
(二)、表演
下面请咱班三名同学给大家表演《孔雀东南飞》的几个片段。
(三)、分析
1、我们知道《孔》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刘兰芝和焦仲卿,通过上节课文本的解读以及刚才同学的表演,说说刘兰芝和焦仲卿有哪些性格特点?
焦仲卿:情重而软弱反抗(板书)
刘兰芝:勤劳善良温顺刚正不阿(板书)
2、我们知道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但最后美梦成真,快乐地在一起生活了吗?
明确:没有。最后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为爱殉情。
3、大家想想是谁迫使他们分离的呢?
明确:蛮横无理的焦母和暴戾无情的刘兄
4、焦母、刘兄和焦仲卿、刘兰芝是什么关系?焦母、刘兄是什么的象征?
明确:亲戚。是封建家长的象征。
5、焦母为什么有权力命令焦仲卿驱谴刘兰芝呢?
明确: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汉代是封建政权得以加强的时代,董仲舒曾提出了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时代,家长具有一定的权力,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对儿媳或妻子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所以我们知道造成焦、刘二人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明确: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板书)
(四)、课外延伸
1、在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或听到的故事中,哪些爱情是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或封建家长的迫害而酿成悲剧的?
明确:《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配乐《梁祝》)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人的爱情(配乐(枉凝眉))
《雷雨》中周朴园和侍萍以及周萍和四凤的爱情(配乐《一眼万年》)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家说的都很好,古有梁祝、红楼,今有雷雨,外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但这些都是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也曾上演过。
南宋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另娶他人,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恰巧与陆游相遇,一对有情人相对无言。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幻灯片)
唐婉再游沈园,见到这首词,相应的和了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幻灯片)不久唐琬抑郁而亡,而陆游也抱恨终生。
梁祝的化蝶,焦刘的孔雀东南飞,陆唐的钗头凤,哪个不是以悲剧结尾,哪个不沾染着青年人的血泪,从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刽子手就是封建礼教。几千年来,冷酷的封建礼教,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无数的悲剧后面,还有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执着地追求。
(五)、升华
1、鲁迅说过“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说说,对待封建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幻灯片)
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幻灯片)
2、那么你是怎样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的呢?
(六)、作业:
焦仲卿的母亲爱她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她儿子的美满婚姻?(幻灯片)
《孔雀东南飞》教案2
一、导入
封建家长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可以凭一纸修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不足为奇。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
1、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
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
关于铺排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
生1: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
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
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孔雀东南飞》教案3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二、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文学常识:
1、《玉台新咏》:南朝陈代徐陵编,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部很有影响的古诗总集。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见幻灯片)
2、乐府:A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管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以后就把这些乐章歌辞称为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B魏晋六朝和唐代把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也称为乐府。C宋代以后用作词和曲的别称,如《东坡乐府》。(见幻灯片)
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见幻灯片)
4、《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见幻灯片)
二.初读,释词。
1.圈画出读不准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读准字音(见幻灯片)
自缢、箜篌、公姥、槌床、哽咽、伶俜、腰襦、葳蕤、遗施、玳瑁、流纨、纤纤、磐石、拊掌、窈窕、便言、怅然、否泰、络绎、鹄舫、婀娜、踯躅、赍钱、鮭珍、晻晻、摧藏、著我绣夹裙、重纷纭、萦苦辛、明月珰、龙子幡、虽与府吏要
古今异义词(见幻灯片)
1、共事二三年: 2、可怜体无比: 3、汝岂得自由: 4、本自无教训:
5、处分适兄意: 6、便可作婚姻: 7、为仲卿母所遣 8、大人故嫌迟
9、隐隐何甸甸 10、何乃太区区 11、勿复重纷纭 12、奄奄黄昏后
13、槌床便大怒 14、却与小姑别 15、妾不堪驱使 16、自可断来信
17、感君区区怀 18、承籍有宦官 19、适得府君书 20、虽与府吏要
21、千万不复全 22、叶叶相交通 23、蹑履相逢迎 24、多谢后世人
偏义复词:(见幻灯片)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
通假字(见幻灯片)
1、终老不复取2、箱帘六七十3、蒲苇纫如丝4、府吏见丁宁
5、摧藏马悲哀6、合葬华山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见幻灯片)
《孔雀东南飞》教案 4
[教学目标]
A、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B、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C、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D、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点]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
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安排]两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正音辨危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对本文情节形成整体了解;尽量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疏通课文词句。
一、导入:
1、欣赏歌手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
2、《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3、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结合题下注释、课后知识短文):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陈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三、结合小序介绍本文故事情节:
1、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2、复述故事情节
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同比《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四、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可先给出标题,引导学生或有重点地朗读、或有目的地迅速浏览,标出每部分的起止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明确课文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托物起兴(01)——————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自请遣归(02)——————故事的开端
第三部分:夫妻誓别(03~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再发展
第五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六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补充:其中第三部分,(3-6)仲卿求情(7-8)决心自遣(9-10)拜母别姑(11—12)夫妻誓别;第四部分,(13-18)得母同情(19-20)阿兄逼嫁(21)操办婚事)
3、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自我疏通课文词句:
提示:
1.古今异义。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随机举例:
1、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2、“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孔雀东南飞》教案 5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语文组雷国锋
目的要求:
一、理解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三、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四、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字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五、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六、背诵9~12段,24~26段。
要点难点:
一、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二、因本诗很长,课前应认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三、本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中心思想。
四、偏义词的特点;“相”字的不同用法。
五、了解、鉴赏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一、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男家可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就是以第一条为接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汉代的民歌,是当时国家音乐机关乐府所采集的,配上乐曲来歌唱,入乐的歌词便称为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今天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不为儒家诗权所束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这方面的代表。(参阅教材P40)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争论颇多,有人认为汉末人作。有人认为六朝人作。有人根据诗前小序有“汉末建安中”字样,断定为汉末作品。有人根据诗中有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断定为六朝作品。这两种说法都缺乏充分根据。可以肯定的是:本诗写作时间当在陈朝之前;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人们的增润修饰,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会完全保持它最早的面貌,因此,可以说是那些不同时期的无名氏作者的集体创作,若从汉末算起,已流传一千七百多年,它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故事和强烈的反抗政权精神,博得了历代人民的喜爱。
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可能从建安以来,在群众中流传已久,而到六朝才写定的。虽然经述文人加工,但民间文学的特点仍很显著。
二、作者简介
徐陵(公元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南朝陈朝人。幼聪慧,八岁会写作,十二岁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长大以后,更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东宫学士。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魏。后入陈为王兵尚书,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岁。
《玉台新咏》中“玉台”一名的取义,从徐陵序文里“周王璧台让,汉帝舍屋之中”看,它的语意应是指说“后庭”,所谓《玉台新咏》,是说这是一部供给后庭歌咏的新诗集。
三、《孔雀东南飞》简介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