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大体方位,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了解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认识秦国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2.教学难点
了解都江堰功能构造原理,感受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战国知识小卡片导入 教师介绍战国概念,出示时间轴及《春秋》《战国策》图片。 学生理解记忆。 时间轴概念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效率。
提问过渡: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时也知道了东周分为两个阶段——春秋和战国。春秋之后,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后来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那么,春秋和战国作为东周同一时期的两个不同历史阶段,有哪些发展和不同呢?我们今天便来一起进行学习。
知识讲解一、战国七雄 1. 战国七雄局面形成 教师出示春秋晚期至公元前386年时间轴,介绍春秋晚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夺取政权及诸侯兼并,统一趋势加强的社会形势。 学生观看时间轴,从4幅地图中锻炼分析社会变化发展趋势。 培养时空观念,教会学生读图,能够从地图变化中提取出有效信息。
练一练:锁定七雄,巧记七雄位置方位。 学习根据记忆口诀记忆七雄范围 多种感官同时调动,提升学生记忆力。
2.战国时期社会状况 (1)强大的诸侯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教师出示材料,揭示材料汇总所反映的社会趋势。 然后,提问材料中提及到的内容,“什么是合纵?你知道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吗?” 指导学生阅读史料,拓宽学生视野。 历史地图与历史史料相结合,为学生多角度分析搭梯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征战。 教师出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战例,提出并带领学生分析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之处? 学生依据战例完成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之处表格填写。
叙述过渡:为了能够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各国纷纷选择变法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中最成功的秦国的商鞅变法?商鞅为什么要变法,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知识讲解二、商鞅变法 1.背景 (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教师出示材料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学生回答教师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及时做好课堂笔记记录。 采取多样化授课形式,多种方式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教师出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示意图进行讲解。
(3)“诸侯卑秦”,秦孝公求贤如渴。 教师出示材料,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感悟:河山以东强国六……周室衰,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遏之(被当作野兽对待)。——《史记·秦本纪》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
2.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教师简介商鞅生平,出示《商鞅入秦路线》。
3.内容 教师出示商鞅变法措施、意义,对应内容展示表格。
4.影响 教师出示材料,指导学生得出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大增,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结论。
想一想 教师提问: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叙述过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日盛,他们认识到巴蜀特殊的战略地位。战国后期,秦昭王委任蜀郡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根治闽江水患。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引入下一页)
知识讲解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概况 教师播放《都江堰》视频,指导学生完成资料卡片。 学生看视频,完成都江堰资料卡片表格填写。 通过视频与立体图形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都江堰修建原理,突破难点知识。
2.构造原理 教师出示都江堰立体图,对视频内容进行二次强调说明。
3.作用 教师提问都江堰作用是什么?并强调指出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问题。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随堂练习
1.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南端的是( D )
A. 秦国 B. 魏国 C. 齐国 D. 楚国
2.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C )
A. 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 都江堰的修建
C. 铁制工具和牛耕使用与推广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对如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4.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关于此记载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 表述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B. 此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的岷江中游
C. “时无荒年”指四川从此无水旱灾害 D. “天府”喻指四川成都平原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并思考衡量变法成败与否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