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标要求
了解青铜器工艺的成就;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
1.掌握我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品,并能识别相关图片。了解青铜器铸造的基本过程。
2.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
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2.教学难点
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说一说有关“鼎”的成语导入 教师首先介绍鼎的概念,然后提问,看谁能说出比较多的有关“鼎”的成语? 学生回答。 “鼎”的成语比赛导入,活跃课堂气氛,快速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情境。
提问过渡:我们说了这么多关于鼎的成语,那么同学们知道鼎是何时出现?用什么材料做成,又是怎样制作吗?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知识讲解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教师出示青铜器发展时间轴与《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指出原始社会晚期,我国黄河流域多个遗址出土了距今5000—4000年的铜器,(出示山西陶寺遗址距今4000多年铜容器口沿残片,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距今4000多年铜镜图片);夏朝时继续发展,(出示夏朝网格纹鼎、乳钉纹爵图片);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因此被称为青铜时代。 学生对照地图找到对应出土位置。 帮助学生丰富历史见闻,建立时空观念。
2.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教师依次出示食器、酒器、水器、挹水器、厨具、礼器、兵器、农具、杂器图片;并向学生介绍说明主要集中在饮食、祭祀、军事方面。 学生观看不同种类青铜器图片,及时做好比较记录。 图片与史料多种媒介共同使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知识。
特点二: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等级鲜明。 教师出示《周朝鼎簋制度表》图片及材料,说明周代礼器类型与数量的多少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代表贵族等级的高低。 学生了解掌握《周礼》史料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的制度。
特点三:制作工艺高超 (1)教师介绍典型代表器物四羊方尊,出示其图片及文字介绍资料; (2)教师介绍青铜器制作方法——泥范铸造法。出示流程图图片,方便学生了解掌握。 学生观看图片,了解四羊方尊技艺高超表现在分体铸造再融合技术、优美造型及纹饰等多方面,以及泥范铸造法,丰富历史知识见闻。
特点四: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铸造大型器物 教师出示典型代表——司母戊鼎图片,介绍他的重量是832.84千克,相当于16至20少年的重量,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学生观看司母戊鼎图片,并了解司母戊鼎铸造过程 史论结合,教会学生用史料及地图得出结论的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介绍司母戊鼎制作过程。
特点五:分布广泛 教师出示《夏商周青铜文明分布示意图》并提问:根据左图,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得出夏商周时期我国很多地区的先民都掌握了青铜铸造工艺,涌现出很多颇具特色的青铜器。
知识小结 学生回顾知识,填写表格。 及时总结,巩固知识,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提问过渡:从上述图片及史料中我们看到夏桀的统治残暴,引起人民反抗,夏朝也最终而走向灭亡。那么它是怎么灭亡的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知识讲解二、甲骨文记事 1.甲骨文含义 教师讲解概念,并出示甲骨文刻写过程。 学生对感兴趣内容进行记录,回答教师问题,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授课内容辅助以适当知识拓展,帮助学生全方位认知甲骨文 授课内容辅助以丰富的图片,不是给学生干巴巴的文字,让历史课堂变的有趣起来
2.发现情况 教师首先播放《甲骨文的发现》视频,然后学生依据视频内容,完成甲骨文发现时间、人物、出土地点、发现概况等内容。
3.记载内容 教师首先指出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然后进行卜词举例,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认知。
叙述过渡:有同学可能要问甲骨文构字有什么规律呢?后人专家学者经过长期研究,总结出了以下规律,我们来看一下。(引入下一页)
知识讲解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造字特点 教师出示甲骨文造字特点介绍表格,并举例说明。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认知甲骨文造字特点规律。 将课堂主体地位放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甲骨文地位评价 1.世界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具有世界影响力 教师出示三则史料,进行观点验证。说明甲骨文的重要地位,它是世界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具有世界影响力。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析史料,了解甲骨文研究现状。 锻炼学生分析史料能力,最后知识拓展给学生以思考空间和回味,为学生埋下历史研究的种子。
知识拓展:介绍汉字叔叔事迹及习近平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词;说明甲骨文研究在当今社会仍方兴未艾。
随堂练习
1.甘肃齐家文化某遗址出土了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这说明我国铜器的出现时间不晚于( A )
A.原始社会后期
B.商朝时期
C.西周时期
D.东周时期
2.周王朝有“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的说法,这说明( D )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B.青铜器使用范围广泛
C.青铜器主要用作食器
D.青铜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等级
3.央视推出的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A )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
4.《尚书》记载:“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意思是说,殷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书册了。这里书册的材料是( D )
A. 竹简 B. 丝帛 C. 青铜器 D. 龟甲和兽骨
5. 图中所示甲骨文最有可能反映了哪一个时代的武器使用情况( D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 战国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中国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感兴趣的同学请课后查阅有关他们四人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开启自己的甲骨文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