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课标要求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2.识读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西周分封诸侯国示意图,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3.从夏桀、商纣、周厉王腐朽残暴的表现中,认识国家衰亡的原因,了解人心向背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夏、商、西周三个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2.教学难点
理解分封制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歌曲《朝代歌》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朝代歌》,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家天下” 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倾听歌曲,建构中国历史朝代概念。 歌曲《朝代歌》导入,形象直观,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更好的导入本课。
提问过渡:歌曲开篇“夏商要家天下,不要禅让” 是怎么回事?中国“家天下” 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知识讲解一、夏朝的兴亡 1.夏朝的建立 教师出示《夏时期全图》及朝代信息卡,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抢答。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抢答。 通过阅读教材的方式了解这部分知识点,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教师出示世袭制漫画与材料,提问根据材料,禹最初想把王位传给谁?最终是谁继承了王位? 学生回答皋陶、伯益;最终启继承王位。
然后教师出示第二则材料,对王位世袭制进行分析评价。 提问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分别指禅让制、世袭制;“公天下”过渡到“家天下”。
提问过渡:那么夏朝建立后,统治状况如何呢?
3.夏朝的统治 (1)夏朝的统治措施 教师出示《夏朝统治区域》图,指出夏朝统治的中心区域为今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夏朝统治措施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并通过二里头遗址发掘,在教师帮助下归纳出夏朝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夏朝青铜器文明进程的特点。 地图与知识点结合,培训学生时空观念,史料信息提取运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将核心素养的提升,潜移默化的融入到知识讲解中。
(2)文明见证 教师出示《二里头遗址平面图》,向学生介绍二里头遗址及所发现的青铜器物,如:镶嵌绿松石牌饰、网格纹青铜鼎
4.夏桀暴政 教师出示夏朝世系表及《山东武梁祠汉刻拓片手持戟把女仆当椅凳坐的桀》图片及当时民谚,“时日(桀)曷丧?予及汝皆亡。” 学生看图,感受夏桀统治的残暴。 图文结合丰富学生见闻
提问过渡:从上述图片及史料中我们看到夏桀的统治残暴,引起人民反抗,夏朝也最终而走向灭亡。那么它是怎么灭亡的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知识讲解二、商朝的兴亡 1.商朝建立 教师出示《商汤灭夏》图,指出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在亳。 学生认真听讲,及时记录,做好笔记 授课内容辅助以丰富的图片,不是给学生干巴巴的文字,让历史课堂变的有趣起来。
2.商朝强盛 教师出示伊尹材料与图片,介绍伊尹事迹,说明商朝强盛,与商汤任用贤才,发展生产有直接关系。
3.盘庚迁殷 教师出示《商朝形势图》,指出因战乱、环境因素,商朝多次迁都,盘庚迁殷后,相对稳定下来。
4.商纣暴政 到商纣王时,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修筑豪华宫殿,征收繁重赋税,施用酷刑,激起反抗。 教师出示商纣王奴役百姓、炮烙之刑、酒池肉林想象图片。
叙述过渡:商纣王残暴的统治,迫使人们吹起来反抗的号角,具体反抗情况如何呢?我们接着学习——西周的兴亡。
知识讲解三、西周的兴亡 1.西周建立 教师出示《牧野之战》地图与利簋铭文,对牧野之战进行佐证。并向学生介绍——公元前1046年,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翻译分析利簋铭文内容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节奏紧凑,在史料、活动的艺术氛围中,完成本课教学与学习,给学生以美好的知识回忆。 时间轴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厘清学习线索。
2.分封制 教师出示《西周分封示意图》,布置学生读教材完成任务单填写(含分封制目的、依据、对象、内容、作用)若干方面。 并布置学生在《西周分封示意图》上找出宗亲、功臣、先代贵族封地,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分封制内涵。 学生读图了解分封制概况,了解“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的后果,以及分封制利弊。
3.西周灭亡 教师出示西周灭亡时间轴,帮助学生图表化学习知识。 学生记忆了解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朝政腐败,西周被犬戎所灭;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课堂讨论 从商周开国君主和夏商周亡国君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夏、商、周兴衰的共同原因有哪些?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参与讨论,自由发挥,最后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结论。
随堂练习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夏商周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D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2.《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 )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3.商灭夏后,商朝很快强大起来的原因不包括( D )
A.商的国君很有才干 B.任用贤臣
C.关心百姓,发展生产 D.迁都到殷
4.《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共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表明西周实行( B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推恩令
5.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 C )
A.推行分封制,地方势力膨胀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
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课后有同学为这个问题争论起来。你同意那种观点,请查阅资料印证自己的观点,并思考衡量一种制度是否是进步还是倒退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