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21:4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知道考古发掘的南、北方两个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揭示了我国原始农业的概况、区域特征及发展水平,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人类迈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3.了解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取得的成就,从而产生崇敬之情,培养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河姆渡人、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
2.教学难点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完成食物与农作物关系连线 教师向学生展示食物、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连一连下列食物与哪一种农作物有关?并进行讲解稻(去壳后称大米)可以用来蒸米饭;粟(俗称小米)可以用来熬米粥;黍(去皮称黄米)可以用来蒸米糕。 学生进行连线。 使用学生熟知事物连线引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问过渡: 那么上述农作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的出现又对中国农业生产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今天便来一起学习这部分内容。
知识讲解一、原始农业的发展 1. 农作物种植 教师出示农作物出现时间轴,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农作物培养简要历程及《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图》中重要遗址。 让学生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的国家,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学生记录整理,归纳总结,加深对原始社会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的认识。 使学生认识我国对世界农作物栽培做出的贡献,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除了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原始农业也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来进行耕种,农业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教师出示《刀耕火种》及《耒耜图片,》讲解刀耕火种含义及耒耜用途。
2.家畜饲养出现 教师讲解原始畜牧业出现逻辑过程,出示《贾湖遗址出土的狗骨头》与《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陶猪》,证明当时畜牧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学生通过读识图片,发现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理解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磨制工具、聚落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及读图识图能力。
3.磨制石器发展 教师出示《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磨制工具(石斧、石镰)》图片,说明磨制工具表面光滑,更加锋利,更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聚落发展 教师出示《陕西临潼姜寨半坡遗址》图片,并说明磨制工具发展促进了农作物种植,同时家畜饲养出现,使人们开始走向定居生活,并最终形成聚落。
叙述过渡:接下来我们通过3个典型的原始聚落代表来对古代原始农耕生活进行研究,首先我们来看河姆渡人的生活。
知识讲解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教师首先介绍河姆渡遗址发现过程,然后布置任务,学生阅读教材,完成河姆渡居民生活状况表格填写 学生自读教材,完成表格填写。并跟随教师问题作答,得出结论,及时整理、归纳、总结、记忆。 学生首先自主学习完成对河姆渡居民生活的整体认识,然后再在教师带领下,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增强学生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房屋建筑 教师出示干栏式建筑房屋图片,然后提问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及意义?他们为何要这样建造房屋?(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河姆渡人的木结构水井)
2.粮食作物——水稻 教师通过材料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图片,说明河姆渡人已能种植水稻,并有余粮储存。
3.生产工具——骨耜 教师出示材料和《骨耜》图片,说明骨耜构造及其作用为用于翻土耕作。
4. 家畜饲养 教师出示材料及《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及头骨》图片,说明河姆渡已经能够进行人工饲养家畜。
5.生活用品 教师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组图,向学生展示河姆渡人不同的生活用品,说明河姆渡人不仅进行农业生活,还有自己的图腾象征、文化生活等。教会学生立体的看待原始农耕生活。
叙述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半坡居民的生活。
知识讲解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教师首先介绍半坡遗址发现过程,然后布置任务,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半坡居民生活状况表格填写。 学生记录,及时归纳记忆。 图文结合,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历史学习兴趣。
1.房屋建筑:半地穴式 2.粮食作物:粟(sù) 3.生产工具 4.家畜饲养 5.生活用品 教师出示半坡居民图片墙,向学生介绍半坡建筑、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等各种图片。
思考训练 教师提问:导致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房屋建筑,粮食种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做出回答。 讲练结合,加深学习印象,帮助学生有效运用知识。
回顾知识,完成河姆渡人 与半坡居民对比表格。
叙述过渡:最后我们来看一大汶口遗址。
知识讲解四、大汶口遗址 大汶口遗址 教师讲解大汶口发现过程,布置任务,学生回答大汶口发现时间、地点、代表文物。并提问大汶口和龙山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然后通过两则材料来进行解读。 学生回答教师问题,并通过材料提取信息,得出贫富分化日益明显的结论。 通过阅读材料,锻炼学省信息提取能力。
思考训练 教师出示材料,并带领学生分析特点:材料一 山东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距今5千年前后,大汶口原始居民会制作黑陶和白陶。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很多且精美,有的墓室一无所有。 材料二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祭坛上权贵的墓地里,随葬品丰富且有制作精美的玉器。普通墓葬的随葬品很少。 表明新石器晚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私有制产生,社会阶级分化已相当明显。
随堂练习
1.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状况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畜
B.已从穴居走向聚落定居
C.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D.基本形成“南粟北稻”的种植格局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一组唯美的镜头:禾苗在春雨中茁壮成长,夏日里稻花香气四溢,秋收时饱满的稻穗“笑”弯了腰。此情此景,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一早期人类的劳作中( B )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大汶口人
3.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点是( B )
A.以农业为主,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
B.地理环境与代表性的农作物品种
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4.半坡人和河姆渡人比北京人进步,主要表现在( A )
①种植农作物,是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③学会建造房屋,过着聚落生活
④会制作陶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结合下表中半坡遗址的考古数据,你有哪些猜想?有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