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标要求
知道东晋的兴亡和南朝政权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地图,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的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东晋政权的特点和东晋的北伐。
2.通过研读史料,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
2.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诗词导入 分别展示《史记》和《宋书》中关于江南的介绍,设问“江南”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江南为什么会变化如此之大? 以学生熟知的诗词为谚语导入,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一、东晋的兴亡 1.建立 教师展示“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一段史料,讲述东晋建立的基本概况。 通过地图和教师讲解,了解东晋建立的情况。同时用材料说明东晋政治的特点,加深学生理解。
教师展示一段史料,讲述这一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并用示意图的方式呈现。 学生理解东晋政权的特点。
2.北伐 教师讲述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曾收复黄河以南部分地区,并展示材料和东晋疆土,说明东晋北伐失败,局部统一,偏安南方。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通过教师讲述,学生了解东晋北伐的概况。再以知识拓展的方式让学生对祖逖的相关事件有所了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
教师拓展祖逖北伐的相关事迹,简单说一下“闻鸡起舞”和“中流击楫”的故事。 学生回顾所学进行回答。
教师展示两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说明东晋北伐的作用。 学生根据材料回答。 学生通过材料了解东晋北伐的作用。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
3.灭亡 教师展示图片和材料说明东晋末年,政权旁落,进而导致东晋灭亡。 学生通过地材料和示意图了解。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说明东晋的灭亡,也为下一目的学习做铺垫。
过渡:东晋灭亡后,南方的政权又是怎样一番局面呢?
知识讲解二、南朝的政治 教师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势”,说明南朝政权的更迭。 学生了解南朝的基本情况。学生根据图表回答南朝政权的特点。 学生通过地图和图表,了解南朝政权更迭和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教师展示“南朝政权一览表”,让学生通过图表说说南朝政权的特点。
教师再次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势”,让学生观察说明疆域最大的是哪个朝代。然后教师说明宋武帝和宋文帝的统治情况。 学生观察地图后回答。 学生通过图片获取关键信息进而教师再总结宋政权的统治。关于梁政权,用示意图了解,更清晰明了。
教师用示意图的方式说明萧衍夺权称帝后的残暴统治,及对社会的危害。 学生对梁政权有大致的了解。
过渡:东晋和南朝的统治对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
知识讲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的地理位置 教师呈现地图,讲述江南即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古人又称江东或江左。 学生了解江南的地理范围。 通过教师讲解和地图,学生了解江南的地理范围,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原因 教师展示三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说说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回答。 学生通过材料了解江南开发原因,培养材料分析的能力。
3.表现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说说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的表现。然后教师在逐一进行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回答。 以学生阅读教材方式了解江南开发表现,提取关键信息,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随堂练习
1.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B )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2.从东汉末年到南宋,促进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并最终超过北方的原因有 ( A )
①北方人口南迁 ②民族交往 ③南方相对稳定
④南方生产技术历来比北方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B )
A.统治阶级的腐朽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制糖技术的发达 D.丝织技术的高超
4.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B )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参照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根据现实情况,说一说如果你负责某一地区的开发,会采取哪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