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教师: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为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而史书里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对曹操不同形象的讲解引出曹操所属的时代,进而过渡到本课要学习的三国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一、官渡之战
1.官渡之战的背景
教师: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展示图片:
展示材料:
路有饥妇人,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教师: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各地出现了盘踞一方的军阀。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袁绍出身于世家大族,在军阀混战中,兵多粮足,实力强大,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势力,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占有今河北、山西和山东东部,兵多粮足,有10万兵力,他轻视曹操,很傲慢,不虚心采纳部下的建议;统治黑暗,军心涣散。
展示图片:
教师:曹操为壮大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2)经济: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
2.官渡之战的过程
展示材料:
教师: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和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
展示图片:
教师: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合作探究】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
教师:曹操:发展北方经济,势力不断增强;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善于用人;正确的斗争策略。袁绍:骄傲轻敌,拒绝采纳谋士建议。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讲解了官渡之战的背景和过程。通过历史地图对官渡之战过程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最后再通过合作探究探讨曹操打败袁绍的原因,使学生对官渡之战以及当时的形势有进一步的了解。
过渡: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自主阅读教材;结合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依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点拨与强调,突出重点与难点,尤其是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二、赤壁之战
1. 赤壁之战的背景
教师:“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壮心”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统一全国。
教师:他此时曹操的主要对手就是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和割据江东的孙权。
展示图片和材料: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
展示图片和材料: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隆中对》
教师: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2. 赤壁之战的过程
展示材料:
曹军PK孙刘联军
曹军:20余万人
VS
孙刘联军:约5万人
展示地图
教师:曹军来势汹汹。此时,刘表病亡,刘琮即位,旋即降曹。驻守樊城的刘备只能南逃。为阻止刘备逃亡江陵,曹操亲率精锐骑兵急速追赶,在长坂大败刘备。刘备逃往夏口。刘备听从鲁肃建议,驻军樊口。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率领3万人,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周瑜指挥孙刘联军5万人,打败了曹操的先头部队。曹操退到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此时黄盖向曹操诈降,率领十艘大船,上面装满苫盖好的浸透油脂的干柴,后面拴上灵便的小船配合进攻,顺风直扑曹军水寨。曹军以为东吴大将来降,毫无防备。当来船接近曹营时,突然点火,风大火猛,很快烧毁曹军水陆营寨。周瑜随即率军攻杀过来。曹军大败,曹操带领残兵败将,逃回北方。
展示图片:
教师:
【合作探究】为什么曹操会失败呢?
展示材料:
材料一: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材料二: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材料三: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2)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3)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4)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设计意图)本目主要阐述了赤壁之战的相关内容。通过历史地图使学生对赤壁之战的过程有个清晰的了解。再以材料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
过渡: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教师: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转而经营关中和西北地区,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在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则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还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展示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2.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师:为了能够在战争中取胜,魏蜀吴的统治者大力发展。
展示图片:
教师: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教师:作为曹操对手的孙权又是怎样经营的呢?
展示材料:
“兵久不缀,民困于役,岁或不登,其宽诸速,勿复督课。”
——《三国志·吴书》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孙权多次下诏宽赋息调,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利用江东地处沿海的地理优势,发展造船业,积极进行航海活动。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州。
展示图片: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蜀国的发展。
展示图片:
教师:刘备建蜀汉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执政。当政期间,诸葛亮任人唯贤,赏罚必信。注重生产,发展经济。他还积极改善民族关系,开发西南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人物的评价有一个客观地认识,并对三国鼎立的历史有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使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并对人物的评价也要有一种客观的眼光。
【本课小结】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孕育者重新统一的趋势。魏蜀吴的发展,最终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