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示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示范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07:2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6课,内容分为三块: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秦汉时期是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局面。秦汉时期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外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课涉及中国的边疆问题。历史证明,新疆和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如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意义。
2.识记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意义。
3.理解张骞出使西域对民族交往和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
丝稠之路的开通和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和材料: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带一路”和古代的丝绸之路息息相关。那么丝绸之路的路线是怎样的?它对当时的中西方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一带一路”的相关介绍作为导入,由此使学生将“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相联系,拉近教材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1.背景
展示图片:
教师:张骞通西域。那么西域到底在什么位置呢?
学生回答: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
教师:西汉初年,西域小国林立,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匈奴冒顿单于的儿子曾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割下首级,把他的头盖骨拿来作杯使用。月氏人为此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力量支援。
展示图片和材料:
教师:汉初,为灭匈奴,汉高祖遭受“白登之围”,而后,吕后受到侮辱,汉朝被迫与匈奴“和亲” ,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帛。
2.经过
教师:到汉武帝时期,匈奴和汉朝的矛盾更加激化。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展示图片和材料: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西汉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旅行家、外交家、探险家。奉汉武帝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军队俘虏囚禁,历时13年终于逃回长安复命,从而成功开拓了丝绸之路。
教师:张骞于公元前138至126年和前119年至115年两次率领使团出使西域等地。第一次到达了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处,第二次到达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同时派遣副使出使周边其他国家。
展示图片:
教师: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呢?
3.意义
展示材料:
材料一:“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翦伯赞
材料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说一说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张骞通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2)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基础。
【想一想】张骞身上有一股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不怕困难,百折不挠,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设计意图)通过对张骞通西域的背景、概况和意义进行分析,使学生遂张骞通西域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最后再通过想一想的形式,使学生感悟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升华学生的情感。
过渡:张骞的两次西域之行不仅加强了千年前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也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地图,说一说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展示图片: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更远到达欧洲。
【知识拓展】“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陆上丝绸之路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教师: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方便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合作探究】
一支长安商队带领着驼队去西域做生意,需备点点什么货品呢?他们从西域回来,又将带点什么回长安呢?
展示图片:
教师: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陶器、瓷器、丝绸、锄头、胡萝卜、水稻、凿井技术西传;
西域的苜蓿、葡萄、舞蹈、核桃、石榴、佛教、胡琴开始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上面讲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展示图片:
教师: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黄海,可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即今天的斯里兰卡)。
3.丝绸之路的意义
展示图片:
教师:丝绸之路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丝绸之路所代表的交流与开放的精神,至今仍然存在。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地图对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全面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影响。其中再以知识拓展的形式讲述“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拓展学生的视野。
过渡:丝绸之路的形成带来了东西方的交流与繁荣,同时也让西汉政府意识到必须加强管理,为经济文化的繁荣保驾护航。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教师:西域和汉朝之间的政治交往是如何呢?
展示图片:
教师: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个地方政权,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班超经营西域
展示图片:
教师: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
【知识拓展】
班超,字仲升,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公元32年(东汉建武八年)生。他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他能言善辩,阅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教师:班超克服重重困难,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班超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虽到达安息后受阻,但此行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班超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
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史料的展示,讲述了西域都护的设置和班超经营西域,使学生明白西域对西汉的重大意义。
【本课小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