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标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识读《秦灭六国形势图》,了解秦灭六国的过程;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秦能灭掉六国的原因。
2.通过分析史料,绘制示意图,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通过分析史料,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通过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内容所需要掌握的内容点在哪里。
图片和材料导入 展示“云梦睡虎地秦简”和《编年纪》中的一段史料,教师带领学生解读史料。设问秦简《编年纪》记录了秦统一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那么,秦是如何一步步完成统一的? 以材料和图片为导入,通过设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
知识讲解一、秦灭六国 1.过程 教师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地图,请学生通过识图,说说秦灭六国的概况。教师讲述公元前230年,秦开始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学生阅读地图后回答。学生了解秦从灭六国到建立秦朝的过程。 通过识读地图,了解秦灭六国顺序,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原因 教师提问为什么秦能够实现统一。展示三段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原因。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形成史料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3.意义 教师分别展示“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和“秦朝形势图”,并说明秦朝统一的意义。 学生通过三张地图感知从混战到统一的过程。
过渡:秦统一后,原本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此,嬴政又是如何做的呢?
知识讲解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 教师展示一段史料,说明皇帝称号的由来和皇帝制度的确立。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分析史料,了解皇帝制度。 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皇帝制度,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形成史料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教师展示史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点,进而说明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机构 对于中央机构,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最后再以示意图的方式呈现。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问题。 以示意图的方式来呈现这部分知识,既直观又便于理解记忆。
3.地方机构——郡县制 教师展示史料和“秦朝郡县形势图”,讲解郡县制的建立及相关情况。 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后了解该知识点。
教师根据刚刚所学,呈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示意图。 学生分析材料后回答。 通过示意图和教师阐述,学生进一步了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知识拓展 教师解释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过渡:除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外,秦始皇还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知识讲解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 教师分别展示史料,说明秦朝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方面所推行的统一措施及其意义。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史料了解这部分知识。 通过材料,让学生理解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方面的统一措施,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形成史料意识,提升史料实证的能力。
2.统一货币
3.统一度量衡
4.统一车轨,修筑道路 教师展示地图说明秦朝在统一车轨、修筑道路和开疆固土方面的措施。 学生通过图片和教师讲解了解这部分知识。 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
5.开疆固土
随堂练习
1.1973年,在威海市发现了一个秦代铁权,上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指隗状)、绾(指王绾),法度量则不壹(统一),嫌疑者皆明壹之。”从这篇铭文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在中国历史上,国家大一统的观念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这种国家大一统的局面行程开始于( A )
A.秦、汉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B.尧舜时期天下为公的传说
C.炎黄部落联盟的形成
D.儒家思想一统天下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新皇帝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行经济集中化。”材料中的“新皇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 B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4.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块秦代十二字砖,砖上刻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践此万岁”的字样。其中“海内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B )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B.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刑法残酷 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请同学们试比较秦朝的郡县制与商朝的分封制有什么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