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1、以读促思,体味魏征进谏时的诚恳态度。
2、以品促思,学习魏征循循善诱的进谏智慧。
2、以写促思,深入理解魏征的政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以品促思,学习魏征循循善诱的进谏智慧。
2、以写促思,深入理解魏征的政治理念,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 提出魏征何以屡谏不败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与思考。
导入语:讽谏帝王,本就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伴君如伴虎,枪打出头鸟。在皇帝面前更应谨言慎行。然而,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甚至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将其上疏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不禁好奇,为何魏征多次进谏,却屡谏不败,其中到底有什么高妙之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千古名谏,一同探寻《谏太宗十思疏》的奥妙。
二、赏析文本
1、进谏态度
以读促思,学生品读魏征进谏时的态度。
问题:(1)作为一名谏臣,希望君主能够接受你的意见,你觉得进谏时应该用什么态度?(提问)
态度:以刚硬,甚至咄咄逼人的态度强逼皇帝接受意见?
以柔弱,甚至唯唯诺诺的态度企求皇帝接受意见?
明确:以诚恳,殷切的态度诚心诚意进谏,希望皇帝接受意见。
(2)学生揣摩,并以诚恳的态度,恳切的语气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自荐)
(3)师生共析诚恳态度的原因,引出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君臣关系。
2、进谏智慧
以品促思,赏析魏征运用的进谏智慧。
问题:(1)按理说,动之以情,进谏之路便已进了一步。但进谏毕竟是提意见,说道理。而讲道理本来就很容易流于高大空,那么魏征是怎样讲道理的呢?他运用了怎样的进谏智慧呢?(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
明确:比喻论证,深入浅出: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以此提出“积德义”的道理。
放低姿态,真诚恳切:以“下愚”称呼自己,以“明哲”、“神器”尊称唐太宗,以此进谏,更易令皇帝接受。
以史为鉴,晓以利弊。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得民心”的道理
(2)回顾历史,想想历史上有哪些皇帝如魏征所说的,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却不能善始善终?(畅所欲言)
明确:秦始皇、隋炀帝等:本身具有当皇帝的潜质:聪明有才,文治武功,很有能力。他在位期间,较为勤政,开创盛举,对后世起到很大作用。然而这样一位具有皇帝才能的皇帝却没能成为好皇帝。他们好大喜功,骄奢淫逸,大兴土木,过渡折腾,尤其是折腾百姓,以致于葬送了大好河山。而这些唐太宗其实非常清楚。因此,当魏征说起这些话时,是真正地触动了唐太宗的内心。
(3)魏征屡谏不败,让唐太宗视为明镜绝非偶然,他的大智大勇令皇帝心悦诚服。但前面所提的毕竟只是态度、谏术等技巧,真正让皇帝愿意接受意见并且改正不足的,还是他的政治理念。请大家找出第一、二自然段中魏征的政治思想。
明确:积德义,得民心。
3、进谏思想
以写促思,领悟“十思”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问题:(1)找出“十思”的具体内容。(齐找)
(2)以“则思”前后为界,分组朗读“十思”内容。(分组朗读)
(3)师生互动,一起概括“十思五戒”的内容。(概括、总结)
明确:戒奢侈、戒骄傲、戒放纵、戒蒙蔽、戒不公
(4)反思不仅仅针对皇帝,任何人都应该有这种危机意识,反思精神。常言道,吾日三省吾身。请大家模仿文中的句式,写一则“三思”送给自己,作为自己今后为人处事的准则。(学生仿写)
明确:分享教师“三思”
为师者,诚能见可利,则思律己以修身;惧怠惰,则思虚心以正学;教不足,则思发奋以树人。
三、总结全文
魏征在唐太宗放松警觉、朝野滋长骄傲情绪时及时进谏,提出“十思”。即使以身犯险也在所不辞。唐太宗拥有不凡气度,能够从谏如流,二人通力合作,才有了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光景。可以说,无论是始终不忘自身为官立命的根本准则,大智大勇的忠臣,还是能够从谏如流,及时反省自身的明君,都值得我们后世学习。
四、课后作业
学生自行学习魏征《十渐不克终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