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做功了吗 随堂练习
知识点一:机械功
1.用如右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大小F 物重G,但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物体上升的距离h,在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的情况下,Fs Gh。
2.用扫帚扫地,虽然费力,但手只需运动较小的距离,就可使扫帚在地上扫过一大片,即省了 ,由此说明使用任何机械工作时,在理想情况下,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 的。
3.在物理学中,功的大小反映了( )
A.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比值关系
B.力与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关系
C.力的大小与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大小
D.使用机械时所产生成效的大小
4.关于机械所做的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但可以省功
B.省力的机械可以省功,但一定费距离
C.省距离的机械一定省力,但不省功
D.省力的机械一定费距离,不省功
知识点二:怎样才算做功
1.物理学中所描述的做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 ;二是 。
2.如右图所示,小明把小桶从楼下吊到楼上,此时拉力的方向是 ,小桶在该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因而我们就说拉力对小桶 。
3.如图所示,某市发生洪灾时汽车陷入水中,司机用力推,但没有将汽车推动,此时司机的推力对汽车 (选填“有”或“没有”)做功,你判断的理由是 。
4.如右图所示,运动员踢出足球后,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了一段距离后慢慢停了下来,在此过程中足球是由于 而运动的,在此过程中运动员对足球 (选填“有”或“没有”)做功。
5.小亮和小红抬着一桶水在操场中走来,在此过程中他们对桶有 的拉力,而桶在 方向移动了距离,力和距离 ,因而他们对水桶 (选填“有”或“没有”)做功。
6.下列几幅图所示的情景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
A.马拉车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B.吊车把建筑材料吊起后在水平方向上平移
C.挑夫挑着重物上坡 D.火箭把“嫦娥二号”卫星送上太空
7.对于功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体通过的距离越长,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C.物体由于惯性在光滑水平面上匀速滑动时,没有力做功
D.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就一定做功
知识点三:怎样计算功
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 与 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力F的单位为 ,距离s的单位为 ,则功的单位就是 ,物理学 来表示(填单位符号)。
3.如右图,两个鸡蛋受到的重力约为 N,用手匀速托起两个鸡蛋升高1m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约为 J。
4.举重运动员在2s的时间内,用1200N的力把杠铃匀速举高2m,在这段时间内他对杠铃做的功是 J.如他举起后在空中停留3s,在这3s内对杠铃做的功是 J。
5. 如图所示,有一重为10 N的物体,沿着长为2 m,高为1 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重力做的功为 J。
6. 兰倩同学用50N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100N 的箱子在水平地面上前进了10m,则她对箱子做的功是 J,重力对箱子的做的功是 J。
7.如右图所示,小林同学用撬棒撬起路边的石头,他用100N的力将撬棒向下压下20cm,此时石块被撬起5cm,则他对撬棒所做的功为 J,如果撬棒重及摩擦均不计,则石块重力为 J。
8.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已从上海起锚,“雪龙号”探测船在南太平洋上为纪念穿越赤道,船员队和考察队在“雪龙号”甲板上进行了一场拔河比赛,当船员队用4000N的力将考察队匀速拉过时,船员队所做的功为6000J,则考察队被拉过的距离大小为 m。
9.对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及功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B.距离一定,力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C.力越大,距离越大,力做的功越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功的单位是焦,那么下列对做功5J的描述中正确的是是( )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是2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3m,力做功为5J
B.物体在5N的力作用下,在水平方向移动1m,该力做功为5J
C.1N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1N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 m,该力做功5 J
D.物体在3N的力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2m,该力做功为5J
11.李明同学把掉到地面上的物理课本捡起来,放回到桌面上。根据你平时对物理课本的重力和桌面高度的观察与了解,估算李明同学捡回课本时手克服课本的重力所做的功约为( )
A.0.015 J B.0.15 J C.1.5 J D.15 J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1.小于;大于;等于
2.距离;一定的
3.B
4.C
知识点二: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2.竖直向上;做了功
3.没有;汽车没有移动距离
4.惯性;没有
5.水平;不在同一方向上;没有
6.B
7.C
知识点三:
1.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W=Fs
2.N;m;N·m;J
3.1;1
4.2400;0
5.10
6.500;0
7.20;400
8.1.5
9.C
10.C
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