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商纣王淫乱,商纣的叔父比干说:“做大臣的,如果不能冒死劝谏国君,那还算什么忠臣!”于是,比干态度强硬的劝谏商纣。商纣大怒说:“你这样做是想当圣人吧?我听说圣人的心脏有七个孔穴,我看看你有没有。”说罢下令剖开比干的胸膛,取出他的心脏来观看。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这就是著名的比干挖心的故事。
讨论:比干忠言进谏,为何被挖心?
唐太宗李世民对敢于直谏的魏征的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
兼语句
“邹忌讽 纳谏”
齐王
齐王
今义:
古义:
讽刺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kūn)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还修订整理了《战国策》《楚辞》等。他所撰《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邹 昳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ɡ jī
zhāo
cháo
zōu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朝:在早晨,名词作状语。
美:以……为美,意动用法。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地方:土地方圆。
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讽:委婉劝说。
谤讥:公开议论。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义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各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朝
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济而夕设版焉
2.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是可忍,孰不可忍
3.诚
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朝见,朝拜
朝廷
读zhāo,在早晨,名→状
谁
通“熟”,仔细
什么
真心,诚意
实在,确实
果真(表假设)
练习:
4.善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京中有善口技者
王曰:“善。”
善良的人,形→名
好的
擅长
好,可以。表示同意或应允
6.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身高
治理,整治
修建
5.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见张良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偏爱
私下
私人的,自己的
8.及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汤熨之所及也
7.间
奉命于危难之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时候
偶尔
参与
夹杂
比得上
追上
等到
到达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忌不自信。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王之蔽甚矣。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二、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说说句式特点。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固定句式。“与…相比,谁更…”
判断句。标志:……者也。
=信自。宾语前置
判断句。标志:…者,…也。
以…为美。意动
偏爱。形→动
=于朝廷战胜。介词结构后置
表被动。受蒙蔽
分析第一节:
第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三问、三答、三思
三问:
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问题:“三问” 在表述上有无差异?
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
问其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点架子;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
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三答:
问题:三人的回答在语气上有何不同?
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
妾——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人物心理、神态,但每一处回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小结
邹忌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三思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分析第二节:
这节的重要内容?
邹忌讽齐王(三比)
臣之客→求我
直言不易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四境之内
宫妇左右
朝廷之臣
受蔽(甚矣)
臣之客→求我
问题:“三比” 体现了怎样的说话艺术?
设喻说理,巧妙设谏,以家事比国事,以小见大,
使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主张。
设喻说理
类比推理
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 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分析第三节: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听了邹忌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赏
面刺寡人之过 上赏
上书谏寡人 中赏
谤讥于市朝 下赏
齐王采取这些措施后发生什么变化?
——三变
令初下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虽欲言,无可进者
威王受蔽
(2)
邹忌比美
(1)
威王除蔽
(3)
除蔽结果
(4)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结构
分析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三令
面刺→上赏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比喻说理
我确实不如徐公美,为什么我的妻、妾、客都说我比徐公美呢?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燕
这篇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邹忌
齐威王
说理
为人
邹 忌:
人物分析
邹忌、齐威王有何特点?
头脑冷静、实事求是、
善于思考、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闻过则改、虚心纳谏、
明智果断、兴利除弊。
齐威王:
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正面:
1、战国:齐桓公(明君)与管仲(忠臣)
齐桓公能听鲍叔牙的建议,任用仇人管仲为相,胸怀可谓宽广;管仲尽心辅佐,提出“尊王攘夷”。
2、唐朝:唐太宗与魏征
唐太宗能从善如流,即使大庭广众之下责难他也能虚心接受,魏征刚正不阿,能及时提出皇帝不足,从不考虑后果。魏征死后,唐太宗伤心的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所谓主明臣直,他们的清明是互相成就的。
3、三国:刘备与诸葛亮
反面:
自古以来许多贤臣敢于直谏,但大多受到迫害,甚至招来杀身之祸:
1、比干剖心: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2、伍子胥的故事:他建议吴王杀掉勾践以除后患,却遭到拒绝,最后引剑自刎,终前要求把 头挂在城门上,亲自看着勾践东山再起。
3、屈原劝说楚怀王,遭到拒绝,投江自杀。
启示:
1、说话要讲究艺术,并且应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2、作为听者,也应对别人的建议进行分析,取其精华,进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