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两小儿辩日》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21:0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16.两小儿辩日
《列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汤问》有关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特有的韵律感,培养文言语感。
3.学习用对话表现人物情态、性格的写法,分析、理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4.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自然奥秘而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宝贵精神。
预习检测——字音字形
盘盂( ) 孰( )为汝( )多知乎

shú

预习检测——文言字词
(1)问其故。(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3)及日中则如盘盂。(    )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5)及其日中如探汤。(   )
(6)孔子不能决也。( )
(7)孰为汝多知乎?( )( )( )
原因
距离
到,到了

热水
分辨,判断

同“谓”,认为
“智”,智慧
初读文本——作者简介
《列子》,是中国道家重要典籍之一。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即“列子”。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虚”即虚静、无为。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
初读文本——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后世无论是思想还是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被称为“至圣先师”。
初读文本——背景简介
《列子》是一部内容驳杂的书,里面有大量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汤问》篇尤其突出。由于其中的故事多以问答方式呈现,故有学者将其比作古时的《十万个为什么》。除课文外,一些我们熟悉的寓言,如“造父学御”“扁鹊换心”“夸父逐日”“愚公移山”“薛谭学讴”等皆出于此篇。关于《汤问》篇大致的主旨,《汤问》篇题注曰:“夫智之所限知,莫若其所不知;而世齐所见以限物,是以大圣发问,穷理者对也。”《汤问》篇试图帮助人们突破自身知识的局限,去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
初读文本——理解文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到了正午却像盘盂,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清凉,到了正午(天气) (就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东西(让人感觉)热,远的东西(让人感觉)凉吗 ”
孔子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
再读文本——赏析字词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
(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动词,是)
(3)孰为汝多知乎(动词,同“谓”,认为)
1.词类活用:“孔子东游”中的“东”字在这里怎样解释?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一词多义:找出文中的“其”字,并解释。
(1)问其故(代词,他们)
(2)及其日中如探汤(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3.一词多义:找出文中的“为”字,并解释。
再读文本——问题探究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争辩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太阳是远是近
再读文本——问题探究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再读文本——问题探究
3.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再读文本——问题探究
5.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
孔子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再读文本——问题探究
1.孔子是个博学的人,最终他也不能“决”,这说明了什么?
4、认识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
2.两小儿身上体现着一种怎样的精神?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3、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善于观察、大胆质疑,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
再读文本——问题探究
笑:在这里不是嘲笑,而是采用了反问的句式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笑”在原文中显然有“讥笑”之意。至于该不该“笑”,也可以从多方面看。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但若从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并没有“强不知以为知”, 为什么要“笑”他呢?
两小儿辩日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却不能“决也”,你觉得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吗?
再读文本——哲理探究
试探究《两小儿辩日》一文寓含的哲理。(多角度分析)
①从“辩日”的角度,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即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知或不确定的道理、知识,对熟悉的事物也需要关注、深思。
②从“两小儿”的角度,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探索。
③从“孔子”的角度,本文告诉我们:对待科学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④从现代人的角度,这则寓言提示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到现象,不求本质,否则将为现象所惑,难得真知,更难求真理。
拓展延伸
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两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
①远小近大的原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
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拓展延伸
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喜欢两小儿。原因: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喜欢孔子。原因: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体会出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堂小结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两小儿认真观察、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孔子能够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学无止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会认真观察,勇于探索。
文言现象总结
东 名词作动词,到东方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词类活用:
去 : 古,距离
今,到、往
汤:古,热水
今,煮东 西的汁液
知:同“智”,智慧,知识渊博
文言现象总结

代词:他们
代词:它

动词:认为
判断动词:是
者:代词,……的 以: 动词,认为
4.常用虚词:
课后训练
阅读《两小儿辩日》,完成问题。
1.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2.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对以上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
B.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3.两个小孩分别是从___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_看问题的。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语言
B
大小角度(视觉角度)
人对阳光的感受的角度 
不能。因为这是那时的人类不能解决的问题。说明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不是无所不知的。(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