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二、知识梳理
1.字音辨识
浚(jùn) 殷忧(yīn) 朽索(xiǔ)
壅蔽(yōnɡ) 黜恶(chù) 谬赏(miù)
3.词类活用
(1)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
(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
(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
(5)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6)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
(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
(8)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
(9)能克终者盖寡(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
(10)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11)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12)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
(1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1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
4.古今异义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古义:君主、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4)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5.文言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林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译文: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
译文:担心言路不通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下边的意见。
6.名句积累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