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君的语言艺术,理解他展现出的智慧 (重点)
3、体会烛之武、郑伯等人物形象,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情境教学法 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队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可谓是“一夫能当百万兵”故事的现代版。而在春秋时期,也有一个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退了秦晋雄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烛之武退秦师》。
二、介绍《左传》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
三、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任务1:听教师范读注音,标出自然段,概括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①生字:函(hán) 氾(fán) 佚(yì) 缒(zhuì) 阙(quē)
②多音字:朝(zhā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任务2:自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根据事件发展阶段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段:秦晋联合围郑
补充背景: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长子)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第二段:烛之武临危受命
第三段:烛之武说退秦师
第四段:晋师撤离郑国
四、深入研读课文
提问:课文的题目叫“烛之武退秦师”,他是依靠什么“武器”让秦国雄兵退去的呢?请大家思考并在“退”的前面加上一个字。
明确:“智”
任务3:依据课文第三段的对话,分析烛之武是怎样“智退”秦师的。
明确:
烛之武的话总共可以分为四层:
亡郑有险无益
“秦、晋围郑……君之薄也。”
舍郑有益无害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晋侯忘恩不仁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之所知也。”
补充背景: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次子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晋国贪得无厌
“夫晋……唯君图之。”
在面说秦伯时,烛之武显示出了非凡的智慧,他以退为进,深谙秦君心理,抓住秦晋矛盾,将事实和假设结合起来,劝服了秦国退兵。
任务4:除了智谋,烛之武的成功还离不开哪些因素?
明确:勇气,大义
“晋侯、秦伯围郑”时临危受命,“夜缒而出”,独面秦伯,都表现了烛之武的勇敢。
国家有难之时,不计前嫌挺身而出,表现出了烛之武的深明大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结:烛之武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大义,完成了一个“一夫能当百万兵”的任务,将郑国从灭国的战祸中拯救了出来,可谓是一个大英雄!
五、课后作业
1.效仿本课对烛之武形象的分析,在课后自行分析文中其他角色的人物形象。
2.阅读课本第1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课文内容,查找相关历史资料,谈谈你对《左传》中的“礼”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