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1 09: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古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在下列诗词中能体现“分子在不停息运动”的是(  )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D.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下列现象中,能够表示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梅花暗香来 B.大漠孤烟直 C.雪花随风舞 D.水向低处流
3.关于分子的热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打扫卫生时,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用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时闻到酒精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D.堆在墙角的煤会使墙体内部变黑,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4.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来认识分子。对于分子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空隙
B.液体可以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无作用力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D.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B.夏天丁香花花香气扑鼻——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D.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由于分子间斥力作用的结果
6.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D.水结成冰后分子就停止了运动
7.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扫地的时候看到尘土到处飞扬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花气袭人知骤暧 D.炒菜时闻到了菜的香味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分子间距一定大于气体
B.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C.气体分子间有较大的斥力,所以气体流动性强
D.物质从气态变到固态,分子热运动会变慢直到停止
9.如图所示,民间艺人将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然后用它在平板上“画成”各种小动物,静待慢慢变硬后就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关于“糖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糖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减少
B.糖的内能一直在增加
C.糖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
D.固态糖分子固定不动
10.两只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用玻璃板隔开后按图示放量,抽去玻璃板,保持两瓶口紧贴静置较长时间后,两瓶中气体颜色变得相同。已知瓶中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现象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B.此现象与“扫地时灰尘飞扬”的成因相同
C.颜色变得相同后,瓶中气体分子停止运动
D.颜色变得相同后,上方瓶中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二、填空题
11.一根绳子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力。铁、水和空气三种物质中,分子间作用力最弱的是______。
12.疫情尚未结束,防控不能放松。我们进入校园在使用酒精免洗洗手液进行消毒的过程中:
(1)能闻到酒精味;(2)双手涂抹得越均匀干的越快。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两种现象。
答:(1)_________;
(2)_________。
13.宋代王安石《梅花》中有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淡淡花香飘散在空气中,这是______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______。
14.2021年12月9日,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太空授课”精彩纷呈,航天员王亚平用一个圆形金属环制成了一个大水球,太空中,水能聚成球形是由于分子间有______;接着她往水球中注入适量蓝颜料,很快,水球整个就变蓝了,这是由于分子______,属于______现象。
15.如图实验所示,根据粒子和宇宙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图甲中,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砝码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___;
(2)图乙中,往装有50cm3水的量筒中注入50cm3的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_____(大于/小于/等于)100cm3。这说明_________;
(3)图丙是小华模拟宇宙膨胀的实验,气球上的小圆点可以看成是宇宙中的天体,充气使气球不断膨胀时,任意两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都在_____。在实际的观察中,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逐渐_____(靠近/远离)我们。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6.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1)如图甲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各小区,公共场所的“出入码”,用于扫码的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______的条件;
(2)如图乙所示,蜡烛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______的(选填“放大”或“缩小”);若将光屏移至刻度线25cm处,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在蜡烛前面放置度数合适的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光屏上也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3)专家介绍,75%酒精溶液能很好消杀新冠病毒。小明打开容器就能闻到酒味,这一现象说明______;
(4)有一支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用它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是4℃;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用这支温度计去测一杯热水的温度,当它的读数是50℃时,这杯热水的真实温度是______。
17.自然界中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类曾做过许多猜想,经历漫长的探究过程。
(1)我们现在知道原子是由核外电子和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内部是由带正电的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组成的,这两种粒子统称______;
(2)真理的得出经历了前辈的艰辛探索,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汤姆生认为原子是“嵌着葡萄干的面包”,这两个观点是______(填“正确”或“错误”)的;
(3)如图甲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______模型,他提出了图乙所示的原子______模型。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初二阶段,我们学习过的物理模型有______(举一例)。
18.把一块面积为10×10cm2厚玻璃板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测得示数为2.5N,手持弹簧秤的上端,把玻璃板往下全部放入水一定深度处,测得弹簧秤示数为1.5N,再慢慢提起弹簧秤,当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玻璃板完全脱离水面后,弹簧秤示数回到2.5N.试回答下列问题:
(1)玻璃板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N.
(2)小明发现,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秤的示数比玻璃板的重力大______N,这说明此时玻璃还受到方向向_____的一个力.
(3)关于这个力的来历,小明开展了探究.一开始小明猜想是所受的是大气压力,但他很快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原因是玻璃板上表面所受的大气压力约为_________N,但上、下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平衡.
(4)小明仔细观察了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玻璃板与水面的接触情况,如图,由此他想到这个力可能是_____________.
19.英德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也是中国红茶之乡,“英红九号”深受人们的喜爱,被销往全国各地,其中茶文化就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如图所示。
(1)通过加热使新鲜茶叶中的水分快速______,这便是制茶中的“杀青”。用沸水才能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______现象越明显;
(2)壶嘴与壶身相通而且等高,是利用______原理制成的,壶盖上有小孔是利用______,便于将茶水倒入杯中;
(3)用如图所示的夹子夹茶叶时,夹子相当于一个______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4)冬天向壶中倒入刚烧开的沸水泡茶时,会看到水冒“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放热______形成的(填物态变化名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只有D选项闻到花香才是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能够闻到梅花开花时发出的清香味,是分子运动的结果,故A符合题意;
B.孤烟向上,是固态颗粒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雪花飞舞是肉眼能看见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水从高处流向低处,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不是分子的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B
【解析】
【详解】
A.打扫卫生时,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灰尘是宏观物质,在做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用免洗手消毒凝胶消毒时闻到酒精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
C.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C错误;
D.堆在墙角的煤会使墙体内部变黑,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B。
4.D
【解析】
【详解】
A.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故A错误。
B.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作用力,故B错误。
C.塑料吸盘能“吸”在墙壁上,是大气压作用结果,故C错误。
D.闻到远处的花香,说明花的芳香分子扩散到空气中,扩散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5.D
【解析】
【详解】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氧气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由间隙,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夏天丁香花花香气扑鼻,是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分子间间距较小,因为分子之间引力作用结合起来,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由于玻璃破裂处的绝大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无法复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6.B
【解析】
【详解】
A..尘土是由许多分子组成的土的颗粒,不是单个的分子,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
B.5mL水与5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B正确;
C.将石块研磨成粉状,是物理变化,属于宏观物质的变化,分子的大小没有变化,故C错误;
D.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7.A
【解析】
【详解】
A.尘土飞扬是由于尘埃小颗粒在空气中运动形成的,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故A符合题意;
BCD.人们闻到的酒香、花气、菜香味分别是酒精分子、花香分子和油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够证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B
【解析】
【详解】
A.通常情况下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故A错误;
B.由扩散现象可知,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即分子的热运动,故B正确;
C.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远,彼此间几乎没有作用力,所以气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故C错误;
D.分子热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一般情况下,物质从气态变到固态,温度会降低,分子热运动会变慢,但不管温度多低,分子的热运动都不会停止,故D错误。
故选B。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糖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故A错误;
B.糖在加热过程熔化,内能增加;慢慢变硬形成“糖画”的过程,糖由液态凝固为固态,凝固放热,内能减小,故B错误;
C.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所以糖分子之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故C正确;
D.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固态糖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10.D
【解析】
【详解】
A.图示中,抽去玻璃板后,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最后会混合在一起,两个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得相同,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而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故A错误;
B.扫地时灰尘飞扬,是颗粒在做机械运动,而不是分子的热运动,故B错误;
C.分子的热运动是永不停息的,颜色相同后,气体分子仍然在做运动,故C错误;
D.原来上方瓶中为空气,现在两瓶颜色相同了,说明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气体与空气混在一起了,所以上方瓶中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D正确。
故选D。
11. 引 空气
【解析】
【详解】
[1]一根绳子很难被拉断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使分子间距很难变大。
[2]铁、水和空气三种物质中,空气的分子距离最远,分子间作用力最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12. 酒精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增大了洗手液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
【解析】
【详解】
[1]能闻到酒精味,是酒精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
[2]双手涂抹得越均匀,相当于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增大液体表面积会加快蒸发速度。
13. 扩散 做无规则运动
【解析】
【详解】
[1][2]淡淡花香飘散在空气中,人能闻到花香,是因为香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
14. 引力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
【解析】
【详解】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与斥力,水能聚成球形主要是由于分子间有引力。
[2][3]根据扩散现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往水球中注入适量蓝颜料,颜料分子四处扩散,很快水球整个就变蓝了。
15. 分子间有引力 小于 分子间有间隙 增大 远离 大爆炸
【解析】
【详解】
(1)[1]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的底面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表现为引力,使两个铅柱结合在一起,即使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2)[2][3]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往装有50cm3水的量筒中注入50cm3的酒精,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100cm3,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3)[4]宇宙膨胀学说提出: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气球上斑斑点点,随着气球被吹胀,任意两个小圆点之间的距离都在增大。
[5]后来科学家借助天文望远镜对宇宙有了更深的认识,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的光谱向长波方向偏移,称之为谱线“红移”,这一现象说明星系在远离我们运动。
[6]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可推知,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原始火球大爆炸。
16. 大于二倍焦距 放大 远视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50℃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用于扫码的手机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二维码到摄像头的距离应满足大于二倍焦距。
(2)[2]如图乙所示,物距小于像距,物体位于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像位于二倍焦距之外,是放大的像。
[3]将光屏移至刻度线25cm处,保持透镜和蜡烛位置不变,在蜡烛前面放置度数合适的透镜,光屏上也能再次成清晰的像,说明这个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为远视眼镜。
(3)[4]小明打开容器就能闻到酒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4)[5]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读数是4℃;用它测量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读数为96℃,说明这支温度计92格表示100℃,当它的读数是50℃时,从4℃上升了46格,46格表示温度为50℃,故这杯热水的真实温度是50℃。
17. 质子 中子 核子 错误 枣糕 核式 光线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这两种粒子统称为核子。
(2)[4]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非“嵌着葡萄干的面包”或“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即后面两个观点是错误的。
(3)[5][6]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模型,推翻了汤姆生提出的枣糕模型,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物理模型。
[7]初二阶段,如研究光现象时,用“光线”来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里的光线是物理模型。
18. 1 0.7 下 1000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产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浸没在水中一定深度的玻璃板在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和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重力、浮力、拉力平衡,浮力大小为F=2.5N-1.5N=1N.(2)观察图片可见当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2N,弹簧秤的示数比玻璃板的重力大3.2N-2.5N=0.7N,说明此时玻璃还受到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的一个力.(3)玻璃板上表面所受的大气压力约为.(4)玻璃板即将离开水面时,水与玻璃板仍然紧密接触,这是因为水分子与玻璃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产生的.答案:(1)1N (2)0.7 下 (3)1000N (4)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产生.
考点:二次称重法测浮力;受力分析;大气压力计算;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19. 蒸发(或汽化) 扩散 连通器 大气压 费力 液化
【解析】
【详解】
(1)[1\加热时茶叶中的水分快速蒸发(或汽化),变成水蒸气,这便制茶中的“杀青”。
[2]用沸水才能泡出茶香、茶色,这是因为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茶的分子能更快地扩散到水中。
(2)[3]壶嘴与壶身相通且等高,这样形成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所以是利用了连通器的原理。
[4]壶盖上有小孔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便于茶水倒入杯中,因为这种茶壶的严密性较好,若壶盖上没有小孔,收壶内的气压小,而壶外的气压大,那么茶水很难倒出,而壶盖上的小孔可让空气进入壶内,让壶内外的气压相同,茶水很容易就能倒出了。
(3)[5]如图所示的夹子相当于一个费力杠杆,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使用的时候虽不能省力,但能省距离。
(4)[6]冬天用沸水泡茶时,会看到冒“白气”,这个现象是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而形成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