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1.2 乐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四种实验或实例:其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声声音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学校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真空传播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3.为鼓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2020年央视春晚,由6位央视主持人共同表演的情景报告《爱是桥梁》作为春晚临时增加节目,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高度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表演者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真空中传播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他们听到的声音音调低
D.表演者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中的
4.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几个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实验: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主要是由瓶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声音主要是由玻璃瓶振动产生的
C.a瓶的音调最低 D.d瓶的音调最低
6.如图所示的声音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相同 B.甲、乙的响度相同
C.乙、丙的音调相同 D.乙、丙的响度相同
7.在某些公共场所常常看到“请勿喧哗”的提示语,如图所示。这是要求人们注意说话时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速度
8.智能音箱通过网络让用户以语言对话的交互方式,实现影音娱乐、生活服务、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的操作。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户对智能音箱发布指令“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智能音箱接收到传递来的信息后依靠扬声器的振动才能发出声音
C.智能音箱能根据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9.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咏比赛中,能辨别出二重唱男声和女声的依据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0.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的声音( )
A.音调不同,响度一定相同
B.音调相同,响度一定相同
C.音调不同,响度可能相同
D.音调相同,响度可能相同
11.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女高音”的“高”指的是响度大
B.“隔墙有耳”可以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C.剧院内壁上的蜂窝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
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12.《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载有“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其中记载的“五音”即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7个音阶中的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声速
二、填空题
13.小宇同学喜欢听歌,根据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就可以判断出是哪位歌手;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为此需要减小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4.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抗疫。社区工作人员用喇叭在小区内播放疫情防护知识时,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工作人员调节喇叭的音量大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5.长外教学楼的走廊内禁止“大声喧哗”,其中“大声”是指声音的______大,老师很容易根据声音______的不同判断出是哪位同学,该同学发出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入老师的耳朵。
16.如图所示,小明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这哨声是由___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___,当筷子不动,用不同的力吹管时,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___。
三、综合题
17.小红猜测: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她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如表是她在实验时控制的琴弦条件.
(1)如果小红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如果小红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你认为她应该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我们把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④得出结论等.你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________.
18.将一个滴答作响的小闹钟放在桌面上,听其发声的响度大小;再将其放在一个空木盒上,听其发声的响度大小,发现第二次实验中声音的响度较大.由此可知:
(1)将发声体置于一个空盒或箱子上,可以________(选填“增大”或“减小”)声音的响度,这个空盒子也叫“共鸣箱”.
(2)乐器往往采用加装共鸣箱的方法来增加其发声的响度.下列乐器中没有共鸣箱的是()
A.小提琴 B.二胡 C.锣 D.鼓.
19.下面是黎明同学探究“鼓声与声音的特性”时的三个情景:
情景1:同一个鼓,敲击力度越大,鼓声也越大;
情景2:相同材料,不同大小的鼓,敲击力度相同,声音的高低不同;
情景3:不同材料,大小相同的鼓,敲击力度相同,声音也不同.
根据以上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情景1可知:声音的________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2)根据情景2可知:声音的________跟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有关;
(3)根据情景3可知:声音的________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20.2016年5月15日,南通终于进入了动车时代.如图是南通火车站站台上的动车,动车的速度可达200km/h以上,开通后大大缩短了列车从南通驶往其他城市的时间.除了在速度方面的优势以外,动车更加安全舒适,服务更加的人性化.如窗玻璃采用双层玻璃,乘坐时感觉到噪音很小.车厢之间的门可以自动开关,卫生间水龙头自动放水、热风干手机自动吹风.下表是某次乘坐动车的时刻表:
车次 出站﹣到站 类型 开车时间 到站时间 运行时间 里程
D5454 南通﹣南京 动车组 06:24 09:46 294km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
A.旅客隔着窗玻璃看到窗外的站台,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超长无缝钢轨,可减少轮和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车窗采用双层玻璃,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行李架正上方都装有小平面镜,方便乘客观察行李架,是利用了光的反射
(2)动车组安装的热风干手机,手靠近时能自动启动,利用了_____(选填“红外线”、“可见光”或“紫外线”)传感器.在使用时感觉到,起先手特别凉,好像只吹冷风,等手上的水快干时,才能感觉到吹的是热风.其实干手机一直吹的都是热风,产生上述感觉的原因是_____.
(3)小明坐动车从南通到南京,全程的运行时间是_____min,平均速度是_____km/h.
(4)一列长360m的动车沿直线匀速驶向正前方的隧道,动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是1min,在隧道内运行的平均速度是64.9km/h,则隧道的长度为_____m.动车进入山洞隧道之前,需要鸣笛示警,由于洞口山崖对声的反射,司机鸣笛后可以听到回声.已知司机第一次鸣笛后4s听到回声,第二次鸣笛后2s听到回声,两次鸣笛的时间相隔为9.5s,则火车进山洞前的速度是_____m/s,第一次鸣笛时动车距离山洞________m.(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v声=340m/s)
(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2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2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_____
A.29.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9米/秒 D.14.17米/秒.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多普勒效应
1842年的一天,奥地利一位名叫多普勒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正路过铁路交叉处,恰逢一列火车从他身旁驶过,他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鸣笛声变响,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鸣笛声变弱,音调变低。他对这个物理现象产生了极大兴趣,就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当声源离观察者远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小,音调变得低沉;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变大,音调就变高,后来人把它称为“多普勒效应”。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电磁波。
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用于交通中的测速,交通警察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彩超,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反射后被仪器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就会有所不同,用不同颜色标识出,因而彩超既具有二维超声结构图像的优点,又同时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丰富信息。
(1)光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_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2)交通中的测速仪和医学中的彩超都是应用多普勒效应原理工作的,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
(3)实际测量中,若正在鸣笛的汽车静止,警察径直向这辆鸣笛的汽车处走过去,____(选填“能”或“不能”)发生多普勒现象。
(4)战场上,有经验的士兵从听到炮弹呼啸的声调越来越低,判断出炮弹正在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他,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通过纸屑的跳动来显示鼓面的振动,表明正在发声的鼓面在振动,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这是研究声音的传播条件。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第一次木梳齿的振动频率比第二次快,所以第一次比第二次听到的声音高,说明音调高低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锣面振动发出声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这是研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综上所述,能说明声音产生或传播条件的实验现象是①②④,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空气传播,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高,故C错误;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3.D
【解析】
【详解】
A.表演者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后排观众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小,是因为在振幅一定时,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响度越小,故C错误;
D.我们听到的声音大部分是靠空气传播的,表演者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耳中的,故D正确。
故选D。
4.B
【解析】
【详解】
①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取钟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①不符合题意;
②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②符合题意;
③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笛子里面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会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故③不符合题意;
④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④符合题意。
故选B。
5.B
【解析】
【详解】
A.B.用筷子敲击瓶口时,瓶子受力而振动发声,故A错误,B正确;
C.D.瓶子振动时,瓶内水越多,瓶子振动越慢,音调越低,瓶内水越少,瓶子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因此a瓶音调最高,h瓶音调最低,故C错误,D错误。
故选B。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AC.由图像可知,相同时间内甲和丙的振动的次数相同,乙振动的次数更少;即甲和丙振动的频率相同,乙振动的频率小,所以甲和丙的音调相同,甲、乙的音调不同,乙、丙的音调不同;故A、C错误;
BD.丙的振幅最小,甲和乙的振幅相同,故甲和乙的响度相同,乙和丙的响度不同;故B正确、D错误。
故选B。
7.B
【解析】
【详解】
ABC.请勿喧哗是指不允许大声讲话,即讲话时声音的响度要尽量小一些,故AC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D.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等因素有关,与速度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A
【解析】
【分析】
【详解】
A.“大点儿声”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这里大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智能音箱接收语音信息,并根据用户的语言指令来完成指定操作,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发声体的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人们能够分辨出智能音箱播放的二胡和笛子的声音,根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男声和女声,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二重唱的男声和女声。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0.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则钟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会不同,响度相同,如果用不同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则发出声音的音调及响度都不同,但两种情况下,发出声音的音色一样,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1.B
【解析】
【详解】
A.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生活中所说的“女高音”的“高”是指音调高,故A错误;
B.“隔墙有耳”是指在墙的一侧可以听到另一侧的声音,可以说明固体能够传播声音,故B正确;
C.剧院内墙壁上的蜂窝状材料是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减少回声对原声的影响,故C错误;
D.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D错误。
故选B。
12.C
【解析】
【详解】
音律是确定每个音的音高的一套方法和规则。这里所说的“音高”就是指音的“频率”,所以是指声音的音调的高低,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3. 音色 响度
【解析】
【详解】
[1]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小宇同学喜欢听歌,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出是哪位歌手的。
[2]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强弱,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为此需要减小声音的响度,即减小声音的音量。
14. 振动 响度
【解析】
【分析】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喇叭发出的声音是由大喇叭的纸盆振动产生的。
[2]工作人员调节大喇叭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即声音的响度。
15. 响度 音色 空气
【解析】
【详解】
[1]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生活中“大声”、“高声”等都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2] 声音的三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与发身体自身有关,老师能听出是哪位同学的声音,是根据音色的不同判断的。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该同学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老师耳朵的。
16. 空气柱 音调 响度
【解析】
【详解】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哨声是由哨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上下推拉活塞,改变了哨子内空气柱的长度,能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
[3]筷子不动,哨子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变,则发出的声音音调不变;用不同的力吹管,能改变空气柱振动的幅度,故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17. A、B C、E 控制变量法 ③①②④
【解析】
【详解】
解:(1)探究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应控制弦的材料、长度相同而粗细不同,应选编号为A、B的琴弦做实验;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应控制弦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而长度不同,应选编号为C、E的琴弦做实验;由此可知,该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经分析:小红要完成本探究的全过程,所采取步骤的合理顺序应该是:③提出问题(或猜想),①实验研究,②分析归纳,④得出结论,所以顺序为③①②④.
点睛:物理探究实验一般有如下步骤: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
18. 增大 C
【解析】
【详解】
(1)将发声体置于一个空盒或箱子上,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这个空盒子也叫“共鸣箱”.(2)小提琴、二胡共鸣箱的作用是弦的振动引起箱内空气的振动,从而增大响度;鼓的共鸣箱的作用是鼓皮的振动引起箱内空气的振动,从而增大响度;锣是由于锣面的振动发声的,没有共鸣箱.
【点睛】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19. 响度 振幅 音调 频率 音色.
【解析】
【详解】
(1)根据情景1可知:同一个鼓,敲击力度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大,鼓声也越大.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2)相同材料,不同大小的鼓,敲击力度相同,鼓面振幅相同,振动快慢不同,声音的高低不同.由此可知,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3)根据情景3可知:不同材料,大小相同的鼓,敲击力度相同,音色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20. C 红外线 发生了汽化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它要吸收热量 142 119.93 720 40 760 D
【解析】
【详解】
解:(1)A、旅客隔着窗玻璃看到窗外的站台,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A正确;
B、超长无缝钢轨,可减少轮和轨之间的缝隙碰撞发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正确;
C、车窗采用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行李架正上方都装有小平面镜,方便乘客观察行李架,是利用了光的反射,D正确;故选C;(2)一般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度,所以会发出特定波长10UM左右的红外线,动车组安装的热风干手机,手靠近时能自动启动,利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从而能感知红外线,导致门被打开.液态的水在手上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发生了汽化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它要吸收热量,所以在此过程中手会感觉很凉.(3)小明坐动车从南通到南京,全程的运行时间:t=9:46﹣6:24=2h22min=142min,小明坐动车从南通到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v===119.93km/h;(4)由v=得,动车匀速通过隧道的路程:路程s=vt=64.9km/h×1×h=1.09km=1090m,则隧道的长度:s隧道=s﹣s车=1090m﹣360m=720m.设第一次鸣笛时汽车到峭壁距离为s,经过10s听到了回声,则10s内,汽车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是s的2倍;即s车+s声=2s;由v=得:s车+s声=2s,v车t1+v声t1=2s,v车×4s+340m/s×4s=2s,﹣﹣﹣﹣﹣﹣①
两次鸣笛相隔时间为9.5s,9.5s后汽车到峭壁距离为s﹣v车t,
第二次鸣笛后经过2s听到了回声,2s内,汽车与声音通过的路程之和是(s﹣v车t)的2倍;即:s车′+s声′=2(s﹣v车t),
s车′+s声′=2s﹣2v车t,
v车t2+v声t2=2s﹣2v车t;
v车×2s+340m/s×2s+2v车×9.5s=2s,﹣﹣﹣﹣﹣﹣②
由①②得:
v车×4s+340m/s×4s=v车×2s+340m/s×2s+2v车×9.5s,
v车×17s=340m/s×2s
解得:
v车=40m/s.
代入①,40m/s×4s+340m/s×4s=2s,解得s=760m;
(5)由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1=X1==0.16s,
由v=得,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
s波1=v波 t1=340m/s×0.16s=54.4m;
超声波第二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2=X2==0.12s,
超声波通过的距离为s波2=v波 t2=340m/s×0.12s=40.9m,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s波1﹣s波2=54.4m﹣40.9m=13.6m;
测试仪发出的超声波两次间隔时间为1s,且测试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记为0时刻,则超声波第一次从测试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0.16s;
超声波第二次发出的时间为1s末,超声波第二次与车相遇的时刻应该是1s+0.12s=1.12s,
汽车行驶的时间是t=1.12s﹣0.16s=0.96s,所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14.17m/s
故选D.
21. 能 不相同 能 远离 信息
【解析】
【详解】
(1)[1]由材料中的“科学家们经研究发现多普勒效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波,包括电磁波”可知,光是一种电磁波,所以光也会发生多普勒效应。
(2)[2]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医学的诊断,仪器发射一系列的超声波,经人体血管内的血液反射,因为血液流动的速度不同,所以仪器发射的超声波的频率与反射后接收到的回声的频率不相同。
(3)[3]当声源静止、观察者向声源运动时,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就一定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4)[4][5]只有声源和观察者靠近时,音调会变高,若两者远离,则频率减小,音调变低,所以炮弹远离,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