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3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11 06:0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Standard presentation template for teaching
目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基础知识
体会“十思”的现代意义
树立居安思危,海纳百川的现代意识
CONTENTS
01
02
03
04
掌握文中颇具特色的论证方法
目 录
基本文化常识
论述特色
课文串讲
小结
CONTENTS
01
02
03
04
基本文化常识
01
基本文化常识——魏征其人
魏徵,字玄成,巨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道士,意于纵横之说;
617年,随元宝藏加入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但不得重用;
618年,随李密归降李唐;
626年,与唐太宗初识;
贞观元年,任谏议大夫~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旧唐书 魏征传》
基本文化常识——魏征其人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⑺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资治通鉴 贞观二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基本文化常识——魏征其人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基本文化常识——魏征其人
仁义,理之本也;刑罚,理之末也。
(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引魏政疏)
明德慎罚,惟刑之恤
基本文化常识——魏征其人
魏徵出任秘书监之职,主管国家藏书之事。上书言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图书。李世民令他领写四部群书。置雠校者20人,书手100人,校写秘阁图籍。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灿然具备。他改职之后,与虞世南、颜师古等硕学名儒续任秘书监之职。主撰《隋书》,他在《隋书经籍志·总序》中,对古代藏书的兴亡更替作了历史的总结,丰富了藏书史研究的内容。
文体——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属于古文体的奏议类,古代臣属向国君分条陈述是意见的一种专用文体。
“谏、讽、讥、说”的区别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讥——微言讽刺。
谤——是公开指责
诽——是背地里议论
说——用说话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课文串讲
02
谏太宗十思疏
从十个方面分别劝谏唐太宗的疏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
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要求
取独
生长
使动,使牢固
树根
泉流
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疏通水道
德行和道义
治理得好
虽然
递进

明智的人
掌握
帝位
形容词作名词,重权
天地间
重要地位
推崇
皇权
福禄
考虑
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保持
这就像......(判断句)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正面说+反面说:反复强调,不要其烦
反问:加强语气。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
比喻论证
假设论证: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如同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一样荒诞。
前后照应
责任重大
谏太宗十思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所有的
帝王
承受

深深忧虑
顺承
治国之道
转折
善终
大概
难道
力量有余
臣民
实现意志
放纵情感
轻视
路人
督查
同“震”,威吓
姑且
怀念仁德

应当

疏忽大意
状语后置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谏太宗十思疏
关键词:反思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的角度论述居安思危。
能创业不能守成
1.反问:“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加强语气
2.设问:“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引人深思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
对比论证
结果
君民关系
《管子 王制》“王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尚书 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檩乎若朽索之驭六马。
道理论证
谏太宗十思疏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名词作动词,统治
如果
贪图的东西
建造、兴建
使......安定
地位高而危
谦虚

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居于......之下
快乐
限度

担心
堵塞蒙蔽
使......虚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排斥
不恰当的奖赏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补充
1.“自”+V,“自”作V的宾语,宾语前置;
2.“唯+n+是+V”结构,名词是宾语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十思】
①②知道满足,适可而止;
③④礼贤下士,谦虚包容;
⑤⑥持之有度,慎始慎终;
⑦⑧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⑨⑩喜怒有常,赏罚有度。
象曰: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谏太宗十思疏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归纳
光大
选拔
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顺承
分辨选用
好的建议
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扩大
仁爱
诚信的人
献出
出游
教化
管理
役使
减损
皋陶曰: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
③栗;严肃恭谨。 ④柔:指性情温和。立;指有自己的主见。⑤愿:小心谨慎。恭:庄重严肃。(6)乱:治,这里指有治国才干。敬:认真。(7)扰:柔顺,指能听取他人意见。毅:果断。(8)直:正直,耿直。温:温和。(9)简:直率而不拘小节。廉:方正。(10)刚:刚正。塞:充实。(11)强:坚毅。 义:善,合符道义。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政治理想——垂拱而治
明君为政要领
正面写君子的福气:快乐长寿
垂拱而治,万物化育
反面写庸君的劳碌:劳神苦思,役使耳目、事必躬亲
亏损天道
论述特色
03
基本框架
Add your title here
01
02
03
04
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三、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的对象又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这个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
一、类比入手,亲切生动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来写,这篇奏疏虽然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二、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四、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启示】
小结
03
树木:固本求长
水流:浚源欲远
人君:积德安邦
善始实繁,克终盖寡
载舟覆舟,所宜深谨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中心论点:
欲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课后复习】
一、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
同“震”,震吓
二、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古:
今:
树木的根部
事物的本质
【课后复习】
二、古今异义
则纵情以傲物:
古:
今:
放纵情感
尽情
则虚心以纳下:
古:
今:
使心虚
一种谦虚的美德
【课后复习】
二、古今异义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
今:
路人
走路
【课后复习】
三、特殊句式
(1)则思知足以自戒
(2)则思谦冲而自牧
(3)则思三驱以为度
(4)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四、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则思知止以安人
(3)则思正身以黜恶
(4)何必劳神苦思
(5)乐盘游
使动,使巩固
使动,使心安
使动,使身正
使动,使辛劳;使愁苦
意动,以...为乐
【课后复习】
四、词类活用
(6)则思正身以黜恶
(7)简能而任之,则善而从之
(8)不念居安思危
(9)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10)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1)貌恭而不心服
形容词作名词,恶人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好的建议
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要的地位
形容词作动词,流得远
名词作状语,表面上
THANKS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