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0 23:0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选择题
1.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主张招抚义和团的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而主张剿杀义和团的大臣劳乃宣则记载:“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据此可知( )
A.记述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
C.历史叙述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得不同 D.历史事实与史料冲突无从确证。
2.下列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①《北京条约》 ②《南京条约》 ③《辛丑条约》 ④《天津条约》 ⑤《马关条约》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④①⑤③ D.①②③⑥⑤
3.四点五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根本就没有经过核算,就是对国人的有意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这评述的是
A.《虎门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4.“神助拳……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段材料反映的反帝爱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三元里人民抗英 C.反割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5.“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研讨材料信息,下面对义和团认识错误的是
A.是民族矛盾加剧的结果 B.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 D.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
6.“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爆发了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材料中的“群众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戍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7.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一本书中记述了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场面:每一次射击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但是团民们仍然挥舞大刀长矛,高喊“义和拳!红灯照!”向车站前进。此事件( )
A.是中国历史上规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B.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C.摧毁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D.因领导集团的内讧导致运动最终失败
8.对如图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和瓦解的历史
B.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C.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9.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或者口号 B.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并建立了政权
C.提出了学习西方改革内政的主张 D.遭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0.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马关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南京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 《天津条约》 清政府最终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A.A B.B C.C D.D
11.八年级的同学要以“弘扬民族精神、反抗外来侵略”组织主题班会,以下素材符合这一主题的历史史实有( )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 ②徐邦道孤军迎敌 ③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④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能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A.拆毁大沽炮台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D.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二、综合题
13.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在遭受多次列强的欺凌和压迫下不断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五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第四次是1900—1901年同英法等八国的战争,1931—194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在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的仁人志士积极地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回答问题。
(1)根据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或革命名称。
(2)指出材料中前四次灾难性战争的名称。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材料一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什么条约?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清政府派谁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此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
(3)材料三出自什么条约?它是清政府在哪场战争之后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中的哪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清政府在近代一系列的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5.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打开国门,一步步地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皆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下之盟”的名称。 概括“城下之盟”损害的中国的主权。
材料二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引发日清战争。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一种新型的近代清国观开始形成,大和民族自身的优越感迅速转变成时代思潮的主流。从此,日本对邻国开始盛气凌人了。
——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
(2)材料二中的“日清战争”又称什么战争?根据材料二指出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的变化。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了怎样严重的后果?
材料三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各国军队在北京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屈辱,整个中国仿佛都被撕裂。
——摘编自《复兴之路》
(3)根据材料三,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指的是什么?“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
(4)综上所述,请概括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主张招抚义和团的大臣刚毅记载和主张剿杀义和团的大臣劳乃宣则记载完全不同,这反映出二者立场的不同,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A项正确;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时代的不同,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
2.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860年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②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④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⑤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因此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②④①⑤③。C项正确,ABD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C项。
【点睛】
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投降,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做担保。D项正确;《虎门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赔款都没有这么多,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4.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神助拳……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可知与义和团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B
【详解】
根据“大清一统靖江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没有主张推翻清政府统治,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主张“灭洋”,是民族矛盾加剧的结果,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6.C
【详解】
据材料“当历史开始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的心脏爆发了场声势浩大的反对西方侵略的群众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1898年在京津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其目标是反对清政府的统治,排除A项;戊戌变法最早是在南方,且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上层,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辛亥革命首义地是武汉,而且其目标是推翻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B
【详解】
依据题干“天津火车站”、“团民”、“义和拳!红灯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涉及的斗争是义和团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阻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B项正确;中国历史上规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没有摧毁清朝的统治,排除C项;因领导集团的内讧导致运动最终失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8.B
【详解】
根据年代尺中“1842”“1895”“1901”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据此可知,年代尺中提供的三个时间反映了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B项正确;年代尺中的时间没有反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瓦解的历史,排除A项;年代尺中的时间没有涉及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没有反映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排除C项;年代尺中的时间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最终都是遭受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D项正确;太平天国在运动的前期和后期分别提出的两部文献都因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实施,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排除A项;对于清政府的态度,太平天国运动旨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义和团是扶持清政府的统治,排除B项;只有《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
1900 年 6 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D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排除B项;清政府最终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输入,①符合主题;徐邦道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抗击日本的侵略,②符合题意;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不是反抗外来侵略,④与题意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规定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均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3.(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军事工业,梁启超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使辛亥革命的领导人,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1842年是中英之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年英法借“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1894—1895年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5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史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点睛】
14.(1)《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李鸿章;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或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因此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此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 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因此材料出自《辛丑条约》;它是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条约中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这一条款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近代一系列的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政治腐败等。
【点睛】
15.(1)名称:《南京条约》。损害主权: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变化: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日本国民心理从劣等感到优越感。后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趋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逐步加深。
(1)
根据材料一“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因此“城下之盟”的名称是《南京条约》。由“割香港岛给英国”,可知领土主权的破坏;由“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可知损害关税主权、贸易主权。因此“城下之盟”损害的中国的主权,如领土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邀派兵镇压,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蓄意挑起战争,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史称“甲午中日战争”。因此“日清战争”又称甲午中日战争。由“使日本国民对大中华文化固有的‘赞赏’、‘崇敬’心理开始崩溃,隐藏在内心的劣等感,迅速向‘差别’‘轻蔑’的意识逆转”,可知这场战争使日本国民心理发生的变化是对中华文化由赞赏到蔑视;日本国民心理从劣等感到优越感。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的严重的后果,是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人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因此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可知“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这一历史现象说明了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逐步加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