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文艺清新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创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创作背景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件,日本侵占了东北全境。1932年1月,日军进攻哈尔滨特区,2月5日将哈尔滨攻占。1933年1月,日军蓄意制造了手榴弹爆炸事件,借机攻陷了东北通往关内的咽喉要地—山海关。2月23日,日军调集关东军第六、第八师团等部及部分伪军共10余万人,兵分三路向热河进犯,不到10天的时间就攻陷了热河省会承德。1935年1月18日,日军诬称驻守热察边区的宋哲元部第二十九军有碍行政,要求将察哈尔省沽源以东、长城以北地区划归热河省。随后,不断地向第二十九军发动进攻,相继制造了两次“察东事件”。
创作背景
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今北京),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虽蛰居远离北平的杭州,一样会感受到国事的危急。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文本阅读与感知
通读全文,梳理文脉,思考《故都的秋》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流露出郁达夫怎样的心境?阅读时注意圈画重点词句。
文本阅读与感知
文共14个自然段,可分为总起、分写、总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总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
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作者开笔用衬托的手法和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的秋的特征:“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是课文的“文眼”。三个“来得”构成排比,平易朴实又有赞不绝口的情味,不仅具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而且写出了作者内心那种迫不及待地喜爱北国“秋味”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无限向往之情。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2自然段,通过对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紧接“饱尝”二字,采用贬抑和排比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作者的言中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才是浓香的美酒,才值得赏玩,让人陶醉。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二部分(第3-12自然段):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赞美北国之秋。
第3-11自然段是记叙部分。这一部分作者选取富有故都之秋特征的景物,采用并列结构,逐一描绘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等自然风物景况, 细微地刻画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3自然段,写“清晨静观”。在这里作者没有写那些热闹、繁华的有帝王气象的景物,只依次点到“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之类的景物。作者重点写“租一椽破屋来住”的生活情形,虽然身在“皇城人海”,但清晨却能“静”观(听)天色、日光、鸽声、牵牛花。“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清”“冷”的特点,更凸显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悲凉”。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4自然段,写“落蕊轻扫”。作者在写“落蕊”时,调动了听觉(“声音也没有”),嗅觉(“气味也没有”),触觉(“极微细极柔软”),视觉(“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多种感觉来写,既说明只有在心静的情况下才能如此细腻地去品味落蕊的情状,也点出了秋味中的清、静、悲凉。尤其是那曾经美丽的落蕊被“扫街的”扫后,空留下的一条条让人心寒的“丝纹”,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为什么说由“落蕊”而产生的“遥想”是“深沉”的呢?作者从秋槐的落蕊与扫帚的丝纹中感悟到“落寞”的人生之情,这便是“深沉”。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5自然段,写“秋蝉残鸣”。作者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残”字渲染了秋味的悲凉,兼之其声“衰弱”,却能在“无论什么地方”都听得见,以动显静,突出北国之秋的“清、静”。作者又说,蝉“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说明它是北国悲凉的秋声的主角,因此视为“家虫”。“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让人随时随地都会听到“悲凉”的“衰弱的残声”。几声秋虫的哀鸣就足以让作者如此牵动心魄,因为此景正与作者当时孤独、落寞的心境相吻合。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6-10自然段,写“都市闲人”。作者先描绘了一幅北国秋雨图:“北方的秋雨,也们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奇”“有味”“更像样”总括了北国秋雨的特征。“一层秋雨一层凉”,写出了北国的秋雨更像秋雨。接着,作者特意用轻松欢快的笔调描写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之情。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11自然段,写“胜日秋果”。作者用果树来反映秋之全盛,而且色彩也是很明丽:淡绿、微黄、红。红色看似与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与作者落寞的情怀挂不上边。但“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一句,深远的忧思、人生的悲凉又流露出来了。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12自然段,是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美北国之秋。这里写古今中外文人对秋的评述,意在说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说明悲秋是人类的共性,是没有国别的。“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一个转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眷念的秋是北方的秋,更确切地说,是中国北方的秋。作者将“我”之爱秋与中国文人及有情趣的人对秋的爱联系在一起,使“我”对北国的秋的爱合情合理。
文本阅读与感知
第三部分(第13、14自然段):总括全文,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异。“黄酒之与白干”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稀饭之与馍馍”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鲈鱼之与大蟹”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骆驼比之黄犬”,更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的特点。
文本阅读与感知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情感的抒发上看,这是何等的眷念,何等的激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以留得住“北国的秋天”,又使笼罩淡淡的忧虑的心思平添一层“悲凉”的氤氲,从而深化了主题。
从结构上看,课文以北国南国的对比开头,在这里又以对比结束,首尾呼应。但仔细品味,从首段的“想饱尝一尝”秋味到末段的愿意用寿命去换取,首尾在感情上又是递进的关系。
文本鉴赏-表达技巧
1.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清”“静”,既是对北国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课文一开篇,作者就将自己对北国的秋的主观感受与北国客观景物的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客观色彩和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让“景”与“情”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
文本鉴赏-表达技巧
2.构思精巧,疏密有致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将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五种自然风物;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间部分则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文本鉴赏-表达技巧
3.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
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并无华丽辞藻。如:“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啊”字,朴素而又自然地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来得”这个词反复使用,使句子留下了绕梁不息的余韵。:“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段文字语气上如话家常,但绘声绘色,有动有静,娓娓道来生活本貌,字里行间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悲凉意味。
文本理解与归纳
“故都的秋”,“故都”两字点明描写对象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在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真情的同时,也流露了作者深远的忧思和独特的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