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奠过于汉唐”。秦朝以前“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指
A.司马迁史学成就 B.佛教兴盛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书法兴起
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来自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
A.“仁”和“礼” B.“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4.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你认为该典籍应是
A.《道德经》 B.《诗经》 C.《论语》 D.《韩非子》
5.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并且形成了自己的“ 学习观”。 以下体现孔子提倡“ 虚心求教”的学习观的语句是
A.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四位学生在为穿什么样的衣服展开辩论: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认为: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根据他们的观点对应的思想是( )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C.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一儒 D.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
8.某同学整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A.道家——主张兼爱、非攻 B.儒家——顺其自然
C.墨家——主张仁政、礼治 D.法家——中央集权
9.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学术思想繁荣,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选项属于孟子观点的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0.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历史上称为
A.文字创新 B.制度变革 C.百家争鸣 D.百花齐放
11.《道德经》记载:“我无为而民自化”,这体现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是( )
A.以法治国 B.兼爱非攻 C.以德治国 D.无为而治
12.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兵家
13.“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材料反映了百家争鸣的
A.背景 B.目的 C.主张 D.影响
14.古装传奇剧《重耳传奇》根据晋文公重耳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讲述了重耳历经宫斗、流亡、返国、称霸的传奇人生,是一部春秋版的王子历险记。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重耳传奇》相关的历史背景
A.周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社会动荡 D.百家争鸣
15.小明在学校组织的期中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现在发现问题所在,只要好好努力,下次就会取得好成绩。”材料中老师引用了中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来开导小明( )
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
二、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主要是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1)请写出“秦汉以前”墨家代表人物一位。
(2)请写出“秦汉以前”道家代表人物一位。西汉初年实行的与道家思想相关的政策是什么?
(3)南怀瑾说“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你从中获得了哪些精神食粮?(列出一点)儒家思想在哪位皇帝之后逐步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主要也是三家,除了儒家和道家,另外应还有法家,战国时期,秦国的哪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是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
17.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交流互鉴,推陈出新。老师以“文明之光”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革新工具——见证经济文明】
(1)研读下面两幅图片,试概括两幅图片所代表的原始居民所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
任务二【制度创新——关注政治文明】
材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贷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天下为公”指的是什么制度。“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两种制度有什么区别?
任务三【思想创新——传承精神文明】
——摘自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3)据图三指出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学说的什么思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所以百家争鸣“学术思想最灿烂”,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C项正确;ABD项都是“学术思想”的一个方面,不能形成“学术思想最灿烂”的局面,排除A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C正确;儒家主张实行“仁政”,以德治国,排除A;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故选C。
3.A
【详解】
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礼”,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着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A符合题意;B项是兵家学派的主张,排除;C项是道家学派的主张,排除;D项是墨家学派的主张,排除。故选择A。
4.C
【详解】
根据材料“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明显出自儒家学派的经典,也就是《论语》,C项正确;《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排除A项;《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经典,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反映的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学习,D项正确;“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反映的是为政以德,排除A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的是要换位思考,排除B项;“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反映的是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D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甲认为:穿衣应根据四季气候,属于道家学派的观点;战国时期道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乙认为:穿衣应根据身份而定,这是儒家学派的观点;儒家学派的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丙认为: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这是墨家学派的观点;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期的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和“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丁认为:由上面规定,大家穿一样的制服,这是法家学派的观点。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正确答案为D。ABC均与题意不符,故选D。
7.A
【详解】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事物都有对立的双方,且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A项正确;《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排除B项;《孟子》、《韩非子》分别反映了孟子、韩非子的思想,排除CD项。故选A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D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排除A项;儒家主张实行“仁政”、“礼治”,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施仁政于民”和“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是他的名言,D项符合题意;“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均是孔子的思想观点,排除A、B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老子的思想观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1.D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无为而民自化”可知,这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D项正确;韩非主张以法治国,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儒家主张 以德治国,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其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变法理论依据所属的学派是法家,B项符合题意;A项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C项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孙武春秋晚期兵家的鼻祖,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排除。故选B。
13.D
【详解】
依据“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对于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大影响,D项正确;百家争鸣的背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革有关,但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目的是希望重新构建社会秩序,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也没有涉及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具体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根据题干“是一部春秋版的王子历险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至战国时期,社会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因此,百家争鸣不属于《重耳传奇》相关的历史背景,故选D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因此,ABC项属于《重耳传奇》相关的历史背景,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15.B
【详解】
根据材料“失败是成功之母,两者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事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体现的是老子的辩证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B项正确;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儒家主张仁者爱人,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6.(1)代表人物:墨子。
(2)老子(或庄子)。休养生息政策。
(3)精神食粮: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见贤思齐等。汉武帝(或刘彻)
(4)商鞅变法。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的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顺应自然。西汉初年实行的与道家思想相关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等。孔子又是大教育家,注意“因材施教”,教育学生见贤思齐等等。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4)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17.(1)图一:打制石器(旧石器)。图二:磨制石器(新石器)
(2)禅让制。世袭制区别:禅让---选贤能;世袭---按血缘
(3)以德治国,“仁”。
(1)
生产工具:根据图一“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中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旧石器)。根据图二“半坡居民房屋复原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二中的半坡居民使用的是磨制石器(新石器)。
(2)
制度: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贷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并结合所学可知,“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区别: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禅让制的标准是选贤任能;世袭制按血缘继承。
(3)
治国主张:根据图三1中的“治理国家要以德来感化人民”和 2 中的“则人民将都来归附”,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三指的是孔子的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图三中孔子的主张体现了孔子学说中“仁”的思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