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07: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选择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B.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C.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D.适应民族融合
2.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下列人物中,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从而加速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是( )
A.北魏孝文帝 B.汉文帝 C.汉武帝 D.秦孝公
4.《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孝文帝代替“北俗之语”的是
A.匈奴语 B.鲜卑语 C.汉语 D.前秦语
5.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
A.迁都洛阳 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
C.改穿汉服,与汉人通婚 D.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儒学
6.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措施后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北魏兵强马壮
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孝文帝迁都洛阳
D.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
7.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是割据政权间的战争 B.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C.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D.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8.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此举(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D.加快了江南地区开发
9.小王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
A.游牧民族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佛教的传播 D.淝水之战
10.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教学思维简图。我们可以从中直接得出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文化滞后 D.江南开发
11.下图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社会发展的特点是( )
A.政权分立割据,民族交融
B.北方战乱频繁,有利实现统一
C.北方经济衰退,南方经济发展
D.北方局势稳定,加强民族交融
12.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也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这两场改革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
A.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B.向先进文明学习
C.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D.都推动了本民族的进步
13.下表所示是历史上某位皇帝改革措施的一部分。这部分措施的历史意义是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民族交融
C.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南北统一
14.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曾经出现过的统一政权有
①前秦②西晋③东晋④北魏⑤曹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5.七年级历史活动课中,李老师列出“赤壁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她探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二、综合题
16.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夏民族是汉民族的主源,华夏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与蛮、夷、戎、狄诸族结下了长期的不解之缘。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最终形成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主人——中华民族。
——摘自張植荣著《中国边疆与民族问题一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
材料二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高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不仅给汉族注进了大量新鲜血液,而且汉族汲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同时,汉族人口分布较前广泛、合理,与其他民族一起,对恢复北方社会经济和开发江南共同作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对汉族发展的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传说人物。
(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融合产生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当今中国应如何促进多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
17.2021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3周年。43年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也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怀揣梦想,锐意进取,居安思危,方得永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中的哪项措施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事件中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
材料二:
(2)请说出材料二中这套制度的名称?秦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置的哪一官职掌管行政?
材料三: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3)材料三中“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是哪个皇帝开创的?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从材料三可见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材料四: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从材料四中可以看出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四的措施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谈谈你对我国推广普通话意义的认识。
(5)综合以上材料,请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之后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目的是要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主要有迁都洛阳(494年),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项正确;BCD项都是目的,但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根据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中国的历程,其余时间都是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加速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各民族人民生活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加快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由此可以判断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内容包含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原始农耕生活等第一单元的内容,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中采取了很多的汉化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从而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A项正确;汉文帝、汉武帝没有进行加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排除BC项;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但主要是实现了秦国富国强兵,没有实现北方民族大融合,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大意是皇帝命令不能在朝廷上用北方话(鲜卑语)讲话,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中要求学说汉语的措施,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D
【详解】
根据材料“……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及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中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D项正确;A、B、C项均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与“孝”字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潮流,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北魏兵强马壮不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是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孝文帝迁都洛阳是改革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四场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以少胜多,D项正确;割据政权通常指在某国固有版图内占领一隅,但未列入中央政权有效管辖范围的地方势力,排除A项;赤壁之战发生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淝水之战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8.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5世纪末,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实行汉化改革措施:学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A正确;BCD与孝文帝改革无关,排除;故选A。
9.B
【详解】
根据材料“迁都城……改汉姓……穿汉服”及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B项正确;西晋时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排除C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历史教学思维简图体现了政权分立的突出特点,A项正确;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但是题干内容无法体现,排除B项;文化滞后、江南开发,题干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东汉之后我国出现三国鼎立之势,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之后分裂为东晋和十六国,之后一直是南北对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是政权并立,割据混战,王朝更迭频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除了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外,其他时期都处于分裂状态,不利于实现统一,排除B项;由于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但材料并未体现出“衰退”迹象,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稳定”之说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需要,从而获得成功,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之前,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使改革取得成功。由此可知,这两场改革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反对,故A项错误;“向先进文明学习”只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与商鞅变法无关,且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推动了本民族的进步”只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故D项错误。
13.B
【详解】
根据题干中“1.禁胡语、胡服;2.改鲜卑姓为汉姓;3.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这些措施促进民族交融,故B符合题意;推动经济发展、加强中央集权在题干中未体现,故A、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时还未实现南北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1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逐渐强大起来。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的局面,所以黄河流域曾经出现过的统一政权有①②④⑤,B项符合题意;而③东晋统治区域在南方,排除。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发生在三国时期,体现了政权的分立;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包括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总称十六国。体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交融;“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体现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体现了民族交融。因此这一时期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秦汉时期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排除B项;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农耕生活和华夏之祖体现的主题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排除C项;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主题是早起的国家和社会变革,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原因: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人物:黄帝和炎帝。
(2)措施:实行汉化。作用: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积极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4)认识:应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
(1)
原因:根据材料一“……汉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续发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汉族人口融于周边其他民族。正是因为存在这种双向融合现象,进而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合……”,可得出,“汉民族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双向融合”是“促进了更大范围的民族融会”的原因。人物:结合所学可知,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
(2)
措施:根据材料二“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话,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可得出,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等方面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汉化改革的作用。
(3)
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三“ 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不仅给汉族注进了大量新鲜血液,而且汉族汲取了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物质及精神文化……”,可得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根据材料三“……同时,汉族人口分布较前广泛、合理,与其他民族一起,对恢复北方社会经济和开发江南共同作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可得出,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4)
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应实行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等方面谈对当今中国应如何促进多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认识。
【点睛】
17.(1)商鞅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或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丞相。
(3)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下之势,分久必合(或统一是大势所趋)。
(4)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说汉语;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种类繁多,推广普通话便于进行交流。
(5)改革措施要正确,要善于创新;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1)
第1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第2问,根据材料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结合所学可知,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或奖励军功)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第3问,结合所学可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是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形成的关键措施。
(2)
根据材料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
(3)
第1问,根据材料“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专制统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这样汉武帝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第3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天下之势,分久必合;统一是大势所趋。
(4)
第1问,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于494年力排众议迁都洛阳,然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进行改革: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人贵族联姻等;第2问,根据材料“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学习说汉语;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种类繁多,推广普通话便于进行交流。
(5)
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注意事项,言之成理即可。如:改革措施要正确,要善于创新;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统治者要勤政爱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