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们现在食用的粮食作物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2.“草根”是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词语,其基本含义是指群众的、乡村地区的,该词语适用于下列哪位皇帝( )
A.杨坚 B.唐太宗 C.皇太极 D.朱元璋
3.科举考试到明朝发生了重大变化,其突出特点是( )
A.八股取士 B.文体灵活多变 C.考生可畅所欲言 D.以诗词为主要考试内容
4.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美食的角度展示了颇具魅力的民族饮食文化,中国人开始吃上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早应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5.明朝为一劳永逸的解决“君相争权”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丞相 B.设立锦衣卫
C.实行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6.明朝初年,如果地方官员有事要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该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8.“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局面主要原因是:( )
A.丞相制度的废除 B.军机处的设立
C.文字狱的兴起 D.闭关锁国
9.1368年,农历戊申年,猴年,明朝洪武元年,大明开国。这一年标志着在中国统治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结束。从此大明王朝开始了长达276年的统治时期。那么1368年是属于
A.13世纪60年代 B.13世纪70年代
C.14世纪60年代 D.14世纪80年代
10.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①宋朝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②武则天翻阅史书《资治通鉴》
③临安城有许多回族商人用交子做买卖④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下图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强化示意图。其中相关措施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12.中国古代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丞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下列皇帝彻底打破了这一规则的是( )
A.隋文帝 B.武则天 C.元世祖 D.明太祖
13.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后,历代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权想尽了办法,实施了各种手段,变革了很多体制。下图是某朝代政府框架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14.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沿用集权体制的同时,也有各自的创新。将下列古代官制示意图与朝代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①-a②-c③-b B.①-b②-c③-a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15.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杜绝官场贪污之风 B.加强皇权至高地位
C.遏制地方权力膨胀 D.改变武将擅权局面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制
(1)唐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事;还设立了多重机构。
——摘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这一措施的目的和特点。
材料三
(3)材料三图示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与之前的朝代相比有哪些变化?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
(1)观察材料中三幅各朝中央政治机构职能示意图写出所对应的正确的朝代名称。
(2)根据材料,指出我国封建时期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朝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朝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C项符合题意;D项不合题意;汉朝和唐朝在明朝之前,我国还没有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作物。AB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D项正确;杨坚属于贵族,不属于平民,排除A项;唐太宗属于皇室,后创建贞观之治,不属于平民百姓,排除B项;皇太极两征朝鲜,灭察哈尔;建立清朝,促进满族封建化,不属于平民百姓,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A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与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点睛】
4.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D项正确;西汉经丝绸之路引入的是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排除A项;唐朝农业发展没有农作物方面的表现,排除B项;北宋引入的是高产作物占城稻,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
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君相争权”问题,A正确;明太祖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目的是加强对官民控制,B错误;八股取士是明代的选官方式,与材料无关,C排除;大兴文字狱是加强对人民的思想,与题意不符,D排除。
6.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故明朝初年,如果地方官员有事要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该去南京,A项正确;明朝初年的都城在南京,不是北京、西安、洛阳,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从“不胜谄事”到“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体现了秀才对进士出身和举人出身的官员态度截然相反,这说明了科举考试对官员威望的影响很大,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官员士绅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与地方政事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官员的行政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
依据题干中的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结合课本所学,“洪武”是明太祖的朱元璋的年号。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A项符合题意;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排除B项;清朝统治者为从思想领域控制知识分子,制造了文字狱,排除C项;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
世纪的计算方法是百位数加1,因此,1368年属于14世纪60年代,C项正确;A、B和D项计算方法错误,排除。故选C项。
10.D
【详解】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实行八股取士。①符合题意;《资治通鉴》成书于北宋,②符合题意;回族形成于元朝,③符合题意;明朝引进马铃薯,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符合史实,④不符合题意。所以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根据所学,明朝废除了中书省,即废除了宰相,而不是设立中书省,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都符合相关史实,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点睛】
12.D
【详解】
依据题干“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种博弈中两者的权力达到了平衡”可知,材料反映了宰相既能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又能制约皇权,达到权力的平衡,明朝时期,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打破了君相权力的平衡,D项符合题意;ABC都存在宰相制度,宰相权力较大,排除ABC项。故选D。
13.D
【详解】
从图中的内容可以看出,皇帝之下只有六部了,这是明朝时期的内容。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隋朝、唐朝、元朝都有丞相,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
a是元朝的中央官制,b是明太祖废丞相后,明成祖设立内阁,c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故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c②-a③一b,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对应关系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15.B
【详解】
【考查点】明朝皇权的强化。
【解题思路】由题干关键信息“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可知,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可知,此举目的是加强对官员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为监视官民,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这些举措共同体现了皇权的加强,使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B。
16.(1)目的: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防止宰相专权。
(2)目的:削弱相权。特点: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
(3)朝代:明朝。变化: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4)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图示中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该制度分散了相权,所以实行的目的是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防止宰相专权。
(2)根据“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事;还设立了多重机构”可以看出目的是削弱相权。特点则是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
(3)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六部直接归属皇帝统辖,所以反映的是明朝的废除宰相,权分六部。变化则是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4)综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从唐代到明代,相权在不断削弱直至消失,而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17.(1)图1:秦汉、图2隋唐、图3明清。
(2)君权逐渐加强,相权地位逐渐衰弱。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专制制度、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所以,图1是秦朝;皇帝之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的是隋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进一步完善,所以图2是隋唐时期;皇帝之下不在有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长官是丞相,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提升六部地位,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承袭了明朝的政治制度,所以,图3是明清时期。
(2)
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朝设立丞相到明朝废除丞相,体现了君权与相劝的矛盾,丞相的立废表明君权逐渐加强,相权地位逐渐衰弱。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逐渐加强的趋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