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 走进天山深处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上面这些体现地点转换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A.铺垫 B.过渡 C.衬托
读句子回答问题。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2.“或浓或淡”中“或”的意思是( )
A.或者 B.有的 C.有时
3.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
A.形状 B.声音 C.颜色
联系句子,选择带点字最恰当的意思。
4.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 ( )
A.跟“深”相反 B.浅显 C.颜色淡 D.肤浅,浅薄
5.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 )
A.承受 B.依仗,依靠 C.享有 D.失败(跟“胜”相反)
6.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
A.宽容,原谅 B.相貌 C.容纳 D.允许,让
7.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
A.资源 B.姓 C.水流起头的地方 D.来源
下列每小题中,只有一个词语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
8.为了看日出,我( )早起。
A.经常 B.常常 C.通常 D.时常
9.到了最后,太阳( )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
A.冲破 B.突破 C.冲出 D.跳出
10.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 )入山。
A.缓缓 B.慢慢 C.渐渐 D.逐渐
11.内洞比外洞大得多,( )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A.或许 B.大约 C.可能 D.大概
12.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颜色各异(不相同的)
B.变化多端(项目,方面)
C.伟大奇观(看到的景象)
D.盘曲而上(像盘子那样的东西)
二、填空题
13.看拼音写词语。
qīng jìng qiǎn lán kuò dà fàn wéi
( ) ( ) ( ) ( )
nǔ lì chà nà duó mù fēn biàn
( ) ( ) ( ) ( )
càn làn zǐ sè bù jīn
( ) ( ) ( )
14.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同音字。
xiāng ( )嵌 ( )信 音( ) 故( )
kuò ( )号 辽( ) ( )大 轮( )
chà ( )那 ( )路 劈( ) ( )不多
三、语言表达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狠心的王母娘娘怒气冲冲地拉着织女飞走了。(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2)圆明园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有杀菌的能力,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聪聪学习好的主要原因是她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
(5)母亲是一片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你感受到春天的温暖。母亲是____________,即使_________,也能___________。(仿写句子)
16.按要求写句子,再写出原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修辞手法:___________
2.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修辞手法: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17.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句中“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回顾
有时候太阳躲进云里。阳光透过云缝直(照 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候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升起来,人就不能够看见。然而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 装)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 跑)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涂 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20.用“×”划去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21.“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是描写____时日出的景色,还可以说:____的亮光,____的亮光。“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这句话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____。这里表现的是阳光透过____直射时天水___的特点。
22.黑云出现了光亮的金边,是因为____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
23.“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这里描写的是___阳光灿烂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日出景象的___之情。用加点的词语仿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短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用几个连续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冲破黑云时的变化之美
B.描写的是日出前的美丽景色
C.通过描写日出来暗示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启示我们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
五、书面表达
25.习作。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给我们鼓励、帮助的人,你一定想把心中的谢意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吧!那就快快拿起笔,把它写出来。注意语言通顺,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内容做题,这要求我们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
选自《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上面这些体现地点转换的句子中“走进”“进入”“再往”是指事情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所以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过渡。
2.B
3.C
2.考查了对短语或句子中字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浓或淡的意思是有的浓有的淡。或:有的。
故答案为B。
3.粉红色,映山红,浓,淡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故答案为C。
4.C
5.A
6.C
7.C
4.
此题考查字义。解答此题需在语境中体会。
浅蓝:一种颜色,又称粉蓝色或婴儿蓝,是蓝色系颜色之一,介乎蓝色和白色之间,由蓝色与白色合成,为人所知的一种淡色。浅:颜色淡薄 。
5.
此题考查字义。解答此题需在语境中体会。
负着重荷是指背负着重担或肩负着重任的意思。 负:背、背着。重荷:过重的负荷。
6.
此题考查字义。解答此题需在语境中体会。
容得下:盛的下。容:容纳。
7.
此题考查字义。解答此题需在语境中体会。
上源:意思是上游,上流。解释上游,上流。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8.B
9.A
10.C
11.D
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原文内容的识记能力。完成此题题目,需要结合课文原文,根据题干选出正确的内容。还要注意平时对课文内容的熟记,做到会背诵、默写。
语段选自《海上日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
故本题根据课文原文选出正确的内容填空即可。即: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原文内容的识记能力。完成此题题目,需要结合课文原文,根据题干选出正确的内容。还要注意平时对课文内容的熟记,做到会背诵、默写。
语段选自《海上日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和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的景象。
故本题根据课文原文选出正确的内容填空即可。即:到了最后,太阳(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原文内容的识记能力。完成此题题目,需要结合课文原文,根据题干选出正确的内容。还要注意平时对课文内容的熟记,做到会背诵、默写。
本语段节选自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故本题根据课文原文选出正确的内容填空即可。即: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原文内容的识记能力。完成此题题目,需要结合课文原文,根据题干选出正确的内容。还要注意平时对课文内容的熟记,做到会背诵、默写。
本语段节选自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故本题根据课文原文选出正确的内容填空即可。即: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12.D
【详解】
考查对词语中重点字的解释,可结合词语含义进行分析解答。
颜色各异:形容颜色各不相同,颜色繁多。异:不相同的。
变化多端:意思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端:项目,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伟大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观:看到的景象。
盘曲而上:形容路很陡峭,需要像蛇一样盘着山慢慢前进。 盘:盘旋。
13. 清净 浅蓝 扩大 范围 努力 刹那 夺目 分辨 灿烂 紫色 不禁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字词,然后写出正确的汉字,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围、努、刹、辨、灿、紫、禁”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4. 镶 相 箱 乡 括 阔 扩 廓 刹 岔 叉 差
【详解】
本题考查同音字的辨析。
xiāng:镶嵌、相信、音箱、故乡。
kuò:括号、辽阔、扩大、轮廓。
chà:刹那、岔路、劈叉、差不多。
15. 王母娘娘拉着织女飞走了 不能不说圆明园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 太阳有杀菌的能力,怎么不能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呢? 聪聪学习好的主要原因是她平时刻苦学习。 一泓清泉 心灵岁月里风尘蒙沙 让你清澈澄静
【详解】
(1)本题考查缩句。
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不改变原意使它更简洁即可。
本题将修辞语“狠心的”“怒气冲冲地”去掉即可。
(2)本题考查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是指一种句式,即否定两次,表示肯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句语气比肯定句更为强烈,起到不容置疑的进一步的肯定效果,加强了肯定的效果。
本题在句前前加上双重否定词“不能不说”。
(3)本题考查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的方法:将陈述句中的否定词改为肯定词,或将肯定词改为否定词;在陈述句中加上“怎、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在句末加上“呢、吗”等疑问助词,句号改为问号。
本题去掉肯定词“可以”,加上“怎么不能……呢”,句号改为问号。
(4)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本题错在搭配不当。句子缩写后成为“原因是结果”,搭配不当,应把“的结果”删掉。
(5)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题目主语为“母亲”。例句前半部分是比喻,后半部分是假设关系,根据此特点仿写。如:母爱是一丝轻风,即使燥热的心灵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清爽柔软。
16. 太阳向上升。 拟人 这是伟大的奇观。 反问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法实践。(1)考查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劲”看出具有人物的特点,为拟人句,考查了缩句,去掉枝叶,抓住主干,缩到最简,即:太阳向上升。
(2)本题考查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考查了陈述句,去掉“不”和“么”,问号改为句号,即:这是伟大的奇观。
17.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18.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19.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17.此题考查修辞手法。“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18.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作者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19.此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的作用。通过句子:“正前面,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可知“滑”指在光溜的物体表面上溜动。“滑”写的是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突出了昆明湖的静。“划”指的是用力挥桨使船前进,这样水会漾起波纹,不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点睛】
20.照 装 跑 涂
21. 有云 绚烂 绚丽 天水一色 云缝 难辨
22.太阳
23. 日出后 赞美 这时候,不仅是我、同学和家长,连班主任老师也都被惊呆了。
24.B
20.
略
21.
略
22.
略
23.
略
24.
略
25.范文:
朋友,感谢有你
朋友就像一根火柴,光亮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你迷茫的道路,朋友是救生圈,在你挣扎呛水的时候套在你身上,朋友让彼此的心不再寂寞,朋友好比冬日里的阳光,无论何时看到都会暖洋洋,亮光光。
我有个知心的朋友,我们情同姐妹,一见面就会说说心里话,一、二、三年级时我俩成绩平平的,像天平一样,两头的砝码不分上下,四、五年级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我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与文体提高了,我竟然落在了她后面。我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她,她安慰我说,暑假帮我复习,让我能顺利地给这新老师的“小礼物”。
在这漫长的暑假里,她教会了我很好的知识。
有一天,她生病了,我却一无所知,兴高采烈的走进她家,她脸色苍白,额头敷着热毛巾,正躺在沙发上休息,她对我说:“我们温习功课吧。”我很不情愿的点头,她总是笑笑说:“我没事。”我也笑着答应。
开学考试那一天,我信心百倍,作阅读时不时运用她教我的方法,终于我考出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这里面也有他的功劳。我真感谢他。
朋友不是我们过河的桥,或者攀登的基石,而是一种精神集中点,像一面镜子随时照出我们缺失的东西,他们身上散发出美好的品质,才是我们要吸收的最佳营养。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