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同步练习(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13.2内能同步练习(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4-11 14:5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13.2 内能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烹饪食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炒菜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菜的内能
B.铁锅的比热容比食物的大
C.蒸鱼利用了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
D.凉拌菜要搅拌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2.将“气压火箭”发射筒内充满气体,并在发射管外安装好纸火箭外壳。如图所示,按下发射气阀,随着“砰”的一声响,火箭飞出,同时看到下端管口出现了明显的“白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是由于外界水蒸气吸热产生的
C.发射筒内气体与外界气体发生热传递,内能增加
D.发射筒内气体对筒身与纸火箭做功,内能减小
3.两个物块如图,甲、乙接触,甲传递热量给乙,则(  )
A.甲的内能一定大 B.甲的温度一定高
C.0℃的固态乙没有内能 D.乙内能增加,温度一定上升
4.归纳推理是重要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推理正确的是(  )
A.图甲:对水加热,水会汽化,遇冷又液化,则温度改变,物质的状态就一定改变
B.图乙:小车在越粗糙的水平面上速度变化越快,则小车滑到光滑水面上将保持匀速向右运动
C.图丙:小球浸入水中越多,测力计示数越小,则物体受到的浮力一定与深度有关
D.图丁:推动活塞可使棉花燃烧,则要改变物质内能一定要对物体做功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剧烈
B.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C.“炙手可热”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吸收热量
D.火箭从地面向上发射过程中,机械能增大,内能减小
6.下列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不变
B.60℃的水一定比30℃的水含有的热量多
C.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D.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也为零
7.安徽地方特色美食不仅花样繁多,而且风味独特。如图所示,通过炸、蒸、煎、熏等烹调手法制成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炸:米饺用油炸,主要是利用油的沸点高的原因
B.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汤包蒸熟
C.煎: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毛豆腐的内能增加
D.熏:细铁丝作架,燃烧桃木屑熏烤才能入味,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8.五月五,是端午,吃粽子,挂艾草,划龙舟。俗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
A.煮粽子是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粽子的内能
B.煮粽子的水沸腾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
C.闻到艾草的气味,说明分子在水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划龙舟时,桨对水有作用力,水对桨没有作用力
9.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越多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发生热传递的两物体间有温度差
10.关于热量、温度、内能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的内能增加了,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B.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下降,一定是放出了热量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
11.下列实例中,用热传递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
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
B.用锯条锯木板,锯条的温度升高
C.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
D.给自行车胎打气,气筒内气体温度升高
12.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吸热时,温度一定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也能发生热传递
C.0℃冰熔化成0℃的水,温度与质量不变,所以内能不变
D.热量可能从内能少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多的物体上
二、填空题
13.冬天手冷的时候可以两只手互搓来取暖,这是采用 ___________方式改变内能的。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 ___________。
14.“牛肉粉面”是邵阳人民喜欢的美食,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面,让人酣畅淋漓,端碗时很烫手是通过 ___________增加了手的内能。
15.冰块吸热会熔化这里的“热”表示______;这杯水热得烫手这里的“热”表示______。(填“温度”、“热量”或“内能”)
16.将两个完全相同的铜质球甲、乙按如图所示放置,其中甲放置在水平桌面,乙悬挂在不可伸长的细线上,且两球重心位于同一高度。当两球吸收相等的热量之后,重力势能大小关系甲______乙,内能变化量甲______乙。最终温度甲______乙(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三、综合题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们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是在气温为6℃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km/h) 0 10 20 30 40
风寒温度(℃) 6 4 2 0 ﹣2
(1)下列例子主要是哪种散热方式使人感觉更寒冷的(选填字母):
①吹风时人感觉更寒冷,______;
②冬天用手摸铁杆时手感觉更寒冷,______;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汗液蒸发
(2)当气温为6℃,风速为25km/h时,风寒温度为______。
18.阅读短文,然后回答文后问题:
青藏铁路,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为西藏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最难克服的是高原冻土难题,为了避免因融沉和冻胀等现象对路基造成损害,就必须依靠材料或结构增大热阻,减少传入地基多年冻土的热量,冷却地基冻土层,保持冻土地基的稳定,从而保证工程建筑物的稳定。在冻土区全线设计和施工中主要采用下面两种措施:
一是热桩路基结构。热桩是一根密封的管子,其下端为蒸发器,里面注有液态氨等物质,上端为冷凝器,中间为绝热段。当热桩下端吸收热量后,液态氮等物质由液态转化为气态,然后上升至冷凝器,热量通过冷凝器发散,氮等物质再由气态液化为液态,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回热被下端,如此循环往复降低周围冻土温度,提高冻土热稳定性:从而保证路基的稳定性:
二是铺设通风管路堤。通风管路堤是在堤身横向铺设通风管,通风管可以凭借空气流动使堤身散热,特别是冬季冷空气在通风管内流动,能有效地降低基底的地温,增加基底的冷储量,保护基底多年冻土。保证路基稳定。
中国铁路人凭借着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青藏铁路获得的大量经验积累和技术积累,使中国在高原冻土区的铁路修建领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文中描述的“融沉”现象指的是______过程(填物态变化名称);
(2)在堤身铺设通风管,能有效降低基底地温,是通过______方式改变内能;
(3)根据热桩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桩散热的工作季节______(冬季/夏季),简述判断依据______。
19.热传导
热传递是指热力学过程中改变系统状态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为做功.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辐射.
如图所示,用凡士林在金属棒上粘几根火柴,然后用酒精灯给金属棒的A端加热.可以看到,离A端最近的火柴先掉下,然后其它几根火柴依次掉下,离A端越远的火柴掉下得越迟.这表明,热是从金属棒温度高的一端沿着金属棒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现象就是热传导现象.
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叫做传导.各种物质都能够传导热,但是不同物质传导热的本领不同.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不善于传导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金属都是热的良导体,瓷、木头、棉花等都是热的不良导体.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存在着__________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
(2)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叫做__________.
(3)把钢勺和瓷勺同时放在热汤里面,钢勺柄很快就烫手,瓷勺柄很久也不烫手.这是因为_______.
20.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热 阻
当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时,就会发生热传递.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物体对热量的传导有阻碍作用,称为热阻,用R表示.物体的热阻与物体在热传导方向上的长度l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还与物体的材料有关,关系式为,式中λ称为材料的导热系数,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一般不同.房屋的墙壁为了保温,往往使用导热系数较小的材料.如果墙壁一侧是高温环境,温度始终为t1;另一侧是低温环境,温度始终为t2,墙壁中形成稳定的热量流动,则单位时间内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Q与墙壁两侧的温度差成正比,与墙壁的热阻成反比.
(1)热量传导过程和电流相似,温度差相当于电路中( )
A.电流 B.电压 C.电阻 D.电功率
(2)铜汤勺放在热汤中,把手很快就会烫手,而塑料把手的汤勺不会烫手.由此可知铜和塑料的导热系数大小:λ铜_____λ塑料(填“>”“<”或“=”).
(3)如图甲所示,热量在墙壁中传导,虚线标出的墙壁正中间处的温度为_____.
(4)如图乙所示,热量在墙壁中传导,在传导方向上的长度为l1,横截面积为S,导热系数为λ1;在墙壁一侧紧贴一层保温层,保温层与墙壁面积相同,在热传导方向上的长度为l2,导热系数为λ2,则单位时间内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Q = _____.
21.青岛一个80后小伙子徐鹏飞在自家居民楼顶上,自己设计、组装了一套微型发电站,被媒体称为“中国家庭光伏电站第一人”.小徐的这个发电站,是利用光伏效应.在晴朗的天气,发电站一天可以发电十度,不但自家够用了,而且还能把多余的电卖给国家电网,一举两得.
请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光伏电站系统发电时,将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2)若一天的有效光照时间按8 h计算,一天可以发电10 kW·h,则该光伏发电系统发电的功率是________kW.
(3)该光伏发电系统一天的发电量,如果由热电转化效率为30%的热电厂来完成,需要完全燃烧煤的质量为________kg.(煤的热值q煤=3×107 J/kg)
(4)请写出一条光伏发电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炒菜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菜的内能,故A错误;
B.铁的比热容较小,升温比食物快,故B错误;
C.蒸鱼利用了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水蒸气液化放出热量,故C正确;
D.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2.D
【解析】
【详解】
管口的“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滴,不是因为与外界气温低发生热传递,发射筒内气体对筒身与纸火箭做功,气体内能减小,纸火箭机械能增大。
故选D。
3.B
【解析】
【详解】
AB.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甲、乙接触,甲传递热量给乙,甲的温度较高,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等因素有关,甲的内能不一定大,故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任何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有内能,0℃的固态乙有内能,故C不符合题意;
D.如果乙是晶体,乙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上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B
【解析】
【详解】
A.对水加热,水会汽化,遇冷又液化,这是由于周围的温差比较大,才发生汽化或液化的,但是温度改变时,不一定改变物质的状态,故A错误;
B.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粗糙,受到阻力越大,滑行的距离越小,速度减小的越快,所以,小车滑到光滑水面上时,不受到阻力作用,速度不在减小,则将保持匀速向右运动,故B正确;
C.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小球的重力减去受到的浮力,小球浸入水中越多,浸入体积增大,小球受到的浮力增大,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可见,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小球所受的浮力增大,不能说明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故C错误;
D.推动活塞可使棉花燃烧,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通过点燃也可以使棉花燃烧,说明改变物质内能除了做功,还有热传递,故D错误。
故选B。
5.B
【解析】
【详解】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故A错误;
B.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则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故B正确;
C.“炙手可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吸收热量,故C错误;
D.火箭从地面向上加速运动的过程中,火箭内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再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由于火箭外壳和大气摩擦后温度越来越高,火箭的内能增大,故D错误。
故选B。
6.A
【解析】
【详解】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可能不变,比如,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A正确;
B.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热量,故B错误;
C.物体的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故C错误;
D.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因此机械能为零的物体,内能一定不为零,故D错误。
故选A。
7.C
【解析】
【详解】
A.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所以油炸米饺在短时间内炸熟,缩短加热时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蒸汤包时,高温的水蒸气对汤包传热,发生热传递,同时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汤包蒸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煎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毛豆腐的内能增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燃烧桃木屑熏烤时,桃木的香味分子进入肉中,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煮粽子时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粽子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故A错误;
B.水沸腾后,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故B错误;
C.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之所以闻到艾草的气味,就是组成它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
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划龙舟时,桨对水有作用力,同时水对桨也有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C。
9.D
【解析】
【详解】
A.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热量是过程量,不能用含有来描述,故B错误;
C.内能是物质内所有分子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物体在0℃也有内能,故C错误;
D.热量只能由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所以发生热传递时两物体间要有温差,故D正确。
故选D。
10.D
【解析】
【详解】
A.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增加了,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对物体做了功,故A错误;
B.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也可能保持不变,故B错误;
C.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物体的温度下降,可能是放出了热量,也可能是对外做了功,故C错误;
D.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加烈,内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11.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两手相互摩擦、用锯条锯木板、给自行车胎打气都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将冰块放入饮料中,饮料的温度降低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析】
【详解】
AC.的冰变成的水,虽然质量不变、温度不变,但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内能增大,故AC错误;
BD.热量只能由温度高的物体转移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由一个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所以热量可能从内能少的物体转移到内能多的物体上,故B错误,D正确。
故选D。
13. 做功 热量
【解析】
【详解】
[1]搓手取暖时,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是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14.热传递
【解析】
【详解】
端碗时很烫手,手从碗上吸收了热量,是通过热传递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15. 热量 温度
【解析】
【详解】
[1]冰块吸热会熔化,指的是冰块吸收热量会熔化,这里的“热”表示热量。
[2]这杯水热得烫手说明水温度太高了,这里的“热”指的是温度。
16. 大于 小于 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甲、乙都受热膨胀,由于甲在桌面上,乙挂在绳子下,所以甲的中心升高,乙的降低,显然甲的重力势能大。
[2]由于能量守恒,所以乙降低的重力势能使机械能减小,则内能增大,而甲机械能增大,则内能减小,因为重力会对乙做功,所以内能变化量甲小于乙。
[3]内能变化量甲小于乙,且甲内能是减小,故乙的温度高。
17. C B 1℃
【解析】
【详解】
(1)①[1]吹风时,人周围的冷热空气产生对流,是通过对流这种散热方式使人感觉更寒冷,故选C。
②[2]用手摸铁杆时,热量由手传递给铁杆,是通过热传导这种散热方式使人感觉更寒冷,故选B。
(2)[3]由题意和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气温t一定时,风寒温度T与风速v成一次函数关系,设关系式为
T=kv+b

v=0,T=6℃
代入关系式可得b=6℃;把
v=10km/h,T=4℃
代入关系式解得k=-0.2,则关系式为
T=-0.2v+6℃
当气温为6℃,风速为25km/h时,代入上式可得T=1℃。
18. 熔化 热传递 冬季 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
【解析】
【详解】
(1)[1]文中描述的“融沉”现象指的是冻土中的冰熔化成水致使冻土下沉的现象,是熔化过程。
(2)[2]在堤身铺设通风管,能有效降低基底地温,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内能。
(3)[3]热桩散热的工作季节是冬季;因为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
19. 温度 传导 钢是热的良导体,瓷是热的不良导体
【解析】
【详解】
(1)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两个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等时为止.(2)由材料可知,热传递的方式有三种:传导、对流、辐射.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低的部分,叫做传导;(3)钢是热的良导体,善于传导热,瓷是热的不良导体,不善于传导热,所以把钢勺和瓷勺同时放在热汤里面,钢勺柄很快就烫手,瓷勺柄很久也不烫手.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题,认真阅读材料,根据热的不良导体和热的良导体的定义分析,不难回答.
20. B >
【解析】
【详解】
第一空.热传递的条件是温度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热量传导过程和电流相似,温度差相当于电路中的电压;
第二空.铜汤勺放在热汤中,把手很快就会烫手,而塑料把手的汤勺不会烫手.说明塑料的传热性能差,根据可知,导热系数越小,热阻越大,导热能力越差,因此铜的导热系数大于塑料的导热系数,即λ铜λ塑料;
第三空.墙壁中形成稳定的热流运动,相同时间内减少的温度相同,因此墙壁正中间处的温度为;
第四空.单位时间内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Q与墙壁两侧的温度差成正比,与墙壁的热阻成反比,则单位时间内从高温环境传导到低温环境的热量Q=
21. 太阳 电 1.25 4 清洁、无污染或可再生等
【解析】
【分析】
光伏电站系统发电时,消耗太阳能,产生电能;
已知一天的发电量和有效光照时间,根据电功率的公式得到发电功率;
已知热电转换效率和发电量,可以得到燃煤产生的热量;已知燃煤产生的热量和煤的热值,根据Q=mq得到煤的质量;
太阳能作为新能源,具有节约化石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可再生等优点.
【详解】
(1)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能量转化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2)该光伏发电系统发电的功率;
(3)该光伏发电系统一天的发电量W=10kW h=10×3.6×106J=3.6×107J,
燃煤产生的热量,
燃煤的质量;
(4)光伏发电的好处是清洁无污染;可再生;节约化石能源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