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08: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
1.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为“它”作出突出贡献的是( )
A.《资政新篇》和天京事变 B.《时务报》和百日维新
C.《民报》和武昌起义 D.《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2.历史必将铭记这样一些历尽百年沧桑的上海地标﹣﹣“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距离上海开埠78年,距离辛亥革命10年,距离五四运动2年……青砖黛瓦的石库门建筑与海纳百川的远东大都市上海,一同见证了浩浩荡荡的红色巨流。”这一“大事件”是指(  )
A.洋务运动 B.中共一大 C.北伐战争 D.七七事变
3.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4.中华民国七年,刘大白在创作的《红色中华》中写道:“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新潮”指的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白话文的使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被称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主要是因为中国革命
①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②实现了国共两党联合 ③有了新的领导 ④以三民主义为指导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图中是某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该目录中“……”处最恰当的是(  )
A.发展工业 B.民主自由 C.民主科学 D.民主平等
7.“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北京学生与1919年的这一呐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自由 B.爱国 C.平等 D.博爱
8.于沛在《十月革命和世界历史进程一纪念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一文中指出:如果说1919年爆发的反帝反封建五四爱国运动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直接反映,那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则是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十月革命
A.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B.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C.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改变了中俄关系的性质
9.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年代。五四运动( )
A.结束了君主的专制统治 B.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C.宣传了维新救亡的思想 D.点燃了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
10.以下史实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合作实现
B.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东北易帜
C.巴黎和会决议一→新文化运动
D.黄埔军校创办一→北伐战争
11.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同盟会组建会 D.中华民国筹备会
12.当知识分子对民国初年的政治感到痛彻失望之后,他们选择了用新的思想来挽救破裂的社会,发出了那个时代的呐喊。他们的“呐喊”是指(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变法维新 D.民主与科学
13.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提倡平等自由 B.主张白话文写作 C.抨击旧道德 D.提倡马克思主义
14.鲁迅先生曾这样咏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B.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
C.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D.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5.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最恰当和形象的比喻为
A.“军旗升起的地方” B.“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C.共和国的摇篮 D.“转折之城,会议之都”
二、综合题
16.中国近代文明转型表现为传统的统一国家成功实现再造和新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踵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
﹣﹣冯契《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
材料二 这次革命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统治长期郁积的愤怒的大爆发。它的结果,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上)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大事年表
序号 内容
①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② 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接着北京、长沙、武汉等地先后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③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④ 在党的组织和推动下,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力冲击”推动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哪次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3)请从材料三的大事年表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4)综上所述,促进中国近代文明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17.历史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切进步和发展都必须从思想观念的变革开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根据材料一回答,李鸿章认为中国该如何“自强”?并举一“自强”工业。
材料二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
——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2)材料二中两位有识之士的“新的救国之道”是指哪一探索事件?
材料三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
——《孙中山全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认为“拯救中国”的“唯一法门”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思想来指导实践?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通过新的表达方式普及到社会和民间,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运动的口号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其历史作用。
(5)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思想观念的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题干“它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D项正确;《资政新篇》和天京事变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排除A项;《时务报》和百日维新与戊戌变法有关,排除B项;《民报》和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依据题干“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距离上海开埠78年,距离辛亥革命10年,距离五四运动2年”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B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A项不符合题意;北伐战争的时间是1926年,C项不符合题意;七七事变的时间是1937年,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距离辛亥革命10年”,以及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于1921年,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的事件,发生于1921年的事件只有中共一大。
3.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著名主张,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4.C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七年+1911=1918年,根据“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可判断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并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符合题意。中华民国的建立是在1912年,A不符合题意。白话文的使用在1918年之前,B不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1921年,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民国七年”是1918年。
5.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以社会主义为新目标,①正确;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1924年,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促成,②错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③正确;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不是以三民主义,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
6.C
【详解】
据材料“新文化运动的目录”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播了“民主、科学”,C正确;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运动,故A排除; 新文化运动播了“民主、科学”,而未涉及“自由”“平等”,B、D错误。
7.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描述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色彩。这一口号强调“中国的土地”“中国的人民”,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故选B;ACD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8.C
【详解】
根据“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则是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集中体现。”可知,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A排除;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B排除;十月革命没有改变中俄关系的性质,D排除。故选择C。
9.B
【详解】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可见,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B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的专制统治,排除A项;戊戌变法宣传了维新救亡的思想,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制定了处理德国问题的决议;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归还中国山东权益,和会反而将山东权益转给日本,这种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故C符合题意;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实现,故A不符合题意;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张学良身负国仇家恨民,宣布东北易帜,中国形式上实现统一,故B不符合题意;1924年,黄埔军校创办,培养了大批人才,推动了北伐战争,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以巴黎和会为切入点,考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掌握,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开始。
11.B
【详解】
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样,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故B符合题意;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A;同盟会在1905年成立,排除C;中华民国筹备会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B。
12.D
【详解】
民国初期,针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资产阶级认为要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该用资产阶级想想文化改造国民性,于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故D符合题意;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地主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排除ABC。故选D。
13.B
【详解】
根据题干“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B项正确;提倡自由平等、抨击旧道德、提倡马克思主义都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但与题干描述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A项正确;秋收起义拉开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序幕,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长征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关,中共一大上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所以说一大会址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B项正确;军旗升起的地方”指的是南昌,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排除A项;共和国的摇篮指的是瑞金,因为1931年冬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共和国的雏形,排除C项;“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是遵义,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动态变化,不断地新陈代谢,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发生变化,层层变化,由外到内;洋务运动。
(2)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下应运而生,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生产力的发展;革命运动和改革,先进文明的影响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是动态变化,不断地新陈代谢,受到外来的冲击而发生变化,层层变化,由外到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九世纪中后期“外力冲击”推动的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有洋务运动。
(2)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是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3)从材料三的大事年表中可以提炼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基础,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成为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下应运而生,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综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综上所述,促进中国近代文明转型的因素有生产力的发展;革命运动和改革,先进文明的影响等。
17.(1)学习外国利器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或者维新变法运动。
(3)革命。三民主义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4)口号:民主与科学。作用: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5)思想观念的变革促进社会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李鸿章认为学习外国利器或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的工业主要是指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根据材料二“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结合所学可知是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认为“拯救中国”的“唯一法门”是革命。为此,他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来指导实践。
(4)口号:根据材料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其对民主与科学的张扬,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可知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作用:根据材料四“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结合所学可知使国人又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启蒙了他们的民主精神,增进了他们的科学意识,推动了他们的思想解放。
(5)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思想观念的变革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