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阿拉伯帝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11 08:2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一、选择题
1.以下各项为某同学梳理的世界古代史笔记,其中记录错误的一项是( )
A.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B.屋大维建立了罗马帝国
C.拜占庭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延续千年
D.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2.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他的继任者不断对外扩张,最终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这个帝国是( )
A.阿拉伯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波斯帝国 D.蒙古帝国
3.下列有关它们的文明成就,搭配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金字塔和象形文字 B.《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
C.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 D.种姓制度和《天方夜谭》
4.“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材料评述的是( )
A.“公历”的由来 B.阿拉伯数字
C.巴格达的“智慧官” D.计算机网络
5.阿拉伯帝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曾经与中国哪一个王朝军队直接交锋后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A.西汉 B.西夏 C.唐朝 D.元朝
6.下面有关阿拉伯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
①发明了阿拉伯数字②信奉伊斯兰教
③8世纪时最为强大④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对某一国家的历史有以下描述“最后,一个封建领主脱颖而出,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称号,并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他们控制着军事力量,而天皇继续在京都过着隐居生活。”这一国家是( )
A.罗马 B.印度 C.俄国 D.日本
8.史学家评价说:帝国的形成促进了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帝国范围内各个不同地区文化的结合,既有鲜明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包容性。该帝国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阿拉伯帝国
9.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的是
A.埃及人 B.希腊人 C.阿拉伯人 D.美洲人
10.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世界三大宗教是
①佛教②基督教③印度教④伊斯兰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对下列帝国出现的时间进行排序,正确的是( )
①拿破仑帝国 ②亚历山大帝国 ③拜占庭帝国 ④阿拉伯帝国 ⑤罗马帝国
A.①②③④⑤ B.④③②①⑤ C.②⑤③④① D.②③①④⑤
12.“代数之父”花刺子密第一个使用“0”在内的符号取代原有的字母计数法,并将此套计数方法传至欧洲,推动人类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这反映了阿拉伯人( )
A.发明“阿拉伯数字” B.设立了“智慧宫”
C.保存着西方文化 D.成为文明传播者
13.以下哪一项不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
A.阿拉伯数字 B.《医学集成》和《医典》 C.《天方夜谭》 D.《汉谟拉比法典》
14.在海南岛南部陵水和三亚濒临海滩地带发现的唐代穆斯林墓葬群,印证了早在唐代,穆斯林就来到海南岛。穆斯林信奉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
15.宗教是统治者麻痹人民的工具,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不在世界三大宗教之列的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儒教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政府派出大批留学生来到唐都长安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军事技术和思想文化,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掀起了“中国化运动”,把日本民族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
材料二 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应退田者,每至班年,即从收授。凡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园地舍施及卖易与寺。
——日本《田令》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位于亚欧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处在东西文明发源地之间,这显然有利于阿拉伯人继承和吸收东西方文化。尤为可贵的是,阿拉伯人在汲取、借鉴、容纳外来民族文化方面,表现出积极、宽容和开放的心境。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兴起,帝国对新征服地区各民族的各种文化兼容并蓄,统治者积极引导阿拉伯人向外族学习,展开了大规模的“百年翻译运动”,广泛地吸收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从而使伊斯兰文化成为东西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
——摘编自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材料一中“中国化运动”指哪一事件?该事件对日本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材料二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指出阿拉伯文化的基本特征,并概括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深刻的认识?
17.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善于借鉴和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文明成果,事关兴衰之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消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1)材料一中日本拜认“第一位老师”是谁?进行了哪场改革?这次改革给日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近代史上日本单独对中国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材料二: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城、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辉煌的文化成就。同时,阿拉伯民族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阿拉伯人在文化上取得辉煌的成就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4)上述两个国家的发展历程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何借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古代印度人,故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故A说法正确;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当时的统治者为屋大维,故B说法正确;330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堡在帝国东部的拜占庭设立新都,在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这里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所灭,故C说法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A
【详解】
据材料“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他的继任者不断对外扩张,最终建立了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A项正确;拜占庭帝国也叫东罗马帝国,其信仰基督教,排除B项;波斯帝国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C项;成吉思汗及子孙建立的蒙古帝国,其版图地跨欧亚两洲,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D
【详解】
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和象形文字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和楔形文字都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分封制度和青铜文明都是古中国的文明成就,排除ABC三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文明,《天方夜谭》是古阿拉伯的文学成就,D项符合题意。故选D项。
4.B
【详解】
依据题干“花刺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复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B项正确;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排除C项;计算机网络,在二战后出现的,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阿拉伯帝国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曾经与中国唐朝军队直接交锋,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C项正确;西汉时期阿拉伯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排除A项;西夏与题干描述的王朝不符,排除B项;元朝成立时,阿拉伯帝国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有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的传播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帝国时代的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②③④正确;①错误,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日本幕府时代,德川家康脱颖而出,从天皇那里取得了征夷大将军称号,并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他们控制着军事力量,而天皇继续在京都过着隐居生活,D项正确;罗马帝国是奴隶制帝国,在英国控制印度之前它一直是四分五裂的,俄国的最高统治者是沙皇而不是天皇,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中期,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其扩张一方面给扩张地区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也促进伊斯兰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上起到了桥梁作用,对东西文化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D项正确;AC项没有促进伊斯兰教的传播,排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3世纪崛起,排除B项。故选D项。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古代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世界三大宗教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①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印度教是印度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宗教,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和D项。故选C项。
【点睛】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东罗马定都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今伊斯坦布尔,故称“拜占庭帝国”,它也曾地跨亚欧非三洲。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8世纪中期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拿破仑帝国建立于1804年。正确排序为②⑤③④①,C项正确;而ABD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2.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这体现出,阿拉伯人成为文明传播者,D项正确;阿拉伯人发明阿拉伯数字的说法错误,古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排除A项;阿拉伯人设立了“智慧宫”,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阿拉伯人保存了辉煌灿烂的西方文化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两河流域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因此,D项与题干“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符,故D项正确;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化的瑰宝,因此,ABC项与题干“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相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穆斯林是伊斯兰教信仰者的通称,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穆罕默德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伊斯兰教,C项正确;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排除A项;基督教是指凡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排除B项;犹太教是一神信仰中最古老的。犹太教不主动到外族人中传教,他们"传教"的对象是已经不遵守犹太教规的犹太人,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世界三大宗教是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而儒教实际上是指中国古代诞生的儒家学派,并不在世界三大宗教之列,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将所有土地、人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1次/6年),统一赋税,土地不能买卖。
(3)东西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阿拉伯帝国有地理优势;阿拉伯人对外来文化心境积极、宽容和开放;统治者积极引导阿拉伯人向外族学习。
(4)开放包容、改革创新能促进国家发展和文明繁荣;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点,勇于正视自身不足,积极改革创新等。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大批的遣唐使、留学生到中国唐朝学习,回国后实施了改革,即大化改新;改革前的日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而学习的是唐朝的封建政治制度,所以改革后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在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还包括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改革的内容涉及土地制度,大化改新关于土地制度是效仿唐朝的均田制,实行的班田收授法,内容如材料所示: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六年一授,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3)根据材料可知,阿拉伯文化具有东西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的特点,其原因包括①阿拉伯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继承和吸收东西方文化;②阿拉伯人的积极心态,即对外来民族文化的宽容、开放,兼容并蓄;③阿拉伯统治的积极引导,通过“百年翻译运动”广泛吸收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从而使伊斯兰文化成为了东西方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体。解题时要抓住材料一众关键词句,准确分析特点,归纳总结原因。
(4)通过上述材料中日本和阿拉伯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可知,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必须要善于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文化;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对外来文化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正视自身不足才能不断发展。认识的内容主要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分析即可。
17.(1)国家:唐朝;改革:大化改新;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3)原因: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贡献:改进并传播阿拉伯数字等。
(4)借鉴:一个国家或民族须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推动其文化的不断发展。(或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封闭致使文明衰落)
(1)
根据所学可得出,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国家是唐朝;改革是大化改新;影响是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2)
根据所学可得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开始。
(3)
原因:根据材料“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两河流城、印度、希腊、罗马和中国等地先进的文化成果,与本民族的文化成就相结合,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可得出,阿拉伯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广泛吸纳各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
贡献:根据所学可得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是阿拉伯人创造的等。(其他史实,符合题意即可)
(4)
借鉴: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一个国家或民族须充分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根据自身特点加以改造和创新,才能推动其文化的不断发展;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封闭致使文明衰落等角度作答。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