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一、选择题
1.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这些措施不包括( )
A.减轻农民负担 B.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C.合并州县,裁减官员 D.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史载东汉梁皇后之兄梁冀扶立年幼的刘志,是为汉桓帝。从此,梁冀“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朝廷大小政事,由他决定:百官升迁任免,都先要到他家里谢恩。这说明( )
A.东汉时期宦官权势熏天 B.封建君主专制走向末路
C.地方分裂割据情形严峻 D.东汉末年政治危机严重
3.“光武中兴”是东汉建立初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统治局面,光武帝是东汉的建立者
A.刘彻 B.项羽 C.刘秀 D.刘协
4.为了巩固统治,东汉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值得称道的措施。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长城 B.统一语言 C.释放奴婢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刘秀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百家争鸣 B.楚汉之争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6.公元9年、王莽废孺子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至此,距离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西汉存在了( )
A.192年 B.193年 C.210年 D.211年
7.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下列史实的搭配,不具有直接因果联系的是( )
A.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B.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
C.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 D.文景之治——黄巾起义
8.某起义军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注:甲子年,184年),天下大吉。”材料中的起义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黄巾起义 D.大泽乡起义
9.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光武中兴 B.开元盛世 C.文景之治 D.贞观之治
10.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的政局情况是( )
皇帝 和帝 荡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寿命(岁)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起义不断 B.社会安定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光武中兴
11.根据如图目录内容,判断第八、九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皇帝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光武帝
12.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目的。“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历史启迪是
A.严刑峻法,才能长治久安 B.对外征战,方可开疆拓土
C.轻徭薄赋,促进生产发展 D.推崇儒学,有利安定人心
13.下列组图可以用来说明( )
A.东汉的强大 B.东汉的灭亡 C.东汉的兴衰 D.东汉的建筑
14.东汉梁太后之兄梁翼,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责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反映了当时( )
A.外戚势力强盛 B.宦官专权严重 C.官僚机构繁冗 D.地方豪强横行
15.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致使政治腐败、社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A.西汉的灭亡 B.王莽夺权 C.楚汉之争 D.东汉走向衰亡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 前209年,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被迫停止前往,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了押队的军官,举起了反抗的旗帜。
材料二 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的传教,信徒已达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
(1)写出材料一中的“领队人”。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概括这次起义被迫爆发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当时朝政黑暗、时局动荡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3)比较材料中的两次农民起义,与前者相比,后者具有怎样的特点?
17.古代封建治世局面的出现,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理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簿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1)材料一中,大臣建议汉文帝实行怎样的治国之策 分析他采纳这些建议的原因
材料二人物大事记
(2)根据上面大事记,判断这历史人物是谁?并据此简述他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工朝的
材料三 (光武帝)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其杀奴埤,不得减罪?……诏:“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
(建武六年)诏曰:”……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3)材料三中,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建立东汉王朝后,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D项符合题意;光武帝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刑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项;此外,光武帝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
依据题干的“东汉梁皇后之兄梁冀”可知梁冀是外戚。题干的“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说明东汉末年外戚专权,朝政腐败,政治危机严重,D项正确;梁冀是外戚,不是宦官,排除A项;封建君主专制走向末路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B项;地方分裂割据情形严峻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光武中兴”是东汉建立初期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统治局面,光武帝是东汉的建立者刘秀,他是明君之一,C项正确;刘彻是汉武帝, 项羽是西楚霸王, 刘协 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C项正确;秦始皇修建长城、 统一语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排除A项;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排除B项;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算公元前后的年份,把两个年份数字相加,再减去一,因为没有公元0年。故202+9-1=210,C项正确;由此可知,西汉存在了210年,因此,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7.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汉初年政治清明的时期,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因此二者不具备直接因果关系,D项正确;ABC项都具有直接因果关系,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点睛】
8.C
【详解】
根据材料“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注:甲子年,184年),天下大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预言暗示了东汉政权的灭亡。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黄巾起义反对的是东汉王王朝的统治,因此“苍天”代表东汉王朝,“黄天”代表黄巾起义军。C项正确;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排除AD项;公元前206—202年是楚汉之争,排除B项。故选C项。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A项正确;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B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排除C项;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造成外戚专权,皇帝成年后利用宦官压制外戚,又造成宦官专权,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飞扬跋扈,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使东汉中后期皇帝的平均即位年龄及寿命相对较小,C项正确;起义不断在题干信息中不能体现,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局动荡,排除B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后汉之兴、后汉盛世”,结合所学可知,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D符合题意;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属于西汉的皇帝,故ABC排除。故此题选D。
12.C
【详解】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都属于封建社会的盛世,两个时期的统治者都采取轻徭薄赋,促进生产发展的措施,C项正确;两个时期统治则都不是严刑峻法,排除A项;两个时期都没有对外征战,开拓疆土,排除B项;推崇儒学不符合文景之治时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3.C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由“展现生活闲适的宅院画像砖”、“说唱陶俑”、可知图片衬托出东汉初期一片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由”显示社会动乱的都院落《模型)” ,可知院落里豪强大地主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 因此组图可以用来说明东汉的兴衰。C项正确;东汉的强大,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东汉的灭亡,图片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说唱陶俑”,不属于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
题干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承王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局面动摇了东汉的统治。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外戚势力强势,不是宦官专权,排除B项;材料不是说明官僚机构的膨胀和地方豪强的横行,排除C和D项。故选A项。
【点睛】
15.D
【详解】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D项正确;外戚与宦官专权发生在东汉中后期,和西汉灭亡、王莽夺权以及楚汉之争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陈胜、吴广。秦法严酷;(答徭役沉重亦可)。
(2)东汉。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有组织或有准备。
【详解】
(1)由材料一“前209年,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被迫停止前往,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他们当中的领队人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于是杀死了押队的军官,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可知,材料一中的“领队人”指的是陈胜、吴广。这次起义被迫爆发的原因是秦法严酷。
(2)由材料二“创立太平道的张角,经过10多年在社会底层的传教,信徒已达数十万人,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可知,这反映的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当时朝政黑暗、时局动荡的政治原因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比较材料中的两次农民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相比,后者张角起义有组织,有准备。
17.(1)以农为本;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也为了稳定民心,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等。
(2)汉武帝;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稳固了国家政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大败匈奴,使其无力与西汉对抗;对外上,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3)释放奴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等。
【详解】
(1)治国之策:根据材料信息“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簿赋敛”,这都反映了其以农为本的策略;
原因:以农业为本,有利于增加社会生产,推动社会财富增加,进一步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不断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恢复发展。
(2)人物:根据材料中出使西域、推恩令、打击匈奴等关键信息可知,该人物是汉武帝。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采取了多项措施巩固中央集权。首先在政治上,他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刺史,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其次在思想上他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在军事上他派军队抗击匈奴,保障了国家的稳定;在对外关系上,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促进汉朝的经济发展。
(3)措施:本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第一:根据材料信息“陇、蜀民被略为奴婢自讼者,及狱官未报,一切免为庶人”这表明其措施是释放奴婢;第二:根据材料信息“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这表明其措施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第三:根据材料信息“于是条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结合史实可知,光武帝稳定社会发展的措施还有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